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读后感的作文汇编七篇

来源:文书网 3.16W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读后感的作文汇编七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巴金.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循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寒假里,我读了长篇动物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动物与人的深情厚意和动物的坚强、勇敢。

金雕巴萨查在离开父母仅两天的清晨,在草原觅食时遭遇旋风,摔伤了翅膀,又遇到一只饥饿的山豹。猎人达鲁鲁把它从豹嘴下救下来,并把它训练成一只猎雕。它因不肯抓上别人陷阱里的香獐被误解遭主人抛弃,被迫充当诱雕诱骗同类,后来因拒绝诱骗又被程姐当作种雕来传宗接代,终因对自由的渴望,挣脱人类的控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原始森林。最后,它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为救主人化为冰柱而死。

虽然巴萨查的一生十分短暂,但辉煌而灿烂。巴萨查本是一只健壮的雄雕,却在五年之内被三易其主,经历了各种罕见的痛苦。但是,无论遭到被主人误解而被遗弃的“冤苦”,还是为救昏死的女主人程姐反被剪断翅膀沦为草鸡的“恨苦”,都没有击碎巴萨查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无限追求。

《一只猎雕的遭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是每个人的职责。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少人觉得这句话比较片面。其实好与不好,就是标准确定的问题。对于有的孩子,提一桶水太轻松了,可是对于较瘦弱的孩子来说,提半桶水已经累得要命了,怎样评价他们呢?很显然,对于我们的教育,使不同的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发掘自身的潜能,就是完成了我们的教育使命。换言之,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为了赶上其他孩子,已经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成绩却不如他人,还要遭受老师同学家长的的歧视,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正是对孩子们人格的尊重。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的服侍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独自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现在孝敬父母就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妈妈在医院里做了一个手术,要住院一段时间。妈妈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习惯:平时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已经摆好碗筷等我吃饭了,而现在,妈妈不在家,爸爸在陪妈妈,我还要一个人摸着冰冷的灶台自己做晚饭。做作业时,身旁少了一个拿着毛线球织衣服的身影。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原来是少了每晚睡觉前妈妈那双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温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搭上了公交车,下车后,穿越两条街来到医院,直奔妈妈的病房。我坐在妈妈的病床旁边,跟妈妈谈心,帮妈妈看盐水。妈妈出院了,我经常在空闲的时候陪妈妈聊天、散步,帮她做做家务,我还让妈妈尝了一次我亲手做的饭菜。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心里也如同吃了蜜一样甜。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让我们的心中时刻装着父母,装着对父母的一份牵挂。好好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对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伸出手,轻柔的春风将你怀抱;迈开步,结实的大地为你垫脚;张开嘴,勤劳的双手给你呈现甜美的味道;睁开眼,看青山云雾缭绕,看城乡炊烟袅袅;竖耳倾听,世间充满生命的欢笑……我活在美好的世界上。

《活着》是余华写的一部小说,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为我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起落盛衰;也让我懂得了怎样活着。

翻开第一页,我听它娓娓道来:吃喝不愁,无忧无虑,福贵年少时沐浴在富有带来的欢乐中。活在满足中的他享受着普通人没有的待遇,开始在赌场中游走。输输赢赢之间,他忘乎所以,忘记了在家里为他忧心的妻子,忘记了自己欠下的累累账单。犹如巨大的陷阱,福贵深陷其中。逍遥自在的日子如白驹过隙,福贵的美梦被敲碎在他的无知之中。我读到了这,在为福贵的前途担忧时,又不禁想到: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不劳而获中碌碌无为?还有多少人因为优越的资本而失去了前进的欲望?我才知道:活着,就应该不断地向前奋斗!回到福贵身上。祸不单行,他一贫如洗,父亲在愤怒中离去,而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都消失在灯火阑珊的街道尽头。一切都在一瞬之中。留给他的只有空白的大脑和他面容上的木讷和哑然。我叹息,为什么他要浪费如此美好的青春。然而这就是社会的准则:不珍惜眼前,不努力劳动,即便家财万贯也会坐吃山空。福贵瘫坐在街上,他像一个懵懂的孩子:“没了,都没了。”福贵的生活变得曲折,他愤恨自己拖累了家人。于是他开始从头再来,投身于底层人民的劳作之中,只为了——活下去。他是个普通人了。我知道:人不分等次,就看他是否会努力。说人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那是因为强者的欺压,可如果有一双双不甘、奋进的手,即使天空是块巨石,都能被撑开。在不断的努力之下,福贵的妻子回来了,他们开始了穷苦而真实的日子。虽远离昔日华而不实的喧嚣,但他们活得很快乐。生活总是一波三折,福贵的母亲不治身亡,他又被卷入战火。刚逃出生天的他又听到了儿子离去的消息。就这样,希望与绝望并存,福贵的希望之火也生了灭,灭而生。随后他的亲人都相继离去,他却未被打倒,因为他还活着,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只要活着,生活就应该继续下去;我们作为中国的新一代青年,更应该为祖国的将来、为造福人类而坚强地活下去!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这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读完此书,我叹服作者文笔的同时思绪万千: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奢华,而是你真正地为生存、自己或他人做了什么,不虚度光阴,与命运和未来博弈,让每一天都是那么充实。即使物质的欲望不能满足,你的世界也将是幸福的,广阔的,色彩斑斓的。我们活在当下,积累力量,静待明天闪耀时刻的到来!

“活着,为了更好的明天!”

我合上书,意犹未尽……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1881年,出生才19个月的女婴海伦·凯勒不幸患上了猩红热,等烧退后,她就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说不出了。

但海伦在5岁时就学会了叠衣服。7岁时,父亲给她请了一位名叫安妮的家庭教师,在安妮老师的指导下,她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400多个单词。

后来,安妮老师带海伦进入一所盲人学校学习,海伦在学校里学会了读盲文书,还学习了英语、算术、地理和生物,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一天,海伦在书上读到了一个聋哑姑娘学会了说话。于是,海伦迫切地在安妮老师的手上写下一句话:“我要学说话。”

安妮老师请来萨拉小姐教海伦学说话。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海伦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今天天气热。”当海伦放暑假回来后,说了句:“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她的爸爸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海伦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安妮老师的耐心辅导下,学完了大学课程,学会了英、德、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出了14部著作,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和爱戴。

看了海伦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海伦在5岁就学会叠衣服,在那个年龄,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也许连衣服都要爸爸、妈妈帮着穿,我们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海伦就开始做家务,何况她是个聋哑盲女孩。

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强不息的她掌握了五国语言。

看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我非常敬佩她,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光明。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使我受益匪浅。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使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也认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最让教师震撼的是书中《理想的教师》一章,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理想和激情,人们纷纷写心得,抒发感想,表示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靠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门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从各个角度,运用了平实而有哲理的语言讨论了“教育”这个课题。《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有十五个论题,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从超越现实的理想层面,对教育的主要载体或承担者所作的应然性追究,包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五个论题,这实质上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相信无论是教师、校长、学生还是父母看,都有受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