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优秀观后感(精选5篇)

来源:文书网 1.82W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墨优秀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墨优秀观后感(精选5篇)

青山不墨观后感1

大型生态建设电视剧《青山不墨》在万众期待中,于4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学习,我本人感触很深、受益很大,使我更加坚定了为林区事业发展奉献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敢于奋斗、坚持艰苦创业。林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冗繁,作为林业工作者更应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伊春林业人喝雪水睡冰窟窿,在爬冰卧雪中弘扬乐观主义情怀,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方面,要通过环境日、植树节、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创新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对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另一方面,理念需要依靠行动来落实,要抓在日常、严在平常、做在经常,成为行为准则。在日常生工作,通过各种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向职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职工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林场分公司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始终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绿色作为基底来实现,这既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个人的付出。作为一名林区职工,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篇章”,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争取取得更加辉煌。

青山不墨观后感2

“林区人呐,这辈子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树吃树,但是这种靠法能靠多久?你不养山、养水、养树,早晚你得没吃没喝。”这段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摄于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公司,取材于伊春,是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的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给广大观众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现了蔚蓝的精神盛宴,一脉醇厚的绿色情怀。

作为土生土长的伊春人,见证了伊春这座林业城市“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全过程,也见证着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只有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绿水、青山,我们才能有好日子过,也才能过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仅让我慢慢走进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更让我联想到伊春森工美溪林业局公司顺利河林场分公司获得“龙江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唐凤立。采伐时他担任生产技术员,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择伐、皆伐、卫生伐,块块映射出他疲劳的身影。“渴饮雪、饥啃馍”,住宿工棚、爬冰卧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产计划。停伐后,担任营林技术员,种云杉、种红松,也种希望。种汗水、种辛劳、也=种高尚,种出了满山翠绿,也种出了白发苍苍。和他从事一样工作的林业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老一辈林业工人把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种出了绿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种出了千秋绿色,万代屏障,种出了塞北林城。

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传承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他们心怀梦想,崇尚劳动,脚踏实地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多姿多彩的人生乐章,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发展的基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美劳动者。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览林都。红松故乡、林都伊春、生态之城、康养之地、宜居宜游,捧一捧绿色醉你,在线上线下等你!

青山不墨观后感3

电视剧《青山不墨》艺术地再现了伊春林区艰苦创业的历史。当我看到电视剧里大雪纷飞的莽莽林海,我就为家乡伊春的壮美而自豪;当我看到憨厚的林业工人,穿着大棉袄,爬冰卧雪,砍伐树木,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父亲。

我的老父亲也是一位林业工人,在大山里与林海相伴一辈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带着一身松树油子味儿,风尘仆仆地跨进家门。我的母亲总是在灯下为父亲缝补被树枝刮破的棉袄和棉手套。那时的林业工人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和地窨子,一个星期只星期日休息一天,星期六晚上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星期一的早晨天还不亮就出发回到了山上。若是赶上木材生产任务重的时候,就会开展木材生产大会战,一两个月不能回趟家。

当年,伊春为支援祖国建设,输送了大批优质木材。我记得运送木材的汽车,日夜奔跑在山上通往贮木场的公路上。贮木场里木材堆的山一样。工人们在贮木场把木材装上火车,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就这样,老一代林业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书写了一部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涌现了马永顺、张子良等林业英雄,他们山一样博大的胸襟,红松一样挺拔的脊梁,铸就了艰苦创业的伊春林业精神之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林业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由资源输出转型为资源保护,由砍伐树木到封山育林,让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让这块祖母绿在祖国的版图上熠熠生辉,让绿水青山庇佑子孙后代。作为林区人都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打带、刨穴,“三埋两踩一提苗”,这些栽树常识,林区人都知道。能为我们的壮美青山添一抹新绿,是我们伊春人的骄傲和自豪。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千秋不墨》电视剧,以伊春三代林业工人浴火涅槃的壮举,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素材,以演员的精湛表演,让我们感受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千秋不墨》电视剧播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对于林业精神的传承和生态立市的创业,具有推动作用。

青山不墨观后感4

近期,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青山不墨》,艺术再现了伊春林业工人为共和国建设、为保护生态作出的贡献,付出的艰苦努力。党员干部要在观看《青山不墨》中用心感悟林业英雄们坚守初心、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浴火涅槃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践行初心使命。

赓续奉献坚守情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代林业人传好接力棒,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奉献与坚守,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靠的是无私奉献,靠的是永不放弃,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衷心,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面对复杂局面复杂问题时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赓续求实创新理念。生产建设时期,马永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通过“四季挫锯法”“流水作业法”等多项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国家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马永祥勇于突破、大胆改革,“计件工资”“营林承包”击碎落后体制,带领林区闯出一条新路。意识到错误后,马永祥等人停下过度开采的步伐,自愿成为护林员,日复一日地保护山区的树木,并且亲自将自己砍伐的树木一棵棵补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悉心培育,山区又一次变得郁郁葱葱起来。党员干部要学习这种求实创新精神,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用创新的措施破解难题,并从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赓续艰苦奋斗作风。一方面,林业工人任务艰巨,国家建设需要大幅度提高木材生产产量,生产任务一再加码,困难一波又一波,粮食不够,工作条件艰苦,锯子作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够用;另一方面,环境十分恶劣,人们讲话嘴里呼出白气,眉毛挂着冰渣,房屋屋檐挂着冰帘。在这样的环境下伐木生产和生活,可想而知林业工人有多艰难。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战天斗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生产指标。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赓续林业精神血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马永顺、张子良等林业英模把青春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有担当,不求回报,只要祖国有需要,干什么都愿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党员干部要以林业英雄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定不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敢无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青山不墨观后感5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以来,我每天都坚持收看,现已连续看了8集,对该剧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该剧人物中马永祥、郑毅、华青等为代表的林业英雄模范,是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该剧再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呈现了林业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林业工人历经开发建设、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华美篇章。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经常报道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林业战线英模的先进事迹,他们的名字已家喻户晓、留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脑海里。我时常在新闻媒体中关注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从心里对他们毅然决然扎根林区,深深地根植在这片黑土地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了毕生经历的高尚品质、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而产生由衷敬意。马永顺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伐树能手,砍伐了36500棵树,离休后主动义务植树向大山“还债”,在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2000年2月,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

育林功臣孙海军从东北林学院采运系毕业,被分配到双丰林业局茂林林场,成为一名采运机械技术员,一干就是几十年。孙海军采伐了10多年,共采伐60多万立方米木材,其中80%左右是红松。在油锯和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他发现,一座座郁郁葱葱的青山很快就变成了“秃山”。大森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上苍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一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一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能成才。正因为他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带领职工在福民经营所造林11万亩,存活200万株的壮举。他对大山大森林不仅有朴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学的精神。他不断探索营林规律,带领职工营造的11万亩人工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以上,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他植的树如果以两米远的株距单行排列,可绕地球一周。电视剧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到了在我学生年代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的贫瘠,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这不就是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不畏严寒酷暑,有着坚韧顽强性格、奋发向上乐观精神的折射和真实写照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一种具有高贵品质的内涵质地和恢弘恣肆的道德属性,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吗!是无法估量。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一种具有高贵品质的内涵质地和恢弘恣肆的道德属性,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