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读后感作文

来源:文书网 8.74K

这是我读过的外国人写关于中国文化的最好的几本书之一。先读过的自然是瑞典人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和《古琴》,还有韩国人金成熺写的那本介绍中国染料的《染作江南春水色》。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读后感作文

这本更难读些,因为是学术专着。读这些书的时候,我总是在想,都是些外国人,怎么会了解这么多关于中国的东西,比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得多很多,这个问题一直都让我纠结,就像我想教Andy学诗词,他不很感兴趣,我也很纠结。

姜斐德写这本书,不但要了解中国宋代的书画,还要对中国的传统诗词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还要融会贯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书画诗词间的联系。这本书的内容,读后,我觉得很有道理。

书画艺术传到宋代时,文人士大夫之流的文人画开始流行,那种清淡深远的意境,与当时作画的文人士大夫所处的.背景情形相结合来看,你说在画中、画配诗里没有政治隐情,是很说不过去的。姜斐德从“千年潇湘怨”开始说起,追述从舜帝、湘妃,屈原宋玉贾谊,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与潇湘的渊源,再说到宋神宗时的政治变局,诗画隐喻与相融的格局,潇湘八景的出现与发展,以及之后的历史事件、诗画作者之间的酬答……等等这些,让我们一点一滴地了解不仅仅只是书画与诗词之间的联系,还有历史,掩藏在历史后面的具体的那些伟大的诗人、文人士大夫们在诗画之间所隐逸的感情。

我喜欢这本书,2010年11月7日购买,到2011年8月5日读完,每次只能读一两页,甚至有时候只读了半页,期间很多段落,我也是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像我从书中了解到,杜甫,是在北宋王安石时代才被推崇为“诗圣”的;山水画的高潮,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画被朝廷重度打击之后,才出现的;苏轼和王诜之间的诗画酬答与当时朝廷政治形势的关系;关于律诗运用历史典故隐喻来针砭时事,关于押某一首诗同样的韵;还有关于四眠蚕的出现,至少在宋代还是三眠的情况(有苏轼的诗句“人间何有春一梦,此身将老蚕三眠”);关于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的描述;还有书中所配的那些精美的传世名画,无一不让我沉浸其间。

读书,关于历史文化,这些书籍,都是让我点点滴滴地积累着所得……

  一点瑕疵:

姜斐德引用了玉涧的配画诗“四面平湖月满山,一阿螺髻镜中看。岳阳楼上听长笛,诉尽崎岖行路难。”姜斐德解释“一阿螺髻”“指的是释迦牟尼”,我猜想她可能没有去过岳阳,不知道洞庭湖中的君山就像是螺髻的形状,刘禹锡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诗句。“一阿螺髻”应指的君山。

虽然说本书中关于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喻,还有那么一、两个地方讲得有些牵强,但仍是不失为一本好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