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看刮痧电影的观后感

来源:文书网 2.62W

《刮痧》是由一部中美合拍的,非常优秀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刮痧电影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观看刮痧电影的观后感

  刮痧电影的观后感篇一

影片从始至终,我感觉到总被一种特殊的感情牵系着,从主人翁许大同获得年度的最佳设计大奖,面对在场的众多美国同事、朋友,他激动而骄傲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的时候,这种关于航行、关于人的航行并在乎航行之后的灯塔永久照耀的期待构成一幅美伦美幻的天伦之图。 而当羡慕与祝福在许多人心中升起的时候,也顺理成章的让厚实的华人感到这个世界的可爱,而世界是由“家”组成的,所以当“家”后来霎那间成为柳絮飘萍,这个世界连同那个美丽的国度也就突然变的狰狞而可怕。 “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而许大同是属于新时代的青年的,而且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突破这个禁锢而将家安在美国——感觉中的幻想之地。但却由于家的一度被拆散,他在影片中也不得不产生了动摇和悔涩:“我一直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现在,家已破碎成这个样子,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回到北京,至少还可以一家团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之不存,所有关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雄心壮志刹那间灰飞烟灭,“丧家”流浪的日子里,许大同和所有的华人一样,虽然属于所谓的“先进青年”,却仍一般凄凉。 许大同一家是无数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的缩影。他们虽然讲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他们也希望或是已经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影片的末尾,两口子一字一板地教丹尼斯读“北京”、“长城”的场景更是蕴涵了这样的暗示。正是这种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表达了文化心理上的自我确认。影片中许大同对美国友人所说的一句中国成语“道不同,不相与谋”也正是这样一个意思。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文化冲突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剪影。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次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突和挑战。但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的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文化是历经数千年发展延绵不绝从未中断的。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中国文化总是能坚持自己文明中优良的传统,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和同化,从而造就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刮痧”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最后也被美国人接受和认同。

许多人走出影院时两眼发红,我也一样,我拥有一个中国-军校大学生资格和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尊严与思考。如果站在专业影评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还有许多值得考究和商榷的细节。但作为同一文化群体的观众,我看到“刮痧”的场景时,发热的不是脊背与手掌心,而是我,以及我所可以代表的所有华人的心灵,“刮痧”刮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能够深切地体味到许大同和简宁们的破灭和希望,他们的欢乐与悲伤,并为他们的最后团圆而喝彩。如同剧中聚集在楼下观望的人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对于美好亲情的向往和祝福,同样是超地域、超国界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从有了冲突到融合的可能。 回想我们所日夕生活的古城,沉钟暮鼓与斜阳夕照还有那雄浑辽阔的明城墙总让人们觉得自己生存于一片圣地而对于异域他乡的文化的探究裹足不前。事实上这个城市的人们是需要一些不应叫做勇气的“勇气”,来走出城墙,走出国门,向更大环境的世界范围文化体系阐述这属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渊源,融合来源于交流,真心的交流,使得这个世界走向完美与和睦。

《刮痧》,“刮”在我心深处。

  刮痧电影的观后感篇二

今天翻看了一部老电影《刮痧》,剧情想必大家都了解,是关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故事。

我是第一次完整看这部电影,有些个人的感想和觉察。

朱旭大大、梁家辉、蒋雯丽的演技自是不必说,只是随着剧情的展开,忍不住会以上帝视角,为剧中的主人公感到着急:1.明明可以说清楚,或者想办法下来再去试图说明清楚的事,为什么要那么冲动呢?中国人不是有句话叫:事缓则圆么,越是临到大事情,越要冷静和耐心,不要忙中出错,反而节外生枝;

2.许先生既能在美国扎下根来,事业小有所成,高智商和勤奋是自然的,这个情商和急躁的个性却是很令人着急(反观老爷子的情商和智慧在剧中可说是最高水准,那么看起来也不是遗传自父亲,汗)。

由于人物个性推动的戏剧冲突,令我对剧情的合理性有一些疑惑和不赞同。 暴露了我这位观众的特(毛)点(病),还真是喜欢评判啊,总是带着严格的标准在思考和审视着,对他人太严苛(捂脸ing)。自己平时也时常会犯糊涂,做错事,意识到以后,也是会不停地问:“我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到?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好蠢啊!” 懊恼和责备,其实除了带来不良情绪以外,并无益处。我所以为的对人对事的同理心和宽容,又在哪里呢?

真正的理解,恰恰是放下评判,不做预设,全然敞开地倾听(感受)对方,才可以最真实地与对方连接。你发火,是因为你真的急了,你发火就是发火,你大哭就是你想要大哭啊,你可能有时失去理智会做傻事做错事。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拥有喜怒哀乐才是天性。每个人本来就是独特的个体,事情也许有对错输赢,但是其他人有什么权利和能力来决定你什么时候该保持理智和自控力(就算是自己来管理,什么时候忍一下,什么时候放飞自我,也不太容易管理好,驾驭自己是门需要不断学习践行的学问)。

我其实挺欣赏那些有话直接说(要是能做到有话好好说就更赞),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想法情绪的人。一位朋友曾跟我说:有时我们不敢直接说出心里的话,是因为怕伤害到对方,其实是我们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话,是自己心理承受力弱,就会觉得别人也受不了。所以,越是内心有力量有勇气安全感强的人,越容易直接表达真实想法和情绪,没有障碍。还有就是很小的孩子,是不会装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好像天然都会喜欢孩子和小动物的纯真,若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一直到老,真是幸事。

唯愿学习了解真实的世界,认识每一个鲜活的人,包括自己。也希望每个人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生动有趣的人多了,世界也会更加清新活泼吧。

此外,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因果。

大同的工作是游戏设计师,开场就是有人在街道上抗议示威“电脑游戏中的暴力倾向“在毒害孩子们,呼吁“救救孩子”(关于游戏是不是毒害孩子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我的看法是,游戏行业,有需求就有存在,对于行业或产品做道德评判太简单化,并没有实际意义。游戏产品设计中似乎永远很难规避“暴力倾向”的问题。对于个人职业选择要不要进入这个行业时,有觉察的人,倒是可以自行思考其中的因果,再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如果按照佛家的“正业”来说,通常师父都会举例“赌场、酒吧、游戏”等行业作为反例来说明,这些职业是佛陀不建议从事的职业。)后面带走丹丹的儿童福利部门的女士就在示威人群中。大同等同行设计的游戏,丹丹和小伙伴玩地兴奋投入,玩着对战游戏,两人争吵并打架,家长要求孩子道歉,孩子仍然在高兴地玩游戏中,对老爸的话不以为意,老爸关掉游戏机,孩子不满,仍然不肯道歉,反向小伙伴吐口水,老爸于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动手打了自己的儿子,孩子委屈地哭了。回家后,孩子说:会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圆场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长不大。(其实,抛开政治正确,只要不过度,管教时打小孩或者从不打小孩只是各个家庭中相应文化情境下的外在形式罢了,并不能作为好爸爸坏爸爸的判断准则。)

老爷子因为孙子不舒服,给他刮痧--在美国很孤独,唯一的老朋友老霍忽然离世,他被留在警局--儿子急于去接他,就把未成年的已经入睡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妻子晚上打电话回家,大人不在,孩子却被吵醒了--孩子摔倒受伤,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背上的刮痧痕迹,以为被虐待报警--孩子被带走监护--许大同夫妇惊慌失措--合议庭上许情绪激动下,频出状况--法官判定孩子不能回家--......

情节推进的过程,也是因果显现的过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联想到更远一点的战争与和平。

只要人们的心中有恐惧,有暴戾,就会有争斗,有冲突,有战争。

而和平可以来自于一个简单的给予陌生人的微笑,如果心中可以多一点平和和善意,就是在滋养、灌溉和散播爱的种子。

  刮痧电影的观后感篇三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就这部影片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因为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排斥不加以考虑。

因为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情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悲剧的产生。

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常识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但西方的这种法制和人性化的民主却始终是很高明的,如电影的最后那位胖胖的美国律师抛弃误解、接受了刮痧治疗后终于明白了大同的清白,而那位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女律师,也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全力向法官争取撤销起诉的机会。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在这场痛苦的闹剧过后,大同和妻子似乎看清了一些东西,很欣慰地,我们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长城、中国、北京……”。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再完美,属于中国灵魂始终不能抛弃深入骨髓的历史和传统的东西。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