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来源:文书网 3.25W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事师之犹事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君子反道以修德。

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吕氏春秋名言好句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蟹。本句大意是:将领一道失误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身死名裂。此句强调了三军统帅在说每句话、发布每道命令时都必须慎之又慎;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在两军对垒时,情况千变万化,危机四伏。统兵的将领必须仔细分析敌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军破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此句说明军令的重要,身为将帅的人必须慎之又慎。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私:偏爱。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过两句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了理政、处事应出以公心。不可偏私的道理。

乱国之俗,甚多流言。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精谕》。流言:不符合实际的言论。这两句大意是:混乱国家的习俗,通常会有很多流言蜚语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惶惶;众口杂辞,惑言熏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不胫而走。国情如此,这十国家就危险了,这两句说明流言盛行,是国家混乱的一个标志,应引起治国者的高度注意。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言极则怒,怒极说危。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大乐》公:正直无私。 道:道德。意思是 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吕氏春秋名言好句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如果用墨绳严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孰能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名言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势》。吞舟之鱼:大鱼。陆处:处于陆地上。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这句话是从《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变化而来,和《韩诗外传》“吞舟之鱼,不居潜释(小鱼栖居的湖泽)”,《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小河)”意思相近,可用以说明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具体环境和条件,失了势的英雄不但投有用武之地,而且比不上得势的蝼蚁之辈,他们备受侵凌,甚至还会有生命之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假:借。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句直陈其事,以简单描述的方法说理。它通过一个善于取长补短的特征,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善学者”的形象,在这一形象的刻划过程中表述了自己的治学观,陈述了自己衷心赞许的学习方法,意蕴丰赡,表述简练,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名言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这两句大意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所以在~之后,作者接着说:“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因此,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决不可偏听偏信,盲从自负。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节目:树身上的节结。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玻这两句大意是: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玻绝对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像一尺的树木一样的细小事物、像寸玉般的美好事物,其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任何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也是这个道理。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