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来源:文书网 1.97W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兴趣常常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自学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我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实例,说明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如电子计算机、载人航天飞船、克隆技术等,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未来的“文盲”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介绍现代科技状况,让学生想象未来世界,或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进行综合摹仿。这些内容,符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需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自学。课堂上,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把讲课内容压缩到最低限度,把预习和作业尽量放在课内。这样安排,既便于督促检查又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课外,让他们惬意地去看课外书,去尽情地感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开阔视野,多渠道汲取知识的琼浆玉液。

三、培养使用各种工具书的习惯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够勤奋,学习时遇到一些字、词、人名、地名、成语、典故等问题,往往不愿查工具书,而是凭主观臆测,跟着感觉走。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给学生讲: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必须养成查阅字典、词典、书目等工具书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我要求学生尽量备齐工具书,并具体讲解查阅方法。

四、培养多思好问的习惯

学贵有疑。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敢问、善问,是科学人才的基本思维品质之一。”纵观历史,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理论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发明,往往来源于“疑”。学习语文也特别需要培养多思好问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量压缩讲解的时间,组织学生对我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谁提出的问题多,谁提出的问题有水平,谁就是好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多思好问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2]

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学习能力又是其它能力发展的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的自主和独立。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方法,而不在于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一样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主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恰当地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各年级都有许多描写祖国秀丽山河的美文,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我总是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的美图,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境,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