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来源:文书网 3W

民居考察报告 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几点所见、所闻所得 姓名:何肖雪 班级:2017级环境设计2班 学号:101250329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凤凰古城

美丽悠久的凤凰古城坐落于今湖南省凤凰县东南部,先秦时代,凤凰属楚国疆域,所以凤凰仍然遗留了大量的储巫遗风。正因如此在古城中的建筑也透露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凤凰古城一股接为中轴,链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起,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凤凰古城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这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越而过,红色的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趁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面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最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做墙,以草盖顶。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及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易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的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他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阑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肇始于环太湖地区的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正式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观城中建筑,长长的木柱要么斜插入水中,要么托于石桩之上。木柱之上是清一色的木构建筑。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层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的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前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玩暖而亲切。

吊脚楼建筑是凤凰古城的建筑代表。凤凰城内吊脚楼群集中在回笼阁一带,沿城带状展开。沱江回笼阁吊脚楼群坐落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笼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该吊脚楼属清朝和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者十几户人家。代表性的民居是黄永玉先生的别墅——夺翠楼。

连接城镇的古桥凤凰风雨桥被称为“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康熙九年有当年的木板桥修建为石拱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

桥长50米,宽8.8米,桥高11米,两台两墩,共三孔,共三层,一层为五米宽人行道和店面,二层为旅游观光品茶的地方,三层采光。风雨桥的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十分常见,比如侗族的风雨桥,也是分为多层,檐角高高翘起,包含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建筑结构

吊脚楼建筑主体采用穿斗木构结构解构:

当地穿斗结构的特点是:抗风性能好,所有木料皆取自当地,材料易得。直径较小。不多用梁,而用柱来承托椽,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定全有赖于柱间穿过的枋木。

风格鲜明地吊脚楼建筑营造了一个怀旧的氛围,人们在其间游走,一边用充分的时间幻想着过去的种种,一边体味古镇的商业氛围。在凤凰我看到了许多商业街道,他们贯穿了古镇的新老城区,可以说是商业无处不在。沱江河上的游船,沿城墙脚下的小摊,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饰品商铺和喧闹的酒吧数不胜数……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