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来源:文书网 1.6W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把握开放的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题型,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里笔者有自己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一、 引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比如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刷上浆糊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圈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麽结果?学生说会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须步步有据。

又如在上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时,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两人在一张圆桌上一人一颗的摆子,谁没地方摆了谁就输。你认为,是先摆者赢,还是后摆者能赢?试一试,告诉我。这时学生表现出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有的一人扮演两种角色;有的两人对战;有的观看但时不时的伸手去拿棋子,说这样不行,要那样摆,也有人静观其变,暗中思考……在同学们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中,有人兴奋喊起来:“老师,我知道了,先摆者一定赢!”“我先摆在圆心,然后不管对方摆在什么位子,我只要摆在他这颗棋子关于圆心对称的地方就可以了。只要他有地方摆,我就有地方摆,最后肯定我赢!”在充分肯定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时,又问:哪位同学能说说,他应用我们数学上的什么知识点?还有哪些图形具备这种特征?刚才的圆桌改成别的图形的时候这个战术还适用吗?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好奇、猜想,为了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与猜想中发展下去,成为持续的恒久的探索、钻研能力,过去我们提倡的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去“渔”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渔”。要鼓励他们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模式,突破直觉的障碍,大胆提出新颖的见解,真正启动探索思维。

二、 在生活实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所以,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安排上应该尽力科学合理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领域,达到延续学习、终身探索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有关利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让学生调查银行的存款利率;(2)算出a元本钱存款6年,怎样的存款方式法获得的利息最多?学生众说纷纭:除了常规的计算方法外,有的提出可以买债券或存教育储蓄这样不用交利息税;有的说可以按公积金贷款的利率借给家里买房,这样我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息,家里也少付贷款利息;还有人说可以换成欧元,因为欧元的存款利率比人民币高的多。6年后再换回来……不得不承认有些同学的答案超出教师预先的设定,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对疑难问题产生积极思维。)

作为老师我趁热打铁地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3)若中途要提前支取怎么办?(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的)。

(4)如果考虑利率上调或下调的因素,你有对策吗?(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往往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高收益也有高风险)。

(5)你能根据上述问题编写应用题吗?等等……通过将习题变式、改造,加入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关系、转换规律,融会贯通,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者的自豪感。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安排,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产生在课后,既保证了学习的延续,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更提高了学生在课外探求新的知识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