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卫生资格《检验主管技师》考试强化讲义大全

来源:文书网 1.61W

  抗血液凝固系统简介

2015卫生资格《检验主管技师》考试强化讲义大全

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

1.细胞抗凝作用

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2.体液抗凝作用

(1)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抗凝机制:肝素与AT-Ⅲ结合,引起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Ⅹa、FⅫa、FⅪa、FⅨa等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T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抗凝机制: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APC在PS的辅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活FⅤa、FⅧa;抑制F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3)其他抗凝物质:包括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和C1-抑制剂(C1-INH)。

  生化全项

生化全项,是医院检验科的常见的血液检验化验项目,就字面来讲应该包罗万象,但并非如此,主要指的是肝功、肾功和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血脂等。血液方面化验很多,这些是重要的、常用的,但不是全部。

生物化学一般简称“生化”,也就是生化项目,是医学检验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检验大项,可以有几百甚至上千种生化项目,并随着医学发展不断丰富更新。

临床上,为了方便,往往以“生化全项”的称呼来概括常用的生化项目,既方便医生开具检验申请单,也利于患者了解。

不过,不同的医院可能对本单位的“生化全项”有不同的定义,在某些项目上可以有少许差别。

  钩蚴培养法

钩蚴培养法是一项用于检查寄生虫的辅助检查方法。亦称试管滤纸培养法。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钩虫卵在数日内发育并孵出幼虫,一般在3~5天后,可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检出率为直接涂片法的7倍,也优于饱和盐水浮聚法,孵出的丝状蚴可作虫种鉴定。此相检查可以用于判断相应的病征。

  厌氧菌主要分类

1.厌氧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革兰阳性有芽孢厌氧梭菌,它们的抵抗力强,分布广泛,引起的感染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素中毒等严重疾患,并已应用类毒素与抗毒素进行特异治疗;另一类是无芽孢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多系人体的正常菌群,常位于口腔、肠道、上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所引起的疾病属条件致病的内源性感染。

2.目前医院常规细菌培养方法不能检出厌氧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尤其是氨基糖苷类)多无效,是某些感染性疾病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遇到以下情况是应高度怀疑厌氧菌感染,及时做厌氧菌检查:

(1)感染局部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组织肿胀和坏死,皮下有捻发音。

(2)发生在黏膜附近的感染,口腔、肠道、鼻咽腔、阴道等黏膜,均有大量厌氧菌寄生,这些部分及其附近有破损,极易发生厌氧菌感染。

(3)深部外伤如枪伤后,人被动物咬伤后的继发感染,均可能是厌氧菌感染。

(4)分泌物有恶臭,或为暗血红色,并在紫外光下发出红色荧光,分泌物或脓汁中有黑色或黄色硫磺样颗粒,均可能是厌氧菌感染。

(5)分泌物有恶臭、呈脓性并含有坏死组织,涂片经革兰染色,镜检发现有细菌,而常规培养阴性;或在液体及半固体培养基深部长的细菌,均可能为厌氧菌感染。

(6)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能是厌氧菌感染。

(7)最近有流产史者,以及胃肠手术后发生的感染。

(8)常规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脓毒性血栓静脉炎或伴有黄疸的菌血症等,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以颅内、胸腔、腹腔、盆腔为多见,占这些部位感染的70%~93%,1/3~2/3为混合感染。

  锥虫的诊断

锥虫的诊断:

在急性期,血中锥鞭毛体多数多,可以采用血涂片。

在隐匿期或慢性期,血中锥虫少,用免疫学诊断法,也可用动物接种诊断法,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幼虫吸受检者血,10~30天后检查该虫肠道内有无锥虫。

分子生物学的PCR及DNA探针技术,对于检测虫数极低的血标本,也有很高的检出率。

  寄生虫相互作用

寄生虫相互作用: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是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因素既不能看做是孤立的,也不宜过分强。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均为异物,能引起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宿主的防御功能,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其中有些是防御性反应。例如宿主的胃酸可杀灭某些进入胃内的寄生虫。有的反应表现为将组织内的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反应是宿主对寄生虫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可归为三类:

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

②宿主清除了大部分或者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相对的.抵抗力。这样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见于大多数寄生虫感染或带虫者。

③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引起寄生虫病,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

总之,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是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因素既不能看做是孤立的,也不宜过分强调,了解寄生关系的实质以及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影响是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寄生虫病防治的根据。

  新生隐球菌及其检验

新生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 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吞噬细胞作用分析

吞噬细胞吞噬后,有完全和不完全吞噬两种结局。

1.完全吞噬:指病菌完全被吞噬细胞清理,或杀死;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未被吞噬细胞杀死,并被吞噬细胞携带转移至他处,引起扩散。

2.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此种吞噬对机体不利,因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有的病原体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或随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

被特异性免疫活化后的巨噬细胞杀伤能力增强,可转变为完全吞噬,如巨噬细胞功能显著增强,可促进结核菌隐性感染的康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