【热门】小吃作文汇总6篇

来源:文书网 2.93W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吃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小吃作文汇总6篇

小吃作文 篇1

鱼汤面,为东台名点,更是东台的传统小吃。它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它是由一位被赶出宫的御膳厨师所创,1942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奖,名列《中国小吃谱》,从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鱼汤面的制作很特殊。厨师选用鲜活鲫鱼、膳鱼骨为主料,辅以熟猪油、姜葱、虾仁等佐料,精心制作成汤。用这种汤做成的鱼汤面,汤稠如乳,点滴成珠,面白细匀,鲜而不腻。所以,来东台者不吃一碗鱼汤面,则是一件憾事。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鱼汤面,我特意让妈妈带我去吃了一碗鱼汤面。嫩白的鱼肉,碧绿的青葱,橙红的虾仁,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啊!面条清爽可口,再品一口汤,鲜美无比。

吃完鱼汤面,我拉着妈妈去请教厨师。经过厨师的讲解,我才明白,鱼汤面制作不算太难,只是工序繁多。先将鲫鱼刮鳞去腮,去除内脏,洗净沥干,不留残血。然后将锅烧热,放入熟猪油,至八成热时,再将鱼分两批投入炸酥,不能有焦斑。另外,把鳝鱼骨洗净放入锅内,将炸过的鱼加上鳝鱼骨或猪骨,用清水熬出稠汤,葱酒去腥,再用细筛过滤清汤,放入虾仁少许,即可作面汤。面条用手擀刀切面,所以吃起来味美且劲道十足。

鱼汤面选材严谨,制作精致,整碗鱼汤面配色和谐,味道鲜美,不愧是我们东台的美味小吃啊!

小吃作文 篇2

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如画,风味小吃闻名遐迩,一直无暇光顾。今年国庆节长假,爸爸开车带我们全家人一起去了黄山,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黄山脚下,热闹非凡。路边餐厅门前挂着各式招牌,玻璃柜里摆满了各种样菜,有辣子烧鸡、腊肉萎蒿、清炖蛇……都是典型的徽州菜肴。有一道菜很特别,一块块豆腐上都长满了约两寸长的毛,名曰毛豆腐。开始我们看了都有些害怕,但老板一推荐:绘、炸,味道好极了各有特色,味道好极了。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点了一盘油炸毛豆腐,出锅后的毛豆腐,黄澄澄的,上面像挂了一层薄薄的芡,另配有一碟特制的佐料汁,尝一口,外酥里嫩,味道真不错,一盘不过瘾,我们又要了一盘。在半山腰的的玉屏楼,我们又吃道了烩毛豆腐。豆腐煎成橙黄色与笋干一齐烹烩,口感较韧,别有一番滋味。几个老外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人都要了一盘,他们一块又一块地往嘴里面送:“good,good”地叫个不停。这里的价格虽然比山下贵了一点,但在那特定的环境氛围下能享受到那特有的情趣还是值得的。

回到宾馆,服务员阿姨笑脸相迎,我们看到各色各样的菜,琳琅满目,没想到着偌大的宾馆竟也有毛豆腐。我们要了一些酒菜,当然少不了毛豆腐的身影。这次是菇丝清蒸,热气腾腾的,浇上一点醋,酸溜溜的,香喷喷的,真是美极了!

现在,每当我看到街上的油炸食品时,便想起了毛豆腐,想想起了毛豆腐那特殊的香味!

小吃作文 篇3

开封是六朝古都,一个天下闻名的城市!开封它也是我的家乡,一个令我骄傲的故乡。

“开封第一楼”人人皆知,开封的灌汤包子也是天下一绝,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地道风味小吃,比起灌汤包子来,可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每当回到老家,一眼看到灌汤包子那微笑的脸庞,我的疲劳就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比的优越感,从心中长出了嫩芽。吃一口灌汤小包子,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切之感,再望一望开封的古楼,一种与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油然而生。

如果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代表作,那么我认为一个城市也一定有自己的代表作,而古城开封的代表作便是这闻名遐迩的灌汤包子了。

面前就摆着这么几笼灌汤包子,望着那金黄色泽,湿漉漉的包子,不由地让人垂涎欲滴。那股扑鼻的香味随着空气钻进你的鼻孔,再通过肠道进入你的胃,这时,你闭上眼,全身心地放松,深吸上一口气,你的心便会如在天空中翱翔一般,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更是使你如同进入了天堂,而不能自已。

轻轻地咬上一口,鲜美的肉混着汤汁进入喉中,就如同干旱的土地被滋润了一样,是那么的爽口,真不愧是天下第一绝呀!就算开封不是你的家乡,你也从没来过开封,同样会有一种亲切感、温馨感,这是一种我无法形容的亲切和温馨。我想:就算李白,杜甫再世,恐怕也不能挥洒笔墨写出它的美妙绝伦吧!

啊!灌汤包子,我的最爱,你的美味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小吃作文 篇4

我的家乡——长沙,有着许多特色小吃。有"外臭内香"的臭豆腐、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长沙牛肉粉和飘香十里的口味虾。

臭豆腐是一种大街小巷都有的小吃。白豆腐需要在秘制的'酱料中泡黑,再下油锅炸。炸出锅后,需要加入各式各样的调味料。材料中有伴着酱汁的花生、晶莹剔透、微咸的酱萝卜……还有各种佐料制成的汤汁,这样才能正式进入消费者的口中。轻轻咬上一口,滚烫的汤汁溅出,却感到一点儿也不烫,而是异常的美味。咀嚼时,会发出咔咔的声音,再细细品味,鲜嫩的豆腐十分美味,加上鲜美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

深受喜爱的牛肉粉,是长沙人们最钟爱的早餐。浓浓的肉汤拌上味精、鸡精、酱油、醋,就造就了一碗"牛肉粉"的"地基",在"地基"的正中间,工整的放上一些牛肉,再洒一把葱花,在牛肉上做点缀。啊!简直完美无瑕!我一闻,阵阵肉香飘然而起,钻入我挑剔的鼻子。我不禁尝了起来,那味道,真是无法形容!肉汤拌着丝滑的米粉,加上咸辣交加的牛肉,令人垂涎三尺啊!

香飘十里的口味虾是长沙人民宵夜的最佳菜肴。口味虾是鲜、香、麻、辣的综合体。它把各路的精髓都融为一体,令人心花怒放……

外焦内嫩的臭豆腐、令人垂涎三尺的牛肉粉、香飘十里的口味虾,造就了长沙的名誉,也造就了消费者们的天堂。口水都出来了吧,还不快来长沙爽食一番,满足你们挑剔的味蕾!

小吃作文 篇5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小吃因为悠久的历史已经很完美,而北京又是帝王之都,小吃色形味俱全。谈起老北京小吃,不得不提起那京城十三绝。

“豆面糕、糖耳朵、面茶、撒子麻花、萨琪玛、糖卷果、姜丝排叉、艾窝窝、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只要是老北京人,肯定知道这些,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

豆面糕——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说起他的别名,俗名一定不陌生——“驴打滚”。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清真小吃。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香、粘、甜,有着浓郁的黄豆粉味。吃进嘴里先是微微的一种苦,但很淡,咀嚼后,甜开始蔓延,但也不腻,真是人间极品。卖这些的都吆唤着:“豆面糕来,要糖钱!”或“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这些的多为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得锃光瓦亮,借此引人的眼光,以招揽生意。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到春节,小店都要上这个品种,这是要卖到夏末秋后的。做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了,先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这些也是事先炒好的。这种东西也可以冷食。做完后色着雪白,形状似球,质地粘软,口味香甜。不仅老北京人喜欢吃,就连进京的外地人也常常品尝这种小吃。

糖耳朵,别名蜜麻花。前人曾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可见蜜麻花有一段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糖耳朵的好坏我们看起来可难了。

好的糖耳朵,颜色必须棕黄油亮,质地松软。这里的放碱更是一项技术活,放多了会酸,放少了又会差。糖耳朵要炸的透,吃蜜要均匀,松软绵润才正宗。

怎样,口水流出来了吧,这三绝还是冰山一角。如果你还想了解,那口水可就流不尽了。只要你一吃,便知道这些小吃有多绝了。

小吃作文 篇6

上月曾跟团游览了水乡名镇“乌镇”。然而,天时、人和皆不合时宜:烈日当头,晒得地冒油;在水乡游走,与繁华都市无异,真可谓摩肩接踵,步履艰难,又一次体会了数人头的感觉。匆匆忙忙地随人流走了一圈,竟搜寻不到丝毫水乡的味道。

那次旅游归来,渴望品味心中水乡的欲望日渐强烈。终于,在昨日午睡后和朋友相约,前往朱家角。

来到朱家角已是下午5点,天阴蒙蒙的,太阳早已不知躲藏到哪里。下车行至不远处,即见左边一排灰顶白墙似的建筑,很有韵味。急步走近,只见一排古镇建筑伫立两旁,有卖小饰品的,有卖小食品的,中间是狭长的青石板路面,一眼望不到边。路上行人很少,只有寥寥数个游客。我的心告诉我,应该就是这里了。

闲庭信步,踩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啪啪”声。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放生桥。沿石阶而上,古镇的景象立刻跳入眼帘。放眼远眺,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加上灰蒙蒙的天,一阵清风徐来,岸边的杨柳水风轻拂,感觉自己已经走进画中。

下了小桥,来到一家“原滋原味”的小吃店,要了一杯双皮奶在岸边的藤椅上坐下,这个小店门面不大,却装饰得很有特色,屋顶的四个角悬挂着四个用红布包裹成四方形状的灯,中间又用红布包裹,却只悬挂着四个角,让中间垂下,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度,很有韵味。低头俯视着河水,有小的浮游生物泛起一个个小水花。忽然,水面荡起了波纹,原来是载客的游船由远而至。舀一小勺双皮奶,放入口中,有果冻的丝滑,牛奶的清香,加上红豆沙的甘甜,美味之极。

在木制智力玩具的小店中,体验一下智力玩具的神奇;在原生态的小店中欣赏一下牛皮制品的各种笔记本;在搞怪小店中欣赏一下印有“不想当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裁缝”、“不要迷恋姐,姐只会让你吐血”的四、五十年代的瓷缸子;悬挂着“某某宅 清末”、“某某宅 民国”的房屋;精致的香樟木木雕挂饰;柔美的丝绣装裱山水画……无一不透漏出古镇的特色。

在不知不觉中,夜幕已悄然而至,河上的游船挂起了红红的灯笼,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船上品尝美食,好不惬意。已有一些门面关门上锁,一些小饭店也挂上了灯笼,映照着青石路面,映照着白色的粉墙,映照着灰色屋脊,映照着棕红色的木门,更加增添了古镇的味道,让人仿佛远离喧嚣的都市,置身事外桃园。

沿着狭长的街道走出古镇,眼前又是一片高楼林立,脚下又是平坦的水泥地面,心一下又回到现实。只一墙之隔,仿佛两重天。身虽离开古镇,然而心仿佛已留在了那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