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看雷雨话剧的观后感

来源:文书网 6.42K

曹禺的经典作品话剧《雷雨》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被多次搬上荧幕与话剧舞台。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雷雨话剧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观看雷雨话剧的观后感

  雷雨话剧观后感篇一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个人间大悲剧。作者曹禺创作这部话剧时年仅23岁,但他的惊人才华和戏剧创作天赋令人惊叹。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很小,周家几十年,两代人间的恩怨,是非,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爆发。这样多而复杂的情节全部都发生在几个小时之中,虽多却丝毫不乱,可见作者驾驭情节的能力之非凡。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看过以后,的确正如旁人所说的那样他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爱恨情愁,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

我为之着迷的是《雷雨》之中的这些人物。

《雷雨》一剧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封建,专制,伪善的家长——周朴园;纯洁,善良的青年——周冲;本性热情,渴望自由而又饱受压抑和摧残,但最终被畸形的爱毁掉理智的女性——周繁漪;被罪孽感缠绕无法自拔而又在不觉中陷入新的罪孽的公子哥——周萍。每个人物都呢各位读者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家的仆人鲁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物。通过曹禺的描写,觉的他是一个很奴隶的奴隶,表面对主人恭恭敬敬,其实在背后却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他已经完全身陷于奴婢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贱的威胁着,那种小人的势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他同时又在向自己的妻子,女儿显示自己,不以做奴婢为耻,反以为荣。也看不起他妻子的穷骨气,为了点尊严两年才回一趟家,甚至他认为现在家里有这样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赐。鲁贵在主人前是一只毕恭毕敬的绵羊,而在背后却是一个颐指气使的老头儿。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只猎犬一样,周围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觉,来作为他的护身符。

同样也是身为仆人的四凤,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并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难堪。四凤也非常单纯,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爱情,是很单纯的,很圣洁的。但是她的这种善良,对最后的打击来说太不堪一击了。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那段对她的描写,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标致的女性。身材高佻,长相秀美。尽管她是受抑制的,但是她心的火仍在燃烧。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为了谁,为了她的儿子,还是情人?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去朝着光明前进。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 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 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 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 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可是任何作品都是有其时代感的,但无论如何投入的专注于剧情,我却无法找到作品的共鸣。一方面是演员的原因:他们太职业化了。流畅的台词、熟悉的动作、做作的表情。始终让人无法进入那个年代。另一方面也许那个时代的生活是我们无法体验的,无法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森严和阶级对立的激烈矛盾。

  雷雨话剧观后感篇二

二十多年前,在课本上首次接触《雷雨》第二幕,我便被剧情的矛盾冲突深深吸引,但对舞台效果及每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并不深刻,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下一些文字。

20**年9月26日晚,襄阳剧院的四幕话剧《雷雨》让我深深震撼,不仅因了它的舞台效果,还因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这些本土演员,虽然无名,虽然台词不很流利,但瑕不遮瑜,他们身心的投入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年轻时,很反感蘩漪这个角色,认为她乱伦且神经质,不是正派女人,但看着“她”面对“周朴园”的蛮横无可奈何,面对“周萍”的离弃声泪俱下时,忽然理解了她的种种行为,对她充满了同情。

蘩漪是个新女性,追求自由与爱情,她对周朴园之前的事一无所知。起初,年轻美貌的她是带着爱,带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嫁入周公馆的,但却被周朴园管制着、压迫着,被“神经病”着,生活得十分压抑与苦闷。

在周公馆,周朴园是个典型的伪君子,他奸诈虚伪而又专横武断。当年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狠心赶走了侍萍和刚出生三天的儿子,迎娶大家闺秀蘩漪,但他却也不爱她,把她当做玩偶与奴隶一般看待。夏天,房子里很闷热,蘩漪几次三番想开窗,但周朴园硬是不让人开窗户,发现了也必定马上命人关上。他认定蘩漪病了就是病了,而且逼迫她喝药。开始,蘩漪怎么都不肯喝药,但周朴园竟然要将近三十的周萍跪下逼迫她喝。面对跪在面前曾经热恋的情人与“儿子”,蘩漪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连忙喝下,哭着跑进自己的卧室。这种无奈谁人可理解?她可以抵抗周朴园的专横,但却抵抗不了深爱之人的懦弱与相逼。

当得知周萍与四凤相恋并准备私奔时,为了爱情,蘩漪竟然不顾了身份世俗,不顾自己在周冲心中的慈母地位,要求周萍带上她,情愿做小。试想,如果不是深深爱着周萍,不是想冲破这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旧制度,哪一个女子能这般低微?无奈,周朴园不爱她,禁锢她,周萍也多次摆脱她,口口声声要离开。于是,在周公馆的每一天,她都备受煎熬,一方面要识大体,维护大家庭太太的威仪,一方面要忍受周朴园的折磨与禁锢,还得担惊受怕心上人的突然离去。身心绝望的她终于由爱生恨,变得疯狂,开始报复。

剧中,侍萍是悲哀与无奈的。她年轻时不懂事,与周朴园育有两子,在寒冬腊月天气刚生产完三天,就被人赶出家门,而且如果不是小儿子气若游丝,老夫人还不会让她把儿子带走。她跳河被人救起,后来嫁给鲁贵,却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这与她的隐忍的性格分不开。她到周公馆遇到周朴园,周朴园几次问她是谁,她也想说出自己是谁,但性格的隐忍与伤痛让她开口说是四凤的妈。她的伤痛还来自两方面,一是想不到自己容貌的苍老,竟让至亲的周朴园无法辨认;二是三十年前被虚伪的周朴园赶走,往事重上心头,不想与他有任何瓜葛。直到后来,她听周朴园诉说自己如何想念侍萍,误以为他还有良知时才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可周朴园马上露出了真实的嘴脸,质问她来干什么,而且给她钱想了结恩怨。此时,侍萍真正绝望,只提出想看看亲生儿子周萍一眼。

见到周萍时,侍萍眼巴巴地远望着却不能相认。周萍打鲁大海时,她终于忍不住开口,喊出了“萍,萍!”可一瞬间,她忽然想起了周朴园的话,想起了母子地位的悬赏,只好接着说“凭什么打人?”,周萍问她是谁,她本想说“我是你母亲”,但话到口边,只能改为“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母亲。”一个母亲,与儿子相见却不能相认,还得用话语去刻意隐瞒,这是多么伤心与绝望的事。她唯有独自吞咽,唯有悲痛欲绝罢了。

但同时,侍萍又是愚蠢的。正是这种愚蠢加剧了四凤的悲剧。试想,鲁贵贪财,将四凤送给别人做佣人,她既然不同意,为何两年间不闻不问女儿的情况,也不去看女儿呢?直到蘩漪通知她时,她才来领女儿。另外,她年轻时遭遇了被遗弃,可谓能洞察世情,为何见到女儿,在逼迫女儿离开周家时,看不出女儿的为难呢?为何想不到青春貌美善良单纯的女儿也会爱上帅气的少爷并发生关系呢?所以说,她是可怜的,也是愚蠢的。当然,在她得知周萍与四凤相爱并怀孕时,她已无法阻止,也不敢说出他们的兄妹关系,只想祈求老天保佑他们幸福。于是,她什么也没说,同意周萍带四凤走。可偏偏此时,蘩漪叫来了老爷周朴园,周朴园道出了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至此,四凤也彻底绝望与崩溃,乱伦的爱情,腹中的胎儿,在那个看不见天日的封建社会里,都不允许善良单纯的她活着。她只有一条路可走。四凤的悲剧,不单单与那个旧社会有关,其实跟母亲侍萍的隐忍和懦弱、愚蠢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一个经历过生活各种磨难的母亲,必定会在女儿年轻的时候谆谆教诲,提前上好思想课,何况在那个畸形的社会,妇女三从四德,没有任何地位,母亲更应该想到这些。

周萍虽然贵为大少爷,但依旧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在家处处受到周朴园的管制,养成了懦弱的本性,但他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又想冲破牢笼,希望得到拯救。性格的懦弱让他一直无法摆脱与蘩漪的不伦关系,希望得到拯救又让他遇到四凤时大胆追求。他潜意识里还很自私,希望通过与四凤的爱情让自己获得拯救与幸福。几次三番,在蘩漪苦苦相逼之下,他既无奈得只想逃离,逃出这个家。他的内心也备受煎熬,一方面对自己与蘩漪的不伦之爱深深自责,一方面处处隐瞒,生怕让父亲知道,也怕四凤知道。最终,他想拯救自我,却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当得知四凤触电身亡时,最后的一丝希望终于破灭,唯有自尽才能彻底解脱。

流泪看完这部剧,我对曹禺更加敬重,对他笔下的人物也更加了解,同时也很感激这些本土演员们。是他们,让我重温经典,重新体会人间的悲欢离合。

  雷雨话剧观后感篇三

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竟然写出了人物关系如此错综复杂,人物内心如此焦虑纠葛的文学作品。

《雷雨》直戳人心,直戳社会现实,因而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曹禺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产物?

只有猜测,无从想像。

二十三岁,没有太阳的日子,一切都超出我的想像。

还是无法想像,用抽象的甚至是诗意的京剧的方式演绎话剧的现实主义基石,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陕西京剧团的《雷雨》颠覆了我的想像,并且给我的想像插上了翅膀。

在一个八百里秦川高唱秦腔的陕西,京剧的存在和发展确实超出我的想像。陕西京剧院可能还鲜为人知,但是提起尚小云尚长荣王金璐等名角,可能就无人不知了,他们都曾经是陕西京剧团的人。陕西京剧院历史悠久,各类门派齐全,并且有机地融为一炉,京剧《雷雨》充分显示了雄厚的艺术实力。程派、荀派、马派和杨派悉数登场,派派有腔有调,老中青“台柱子”倾情演出,各个出手不凡。京剧流派的唱腔特征进一步强化了剧中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程派唱腔低回幽噎的特点,使观众听到了繁漪内心的绝望。荀派讲究在有限的腔调曲众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荀派花旦的风格,特别是四凤扮演者的倾情演绎,将其荀派花旦的妩媚溶于角色之中,一招一势,尽显喜、怒,一颦一笑尽诉哀、乐,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轻重缓急、高低强弱,活脱脱地塑造了一个京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雷雨》,名著与名角,各个出彩,满堂生辉。

伪戏迷看戏,本来是看热闹。没料到,看得人纠结、虐心。这一切都超出我的想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