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范文(通用13篇)

来源:文书网 9.78K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体积》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体积》教案范文(通用13篇)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πr2。

(二)学习新课

1.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看书自学。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1)讨论自学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指名叙述)再看看书和你叙述的一样吗?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动手操作切拼,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出示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体,让学生比一比,底面积大小一样,高相等,使学生确信,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请两名同学按照你们的叙述,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如有条件,每四人一个学具,人人动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讨论自学题(2)。

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4)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例1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审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做这道题还要注意什么?

生:已知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21米=210厘米 (①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

S=50 h=210 (②写出字母公式)

V=Sh (③列式计算)

=50×210 (④写出答题)

=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题步骤。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会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3.填表:

4.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8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6.28米,高20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思考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复习。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本节教案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玩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 。

(2)、底面积是 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 兀r2×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

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 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 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会计算吗?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示:V=Sh=πrh2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2、什么叫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通过批阅作业,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正确率极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计算错误;

2、审题不认真,单位不统一;

3、灵活解决问题时,没能正确判断所求面积到底包含哪几部分。

为提升正确率,所以今天补充了一节是练习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在此,想谈谈练习二的第11、19题。

第11题教材只要求学生根据切面形状进行连线,其实这题应该充分利用挖掘,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练习:

(1将一根高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11题第2幅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表积。

第19题解决决起来很繁琐,虽然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十分充足的独立尝试练习时间,但在未给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全班仅4人全对,另有4人结果计算正确,但却未换算单位,正确率仅为7.4%。所以下次再教时,此题应加大指导力度。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求涂油漆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然后强调单位换算,最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第2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应主动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

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开放的设问结硕果

因为临时换课,所以今天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第一次在学生未预习的情况下教学新课。没有预习,给学生的自主探索以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提出可以将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我请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他们除了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不变外,还有不少新发现。如“长方体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总和”(魏勉)。当学生的发现由底面积涉及到侧面积时,我根据本班学情适时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表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将圆柱体与长方体转化的探究由体积的变化引向了新的层面——表面积。

我将根据学情在练习课中补充相关练习:把一个高15厘米的圆柱体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90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今天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升,但全班有4名学生将圆柱体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列式全错,因此要加强辨析指导。自从让学生“创造”圆柱体表面积的另类推导方法及公式以来,孩子们探索并“创造”新公式的热情不断高涨。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给学生上课,但他们仍旧将自己的新发现用纸条记录了下来送到我的手中。

创新(一)圆柱体侧面积:圆柱体的体积=(2πrh) :(πrrh)=2:r。(发现者:沈洪鑫)

创新(二)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侧面积÷2×r(发现者:兰晟)

根据这一发现,能够有效提高已知半径和侧面积求体积或已知体积求侧面积的习题。如:一根圆柱形木头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按常规做法为:首先求圆柱体的高37.68÷(3.14×2×3)=2(分米);然后再求圆柱体的体积3.14×32×2=56.52平方分米),共需要6步。如果根据上述发现,解答此题就只需要将37.68÷2×3即可求了正确结果,大大提高速度。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课始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接着师往正方体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 ”: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2、这是我们学校种榕树的一个花坛,测得花坛内直径是4m,花坛内填土高度是0.5m,算一算这个花坛内一共填土多少立方米?

3、学习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20厘米正方体纸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180厘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那么这个蛋糕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装水的学具槽放入圆柱学具使水面上升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意识到过去学的排水法可以用来求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当老师再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并追问大厅内圆柱的体积等问题时,学生意识到前面所说求体积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上,为避免纯数学的计算,我以学生熟悉的学校圆柱形花坛为背景,提出求花坛填土体积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具的欠缺,没能给学生提供小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通过观察、设疑、猜想、验证,经历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我从本班学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结合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回顾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我较好地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二者有机结合,先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然后再课件动态模拟,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当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整个探究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知识的形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三、注重学法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会学习”是对学生“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观察、猜想、验证”的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导上从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入手,确定转化的方法,体验转化的过程,验证转化的结果,使“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在课中得到良好渗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习:

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V = S h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预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本节课我始终注意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熟练地加以运用。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表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圆柱的体积》的说课设计,谢谢大家!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P17~18页例4,P2页练一练,练习一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⑴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⑵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⑴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⑵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⑶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小组讨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2)r=1cm h=5cm(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3、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4、拓展练习: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师:如果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吗?为什么?

3、教师:现在又有一个圆柱体,并且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与它们相等,大家猜猜看,圆柱的体积会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相等吗?(指名学生口答)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4、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要求: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Sh

三、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巩固应用。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