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你为邻满分作文4篇

来源:文书网 5.91K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你为邻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精】与你为邻满分作文4篇

与你为邻满分作文1

今年的春天,随着惊蛰的第一声响雷,就如期地来到了小村。

桃花又一次红艳艳的盛开了,刚钻出地皮的小草儿和花儿交相辉映。柳丝如同少女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春意盎然——我笑了。

我又一次笑了,笑得灿烂而惆帐。我穿梭在树林里边,听着因为我而产生的婆娑声。我庆幸,那年我抑制住了自己的愤怒,选择在你离开的最后一刻,给予这片土地一丝福泽。

你是荒辽土地上的一颗白杨树,而我是居无定所、终年游荡的风儿。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你的场景,那时你正值壮年,威武挺拔,是我见过最高、最直的树。那时,我脑海还不自主地想起我不知何时听到的诗:“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嘻嘻,我还听说白杨树是最挺拔的树之一呢!

我开始与你搭话,你果真是个木头。唉!好在我见多识广,而你仅是扎根于此,从未见过什么世面,否则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回想起从前与你的时光,我忍不住红了眼眶——我是多么想与你为邻啊!

我们渐渐熟了,灾难也悄悄来临了。

这本就是一方贫瘸的土地,似是闹了饥荒,村里的人纷纷跑出来残害你的兄弟姐妹,还将你漂亮的银灰色外衣抠下——我是多么气愤啊!

你温柔地劝下我了,我没有伤害这些村民。褪去外衣的你没有了精神,皮肤变得坑洼,但你却毫无怨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好在他们没有挖你的树根,否则我一定会让他们不得安生!你的脾气就是太木了!怎能任人欺凌!

灾难终究来了。电锯发出的震地天噪音打破了我们的宁静,那锯头反射而出的金属光芒令我惊恐——这是什么!

他们简直疯了!我愤怒地看着你的兄妹、你的父母倒下。这简直是末日!那天,天灰蒙蒙的,漫天仅剩了电锯砍树的可怕噪音。我看着那把电锯穿过你的肚皮,我无法想象,那时候你是多么痛与恐惧!

我怒了,我歇斯底里地怒吼着!吧哮着!漫天的黄沙,就像我内心的痛苦一样弥久不散。人类,你们砍伐树木时有没有想过,这仅是一方贫瘠的土地啊!

人们恐惧了,他们接受不起我的怒吼,他们总该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而令我不解的是,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对我说:“风儿,宽怒他们吧,让新的芽儿与你为邻吧!”

你是一颗宽容的树,我承认你的伟大,并且最后的最后,我选择宽恕他们。

不为其它,我只是想在这片令我贪恋的土地上,能够再次,再次看见你的英姿……

人们再次栽起树了,我看着这些树儿抽出枝条,就仿佛看见了你。或许,我只在用另一种方式,与你为邻罢了。

我是轻盈的风,你是挺拔的树,无论困难如何,险阻如何,我总是会与你为邻!

与你为邻满分作文2

算一算,你我已相识十余年了。自打我记事起,你就一直长在那里,也不知是谁种下的,也不知是何时种下的。每当我从你旁边走过,总会感叹和敬畏。你从很早就站在那里,从不张扬,从不喧哗,你在等待什么?你那深深的皱纹,让我看见岁月无情的刀刃。你依然开花,依然撑起巨大的浓荫。不管有没有人观赏你,你都站在那里,平静而慈祥,像一位谦谦如玉的君子。大树先生,我很荣幸,能与你为邻。

每当看到你,我心里总会想:如果是一棵树,就要撑起一片绿荫,让它所在的地方变成风景,风有了琴弦,鸟有了家园,空旷的原野,就有了一个可靠的标志。或许有人不解:我生于天地间,为何要像大树,沉默、低调地度过一生?人生在世,必应轰轰烈烈,年少轻狂,张扬的个性,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性。然而,他们是否想过,高傲的头颅,也许是他们豪迈义气的标志,但脚下他们不曾留心的石块儿,也可能绊住他们的双腿。

其实,像你一样做人又有何不可呢?扎根土壤,放低姿态,回报的将是一地芬芳。像你一样低调做人,不仅会收获成功,还会获得别样的精彩。季羡林,在他功成名就之时,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荣誉与金钱,他仍选择了一如既往的低调,拒绝了终身学位的荣誉,两袖清风,淡泊朴素地度过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如你一般谦逊低调,毫不张扬却透出自然的魅力,这是低调的至高境界啊!

可是让人叹息的是,在当今浮躁的世风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一些人变了,变得个性张扬而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有多少年轻人,迷失在追逐时髦的潮流中,以丑为美,以颓废为美,并以此为傲,向世人宣告他们张狂的个性,实在是让人痛心!

我们完全可以像你一样活着!我们完全可以低调务实做人!不要等高傲的额头撞到岩石,才想起低头躲避;不要等倔强的嘴角沾满血迹,才想到俯首擦干。该低调时且低调,放低姿态,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一条小溪,懂得低调,以它涓涓的细流,奔涌着海河的气势;一棵小草,懂得低调,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一只小鸟,懂得低调,以它柔弱的翅膀,提升着大地的视线;一块岩石,懂得低调,以它孤独的臂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

与你为邻,以你为师,脚踏大地,务实肯干,不张扬,不喧哗,在别人眼中也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与你为邻满分作文3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与你为邻满分作文4

城市里,有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有一闪而过的脸庞,也有忧愁抑郁的目光。生活中的快节奏在机器的喧嚣中沉积,人的精神也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中变得空虚。但倘若能够在纷繁中建造一间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叹“心远地自偏”了。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其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情。

透过左边的窗子,我看到了与清茶为伴,与书籍为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泰斗”,是“国宝”。可是您把这三顶帽子都辞掉了,您说“环顾周遭学问之深者大有人在,国学大师岂不折煞老身?”作为您的邻居,我了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不过是想专心致志地翻译《罗摩衍那》,不过是想尽心尽力地保护一些经典的文化,您却在文革中屡遭打击。是天欲摧人吗?我抱着疑问,却从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当上天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季老,您知道吗?以您为邻,我受益匪浅。您是我精神的邻居,用您一生的淡然与执着告诉了我什么是淡泊,又告诉了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真的,我想谢谢您!

透过右边的窗子,我看见了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请容我像您的学生一样喊您一声“师傅”。您虽患重病,但作为您的邻居,我知道您并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自我放纵自我绝望。您在昔日那般疯狂地随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迹;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时仍那么珍惜生命,坚持以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身边每个人,其中包括我。您知道吗?曾经让绿叶嘲笑颓废的我因与您为邻,受您的乐观熏染,我也勇敢面对阳光了。谢谢您!

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与您为邻,我学会了很多;与您为邻,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终于,在喧嚣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蓝天!

与你为邻,与真善美的人为邻!

【点评】

考试标题作文难点在于审题,在于如何在标题的框架内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篇文章的一个最大亮点是设计了一间“精神小屋”,以此作为载体,统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第一段的铺垫,作者在第二段开始就写道:“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真善美的人为邻”。在文章中设计这间“精神小屋”,独具匠心,胜人一筹,把有形的、无形的“邻”都统一到一起来写,透过打开精神小屋左边窗子和右边窗子分别带出两个实例,使到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整篇文章都能很好地表现“与你为邻”的内涵。在写作的素材上,作者采用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施瓦茨的事迹作为材料。前者作者学习其淡泊,后者学习其乐观。两个实例都用“你”作为倾诉的对象,真情真挚,用例很贴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