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观后感8篇

来源:文书网 2.53W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观后感8篇

《雷雨》观后感1

一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夹杂着爱恨情仇,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的心阵阵撕痛,当一切又归于平静,我终于明白爱与恨终究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渐渐消逝,两个疯子的女人和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题记

这是我第三次拜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但是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正如我在题记中说的,在看话剧的自始至终心里一直充斥着忧伤与压抑,可能是对雷雨的剧情已经很熟悉的缘故吧,抑或是周公馆客厅的窗户一直没有打开的原因!

记得第一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三时,那是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雷雨》的简介,于是就跑到书店买了《雷雨》,带回家悄悄地把它看完了(当时爸爸不让看小说,只能偷偷地看)由于那时太年轻,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刻,看问题也比较肤浅,只有一些莫名的难受:为什么周朴园年轻时不能和鲁侍萍在一起生活,却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活了30年?到底他爱鲁侍萍吗?周萍到底喜欢过周蘩漪没,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当初和她在一起,如果喜欢又为什么要抛弃她?这些问题似乎都很肤浅!

第二次拜读《雷雨》是在高三时,那是看的是电影。这一次感触比较深刻,以为话剧改编成电影,加入了许多场景,看起来更真实,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周朴园、周萍在我看来都是那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时代造就的维护者,看着让人作呕。在周朴园身上我看到了周萍的将来。

第三次看《雷雨》就是这一次了。在有声语言赏析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雷雨》这次放的是话剧。这一次的柑橘俨然和前两次感觉都不同。从形式上看,只一次是话剧,它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情将《雷雨》剧情表演的淋漓尽致,这样更渲染了氛围,而且整部话剧场景使用的是灰色调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雷雨来临之前的躁动与不安。从内容理解上,这一次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从鲁侍萍三十年之后的生生申诉开始,她宣称是命,是不公平的命让他再次回到周公馆,回到周朴园身边,而时光易逝,韶华易老,当爱已成往事,他们又能如何?我一直相信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至少曾经一直深爱,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为他缝补的衣服,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的生活习惯,那又是什么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呢?是什么让他抛弃了鲁侍萍?这等会儿在分析吧!《雷雨》最终以三个年轻的生命的结束而告终,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带血的句号。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那个“疯女人”——周蘩漪。她自从嫁到周家后,一直没有得到过周朴园的爱,一个女人生活在无爱的家庭,而且凡事还有听从周朴园,就连自己的生活喜欢也要将就周朴园,这是多么的不敢想象啊!她在家中承受着孤寂与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人可以倾听她,陪她渡过黑暗。周萍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生活,让她原本死了的心又复活了,她陷入了爱河,深深地依赖上了有周萍的生活,周萍就像她的救命稻草一样,于是她不愿放手,甚至在周萍说他感觉“厌恶”“恶心”“腻”了他们的关系时,周蘩漪任然不愿放手。一个女人,追求爱有错吗?这不是他的错!拿着错到底在谁?罪魁祸首难道是鲁侍萍说的宿命吗?不!罪魁祸首是那个时代,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所以他们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周蘩漪身上,我想到了《玩偶之家》中的劳拉,但周蘩漪不幸的是没能逃出宿命,而劳拉离开了自己厌恶的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周蘩漪只能困在周公馆,绝望的生活着,在痛苦中挣扎着,任自己的心慢慢地死去。我觉得周蘩漪才是曹禺先生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将《雷雨》的剧情引向了高潮。一个女人于两代人的纠结,却是一个时代的纠结,所有的苦让她一个人背吧!

《雷雨》的结局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人都卷入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个人都有难逃的宿命,不得不感慨,命运这东西有时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却往往是命运主宰了我们,不知是命运在和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和宿命开玩笑。我们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向前。

《雷雨》观后感2

《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

都说《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看过以后,的确正如旁人所说的那样他将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此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我为之着迷的是《雷雨》之中的这些人物。

周家的仆人鲁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物。通过曹禺的描写,觉的他是一个很奴隶的奴隶,表面对主人恭恭敬敬,其实在背后却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他已经完全身陷于奴婢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贱的威胁着,那种小人的势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他同时又在向自己的妻子,女儿显示自己,不以做奴婢为耻,反以为荣。也看不起他妻子的穷骨气,为了点尊严两年才回一趟家,甚至他认为现在这样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赐。鲁贵在主人前是一只毕恭毕敬的绵羊,而在背后却是一个颐指气使的老头儿。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只猎犬一样,周围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觉,来作为他的护身符。

同样也是身为仆人的四凤,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并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难堪,但是毕竟身份有别。四凤也非常单纯,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是很单纯的,很圣洁的。但是她的这种善良,对最后的打击来说太不堪一击了。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身材高佻,长相秀美。尽管她是受抑制的,但是她心的火仍在燃烧。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

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去朝着光明前进。

《雷雨》观后感3

浅衣罗裳,朦胧烟雨。自远方,一步一步,模糊的轮廓逐渐变的清晰,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自悠扬的古巷中缓步而出,哀怨又彷徨。

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你是雷雨中极具特色的主人公,你是封建社会中被欺压的女子真实的写照。你有着一双忧郁的眸子,自远方,像极了古巷中那位丁香的姑娘,不,你不是,你没有独自的人格,你没有她的自由,没有她的幸福爱情。

在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同时你迎来了思想上的洗礼。你明白,你不满足一辈子困在周公园中相夫教子,你渴望自由,渴望一份真正的爱情。在这时,周萍回来了,那个有着新时代思想洗礼却被封建余毒深深毒害的新世纪的人。你抛弃后母的身份,与周萍谈了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恋,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你在乎的,是自己快不快乐,你的野性美是如此让人着迷。可最后怎么真的精神失常了呢,是因为欺骗,背叛,悔恨,还是其他。

女人,拉你出封建泥潭,牵你走出苦海的人,是你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才明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要的生活,你追求的幸福,这些,都必须靠你的双手。因为,你永远都不会松开自己的手,松开那份唯一的救赎。只有你自己。

我们都渴望着救世主的出现,他挥一挥手,就把我们从地狱带进了天堂。在我们悲伤,哀怨,彷徨时带自己走出困境,给自己对抗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可是,这样的人真的会出现么?即便有,又为什么会帮我们?天底下从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救世主,不过是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无法自拔却又想要救赎时的奢望罢了。他,不存在。

蘩漪,你不需要救世主,你需要的是自己的强大。如果你没有依靠周萍,凭你的聪慧又怎么会困在笼中。你或许和鹰一样,与鸡待久了,遗失了自己生命中那份如火的野性。女人要像鹰一样,翱翔于天际,向苍穹嘶鸣。想笑便笑,想哭便哭,不在意,不在乎。

女人的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有太多风华正茂的女子,她们在花开时节出现,在花败时节涅灭,留给人们的只有叹息;再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不合理的环境下唱出一首悲歌,不切实际,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幸福”。

女人要自己强大起来,在思想上的进步,在行动上的果断。既然决定要走就一定要把这层层包裹的茧冲破,成为自由自在的蝴蝶,就算无法飞跃沧海,也要拼了命留下那真实的笑声与幸福。

浅衣罗裳,朦胧烟雨。自此地,一步一步,清晰的轮廓变得模糊,但那女子的脚步,却异常坚定,那双眸,也异常明亮。

愿你,能寻到幸福!

《雷雨》观后感4

曹禺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情感纠葛创作出《雷雨》这部可悲可叹而又可感的伟大话剧,其被评价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中以周鲁两家的恩怨情仇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浅及深,浅至每个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深达所有人物心灵精神的刻画,一步一步将故事推向高潮,达到矛盾的白热化,一股情感的洪流最终爆发,湮没整个封建家庭。

周朴园无疑是整部话剧的主心骨,事由周朴园而起,也由他结束。三十年前,周朴园身为无锡周公馆大少爷却喜欢上了女佣家的女儿侍萍,看上去荒诞奇诡,实则是周朴园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当年周朴园正值风华正茂,年轻气盛,在完全没有任何情爱经历的条件下,单纯喜欢上了侍萍,可以说最是青春年少,也最是懵懂无知。周朴园是一位出生于封建家庭的资本家,可想而知,他一直在自由平等和封建专制中苦苦挣扎。当然单纯的一个人是无法抵挡住社会的涌流,抗击封建家庭的压制,迫于无奈和无助,周朴园只有放弃侍萍,狠心将其逐出家门。可是剧中周朴园几十年都仍保留着侍萍曾经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夏天爱关窗的习惯,甚至一直没有忘记侍萍的生日。由此可见侍萍在周朴园心中地位的举足轻重。有人说这是周朴园为了弥补精神上遭受的谴责,为了让自己心中不再难受,周朴园一直带着伪善的面具。可试想那年今日,周朴园的的确确对侍萍动了情,若说他无情无义,那么他自不必忏悔和懊恼,正是因为有顾虑,有自责,有不安,才正好能够说明周朴园无法忘怀那段青葱岁月。当时周朴园的情感是没有任何杂念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感被冲淡。

三十年后后的周朴园是整个周家的顶梁柱,他必须要维护一直留存下来的封建专制秩序,不能够允许任何事物冲破这道防线,这也足以说明周朴园当时自由平等思想的不现实,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最终还是落入封建专制的深渊之中。所以说周朴园也是受害者,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不得不承担这份责任,无以摆脱。一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周朴园这样冷漠的性格,即使到最后周家没有承受住伦理道德的压力和时代冲击而分崩离析。独留其一人,默默承受这冷酷的现实,这时的'周朴园亲眼看着家人的逝去,亲戚的离去,还经受着舆论谴责,心灵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创。直到这里,合乎情节情理,说明周朴园自食其果,希望构建的理想家庭就此破灭,纵观全剧,周朴园反而最为悲惨,最为值得人同情,有些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和错误最后也落于他的肩上。

周朴园与侍萍、蘩漪等人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蘩漪具有一定的反抗心理,敢爱敢恨,性格直率,在旧制度的压迫下她无法去追求自由和向往的爱情,得不到妇女应有的地位,因而心理上扭曲,常常无助、自卑、恐惧,她始终无法摆脱周家对自己精神上的束缚,周家就像是一条锁链牢牢锁住了她的双脚,她所做的都是无谓的挣扎。再看同样有着新思想的周冲,富有幻想的他,生性浪漫的他,心智尚未成熟,甚至都还对周家的一切都是迷茫,困惑,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惊慌失措的他最后为了救四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他再也无法拥有热情去追逐生命的意义,这里或许不该是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和黑暗,而更需要关注的是人性,是人情世故,这可能就是这个剧本的最终目的,揭示了人性的多重,通过不同角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生性格色彩

《雷雨》给我们的启示不局限于是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或许,真正意义在于领悟到生命的珍贵,看到人性的回归。一个人要有追求自由的执着信念,要有不放弃的精神,面对生活坎坷,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在于个人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相信前途会充满希望。

《雷雨》观后感5

一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夹杂着爱恨情仇,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的心阵阵撕痛,当一切又归于平静,我终于明白爱与恨终究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渐渐消逝,两个疯子的女人和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题记这是我第三次拜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但是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正如我在题记中说的,在看话剧的自始至终心里一直充斥着忧伤与压抑,可能是对雷雨的剧情已经很熟悉的缘故吧,抑或是周公馆客厅的窗户一直没有打开的原因!记得第一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三时,那是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雷雨》的简介,于是就跑到书店买了《雷雨》,带回家悄悄地把它看完了(当时爸爸不让看小说,只能偷偷地看)由于那时太年轻,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刻,看问题也比较肤浅,只有一些莫名的难受:为什么周朴园年轻时不能和鲁侍萍在一起生活,却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活了30年?到底他爱鲁侍萍吗?周萍到底喜欢过周蘩漪没,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当初和她在一起,如果喜欢又为什么要抛弃她?

这些问题似乎都很肤浅!第二次拜读《雷雨》是在高三时,那是看的是电影。这一次感触比较深刻,以为话剧改编成电影,加入了许多场景,看起来更真实,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周朴园、周萍在我看来都是那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时代造就的维护者,看着让人作呕。在周朴园身上我看到了周萍的将来。第三次看《雷雨》就是这一次了。在有声语言赏析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雷雨》这次放的是话剧。这一次的柑橘俨然和前两次感觉都不同。从形式上看,只一次是话剧,它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情将《雷雨》剧情表演的淋漓尽致,这样更渲染了氛围,而且整部话剧场景使用的是灰色调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雷雨来临之前的躁动与不安。从内容理解上,这一次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从鲁侍萍三十年之后的生生申诉开始,她宣称是命,是不公平的命让他再次回到周公馆,回到周朴园身边,而时光易逝,韶华易老,当爱已成往事,他们又能如何?我一直相信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至少曾经一直深爱,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为他缝补的衣服,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的生活习惯,那又是什么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呢?是什么让他抛弃了鲁侍萍?这等会儿在分析吧!《雷雨》最终以三个年轻的生命的结束而告终,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带血的句号。

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那个“疯女人”——周蘩漪。她自从嫁到周家后,一直没有得到过周朴园的爱,一个女人生活在无爱的家庭,而且凡事还有听从周朴园,就连自己的生活喜欢也要将就周朴园,这是多么的不敢想象啊!她在家中承受着孤寂与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人可以倾听她,陪她渡过黑暗。周萍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生活,让她原本死了的心又复活了,她陷入了爱河,深深地依赖上了有周萍的生活,周萍就像她的救命稻草一样,于是她不愿放手,甚至在周萍说他感觉“厌恶”“恶心”“腻”了他们的关系时,周蘩漪任然不愿放手。一个女人,追求爱有错吗?这不是他的错!

拿着错到底在谁?罪魁祸首难道是鲁侍萍说的宿命吗?不!罪魁祸首是那个时代,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所以他们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周蘩漪身上,我想到了《玩偶之家》中的劳拉,但周蘩漪不幸的是没能逃出宿命,而劳拉离开了自己厌恶的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周蘩漪只能困在周公馆,绝望的生活着,在痛苦中挣扎着,任自己的心慢慢地死去。我觉得周蘩漪才是曹禺先生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将《雷雨》的剧情引向了高潮。一个女人于两代人的纠结,却是一个时代的纠结,所有的苦让她一个人背吧!《雷雨》的结局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人都卷入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个人都有难逃的宿命,不得不感慨,命运这东西有时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却往往是命运主宰了我们,不知是命运在和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和宿命开玩笑。我们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向前。

《雷雨》观后感6

雷雨的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我都知道,但从来就没有看过,也别说没有看过,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里反复出现过雷雨的剧情印象,我就顺便瞄了几眼。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全部的雷雨,但是对雷雨的剧情还是很了解的,也正是因为我了解我才不去看,我知道那是一部很悲的小说,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现在整体的生存观念,已经让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文学,虽然它很经典,但是我也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实也没有我说的这样严重,可能就是本身具有一种不接纳的情节吧。

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接触才会有发言权,看完话剧《雷雨》之后我终于有可以说了,如果以后不是领导安排和女朋友要求我是再也不会看的。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其挑战相声《哭四出》话剧,似乎人类所能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苦难都发生在几个人的身上,其中有人类自己创造的苦难,同时也有命运安排的折磨。

人类在不断创造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被这个社会塑造和改变,也就是说改变人本身的不是环境和社会,而是人自己。我觉得《雷雨》就像一个社会,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个社会的缔造者就是周朴园。不同的人对《雷雨》有不同的感受,年轻人会认为是以情爱为主线,年纪大了一点的人会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磨砺。做为一个年轻人我还是从《雷雨》中挖掘一下和爱情有关的思绪吧。

我觉得周朴园是一个不配去爱的人,也不配有人来爱的人。剧情表述他为了纪念侍萍,搬了家之后还要保持原来的景致,看似执著而深情,实际上周朴园是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享受这份自己虚伪的感动。试想一个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的话,怎么可以在当初把她踢出家门,在很多年后的意外重逢,还假想会对他进行敲诈。我要站在广大妇女同志的身边大声对他怒喊“你这个挨千刀的—————。”

其他人的爱情看似坚贞,很让人感动。其实这也是一个假象,谁都知道得不到的是最好,如果大家的生活环境和观念都很轻松的话,大少爷也未必会带四凤走。

爱是一个多么俗和伟大的字呀,很多人终极一生也许都不知道,这一辈子始终站在爱情的身边,而不曾拥有。

《雷雨》观后感7

在《雷雨》中,不断地对命运发出质疑和恐惧的是鲁侍萍——这个苦命的劳动妇女。

——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我的儿女都是好孩子,心地干净的,那么,天,真有了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作者自己也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我不太同意作者的意见。我认为,如果不想控诉不合理的社会,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这些人的悲剧命运,几乎都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周朴园造的孽少吗?淹死童工,杀工人,抛弃侍萍,虐待蘩漪……蘩漪呢?自私狭隘,与丈夫之子****……周萍,与继母苟合……鲁贵,势利狡诈卑鄙下作……

年轻时候的鲁侍萍和今天的四凤,不能否认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对资产阶级的向往。鲁大海曾说四凤:“你们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烦恼。你们的汽车,你们的跳舞,你们闲在的日子,这两年已经把她的眼睛看迷了,她忘了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现在回到她自己的家里什么都不顺眼啦。”可是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这样的生活未尝必然痛苦。上学,念书,嫁给一个阔人当太太,那是一个小姐的梦!做这样的梦,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所以我说,这母女两人的命运,也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周冲的死,有些意外,如果是真实的生活,他并非必死不可。他的死,只能是作者的安排,让这个纯洁的生灵从肮脏的地方告别。并且,即使他死了,他死于高尚的行为(救人)和纯洁的情感(救爱人),我们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而不是同情他,可怜他。

鲁大海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也许生活的道路历尽坎坷,但是,他一定是充实而快乐的(如果不会想起那些亲人的悲剧),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位工人领袖,或者新四军里的一位勇敢的战士。

所以我说: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好命运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来争取。

《雷雨》观后感8

当序幕缓缓拉开,我们看到的四凤是笑靥如花;当序幕徐徐落下,她留下的,是一具焦骨……

当我看完《雷雨》后,不觉身上酥酥的。好像也被那根电线电着了一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场雨,下了三十年,打湿了周公馆里的恩怨情愁;这场雨,下了近百年,润透了作者的喜怒爱憎。

作品讲述了民国初年,周、鲁两家人复杂的感情关系——大矿业主周朴园之续弦妻子周繁漪,于豪华府邸中度日如年。大少爷周萍系周朴园前妻梅侍萍所生,对后母周繁漪产生爱慕之情。此后,周萍因慑于父威,日渐疏远淡漠繁漪,后又与女佣人四风相爱,繁漪就此不甘,遂决意报复,她解雇了鲁四凤。风尘仆仆而至的鲁奶奶却于周家客厅中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怨逢之下,周朴园惊觉鲁四凤之母,竟是三十年前的前妻梅侍萍!于愕然不安之下,他赠巨额支票予侍萍以图救赎前愆,鲁侍萍却淡然不从。又见儿子鲁大海被其矿主周朴园冷血除名,鲁侍萍一气之下,遂领四凤回家。当晚,鲁侍萍命四凤向天雷发誓从此与周家人断绝往来。不料周萍翻窗潜入鲁家与四风约会,被跟踪至此的蘩漪反闩窗门,当即被鲁家人发觉。四凤羞愧难当弃家出走。雨夜,鲁家母子寻抵周家要人。四凤跪禀母亲已身怀周萍骨肉有日。万箭穿心之下的鲁侍萍无奈允诺周萍携四凤远走高飞,却被繁漪力阻,闻声而来的周朴园当场确认鲁侍萍乃为周萍生母。至此,周萍、四凤骇知俩人竟为兄妹相恋!

百感交集,四凤扑向风雨惊雷,与及至呵护的周冲相继触电而亡。继而,无望的周萍吞枪自尽。

两个家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内发生的故事,且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

正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曹禺把人物形象塑造在了种种剧烈冲突之下。看似出人意料,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中,每一个伏笔下,只是到最后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暴雨,震撼了每一个观者的心。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爱恨情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