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来源:文书网 2.32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6-4= 17-7= 9+10 4-4+7= 2+8-4= 5+0+7=

2+8= 12-10= 10+9= 10-6-3= 3+6+1= 18-10+4=

8-4= 15-5= 19-10= 12-2-6= 1+1+8= 0+9+6=

5+5= 19-9= 19-9= 6-3-3= 4-1-2= 7-0+6=

8-6= 19-10= 7+10= 18-10-5= 5+2-5= 19-9-3=

3+6= 20-10= 10+7= 2+8+5= 8+2-6= 8+6+2=

2+6= 12-2= 13-10= 14-10+2= 3+4+3= 4+5+8=

9-4= 20-0= 16-10= 8-6-1= 10-6-4= 18-10+7=

10-9= 10-9= 6+10= 6-2+3= 9-4-4= 8-8+7=

6+2= 10-4= 10+5= 7-1-5= 1+7-6= 12-10+8=

8-2= 10-6= 12-10= 3+5+1= 9+1-7= 3+9-2=

6+9= 9+4= 5+9= 8+6= 7+9= 5+9=

6+6= 6+8= 3+9= 8+5= 9+7= 9+9=

8+8= 2+9= 9+8= 4+8= 7+6= 4+7=

3+9= 4+9= 4+8= 6+6= 9+6= 6+4=

7+8= 5+8= 6+9= 8+6= 4+8= 9-2=

4+8= 6+7= 9+4= 8+5= 5+6= 8-4=

4+6= 3+9= 5+8= 4+8= 6+8= 9+3=

5+4= 5+6= 6+6= 8+9= 5+8= 8+9=

5+7= 6+9= 9+1= 4+9= 7+8= 6+0=

6+8= 3+8= 7+8= 6+8= 6+5= 2+9=

3+9= 9+2= 10+7= 2+9= 9+4= 8+3=

9+9= 8+8= 9+4= 9+2= 9+5= 7+4=

2+7= 5+6= 5+7= 7+3= 8+8= 6+6=

7+6= 7+5= 8+6= 6+5= 7+7= 6-6=

9+5= 3+10= 9+7= 4+5= 8+7= 8+2=

4+7= 4+8= 5+6= 9+9= 9+2= 5+7=

8+5= 5+7= 4+7= 6+4= 6+4= 9+2=

9+8= 5+9= 8+5= 3+8= 6+7= 7+8=

6+5= 6+6= 6+7= 9+7= 7+8= 6+7=

9+4= 4+7= 3+8= 2+8= 8+6= 8-5=

9-5= 10-5= 10+8= 10-3-6= 1+6-4= 9+4-3=

8-6= 10-8= 11-1= 4+4-3= 4-4+3= 9-5-2=

5-1= 9-4= 3+10= 10-5-2= 4-3+6= 8+8-8=

5+4= 9-6= 17-10= 8-6+1= 7-5-1= 6+7-10

9-6= 8-8= 17-7= 3+3+4= 5-5+6= 9+7-6=

6+3= 8-3= 15-5= 8+1-4= 10-10+2= 13-3-5=

9-6= 6-2= 15-10= 4+1+5= 10-4-3= 16-10+8

7-7= 5-3= 15-15= 3+5-7= 9-2+1= 20-10+0=

3+7= 10-1= 8-8= 3-1+7= 2+5-3= 8+7-10=

3+2+4= 2+2+3= 1+6+4= 5+4+1= 2+4+0=

`5-5+2= 7-2-2= 4-3+8= 6-3+7= 8-5+5=

3+6-2= 10-5-3= 1+7-5= 3+7-4= 9-6-2=

2+7+3= 10-4-1= 5-4+8= 6+3+7= 7-7+5=

3+3+4= 6+2+3= 1+5+4= 7+4+1= 6+4+0=

`9-5+2= 8-2-4= 7-3+8= 6-5+7= 8-3+7=

5+6-2= 10-6-3= 8+7-5= 8+7-4= 9-6-2=

2+6+3= 10-5-1= 8-4+8= 5+3+7= 8-7+5=

3+3+4= 2+5+3= 4+6+4= 5+4+7= 5+4+7=

`7-5+2= 5-2-2= 5-3+8= 7-3+7= 8-5+1=

5+5-2= 10-5-3= 7+7-4= 4+7-1= 9-2-2=

4+7+3= 10-2-1= 5-2+8= 4+3+7= 9-7-5=

3+3+4= 2+6+3= 4+6+4= 5+5+1= 7+4+0=

8-5+2= 7-5-2= 7-3+8= 6-1+7= 7-5+6=

4+6-2= 10-3-1= 5+6-1= 4+9-3= 9-4-2=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