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冬至丸的做法

来源:文书网 1.9W

冬至,北有饺子,南有汤圆,而潮汕也有无馅汤圆——冬至丸。不如由我带你了解它的故事,顺便来碗暖暖的潮汕冬至丸?

潮汕冬至丸的做法

古时有个砍柴人,失足掉进极深的山谷里,虽然声嘶力竭地呼救,可是由于深山道路阻绝,人烟稀少,没有能救他的人,他在山谷中只能靠吃黄精姜填肚子。十多年过去了,他长了满身的毛,身体轻便还能飞起,于是便高飞出山谷回到家。家人看他性格样貌全变了,怎么叫他也不答应,于是用糯米粉和水成丸,和他一起吃。渐渐地他恢复过来,一家人才得以团聚。《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记载了这个传说,在福建民间流传,后来福建人移民到潮汕地区,吃冬至丸的习俗于是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梭”丸为你

潮汕冬至丸,属于潮式饱粿类,实质也是一种汤圆,只不过是没有馅料的。潮汕话里“丸”和“圆”同音,所以又叫汤丸,主要材料都是糯米。

“在冬至节前数天,家便准备舂糯为粉。先用糯米浸于水中,隔天淘汰使干,倾在石臼里,以硾舂之。再用汰斗分出细粉,残屑下臼重舂,以至全部糯米,多成细粉而止。”《潮州年节风俗谈》一书记载了将糯米舂成粉的过程。

现代的潮汕家庭,更多是直接去买糯米粉来制作冬至丸。用热开水将糯米粉和成粉团,最后制作出来的冬至丸是白色的。此外,潮汕家庭还会制作“红丸”,其中材料加上红糖和红色素。

冬至前夜,潮汕家里便开始“梭丸”,也就是“搓丸”。全家老幼都聚在一起,用之前和好的粉团来搓丸,由于小孩手掌小,所搓的丸比大人的要小些,所以最后的丸都大小不齐,潮汕人又把这叫做“父子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

  丸后趣事

搓丸是在冬至前夜,而煮丸则要等到冬至日的清晨。“汤丸不吃天不光”,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的时间,前夜睡觉,到了凌晨,小孩越想着冬至丸越睡不着觉,天又老是不亮。而当母亲叫去吃冬至丸时,也就意味着吃了冬至丸天就亮了。不过现在潮汕人也会在前夜煮丸来吃了,大概因为忍不住嘴了。

潮汕人非常重视冬至,都说“冬节过,大一岁”。乾隆时期编纂的《南澳县志》里提到:“冬至……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民间也把冬至视作仅次于年节的节日,“冬至节,亦谓之‘亚节’。俗粉糯米为丸汤荐祖先,长幼食,谓之‘添岁’”。以往,潮汕人在冬至这天起床之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子。小时候,为了不“添岁”长大,潮汕小孩子会和父母较真闹别扭,十分逗趣。

《潮州年节风俗谈》中写到:“家里有人旅居外洋的,还须留些糯粉以备将来回家时做丸之用。” 如果家里有人出远门,冬至赶不回家,也会为其准备,让在外奔波劳累的亲人在回家能吃到冬至丸。

除了作为冬至节日小吃,冬至丸还会被用来作祭品。冬至祭祖也包括祠祭和家祭,除了常规祭品,冬至丸是必须有的。早在顺治《潮州府志》就有记载:“冬至,祭用米圆。”里面的米圆便是指糯米丸子,也就是冬至丸。

古时,冬至丸还会被用来喂牛,用以答谢牛的辛勤劳作。相传木匠墨斗公的徒弟因为懒散而闯下大祸,墨斗公施法将其变为一头牛,但是这头牛懒性不改不愿耕田,反而要求主人喂它吃汤丸。如来佛祖知道后,便在它下巴打钉子,使它不能开口抱怨。不过从此,后人就将冬至日作为牛的生日,在这一天让它休息,并喂以汤丸,以答谢它一年来的辛劳。

潮汕农村还有“贴丸”的有趣习俗。拜神后,家中的门环、牛棚、水缸、灶头等都会用冬至丸贴上,喂完的牛,两角也免不了各贴一粒丸。“三日后方把丸收回,是保各物平安的'意思”,《潮州年节风俗谈》提到,城市家具贴丸的风俗仍存,但不及乡村家户之注重与周到。不过,现在在潮汕地区这种做法比较少见了,除了不卫生,还有损美观和造成浪费。

潮汕地区的冬至丸,除了最常见的无馅汤圆外,还有许多奇特的样式。

  别样冬至丸

惠来县有种冬至丸,是用糯米舂成粉,加水拌制成圆状,在炊笼蒸熟取出,放在大箶(浅沿的笸箩)上。洒上剩余的糯米粉防止粘底,凝固后,用刀截去圆形边际,切成巴掌大的正方形状。对于这种正方形的冬至丸,或许会有人调侃:“都不圆怎么叫作冬至圆(丸)?”但在潮汕民俗记录,这种丸子确实也是潮汕地区冬至圆文化上很有特色的一枝节。
  此外,揭阳一带还有用“粳”做的尖米丸。将粳米(一种普通大米)舂成的米米志(香港和潮汕一带的语言,读xin)拌水,制成一条竹筷大小的粿条,然后用剪子剪成尖角形状的样子。上面的方形冬至丸和圆还有点联系,而这种尖米丸则让人忍俊不禁。

一碗暖暖的冬至丸,诉说着一家人一年的温情和甜蜜,也承载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粒小小的冬至丸,是一家的联系,是亲情的维护,是不变的传承。天冷,不如让我们都来碗暖暖的冬至丸。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