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归类缩句练习大全

来源:文书网 9.75K

五年级语文下题型归类缩句练习【1】

五年级语文归类缩句练习大全

缩写练习

1、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停在细细的电线上休息。

燕子休息。2奶奶在水井边用水桶打水。

奶奶打水。3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

天气热。4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钱塘江笼罩着雾。5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

松鼠蹦来跳去。6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

鹿欣赏影子。7绿油油的墓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地上盛开着花。8夏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蔚蓝的天空。

太阳挂在天空。9虹虹和姐姐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购买了一整套《上下五千年》和几本童话故事书。

虹虹和姐姐购买了书。10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了起来。

灯光亮了。1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

河埠头停泊着船。12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师傅安装。13六(2)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老师讲了故事。14五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任务。

五壮士完成了任务。15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他们把敌人引上了顶峰。16这是英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是声音。17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带来美好的春天。

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18猴子高兴地奔前跑后。

猴子奔前跑后。19水车像得到作战令箭似的立即“吱吱”地转动起来。

水车转动。20狭长的小沟分割平坦的草原。小沟分割草原。

小沟分割草原。21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不会忘记情谊。22你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你等来的是噩耗。

23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让我们再停留。24他那顶棉帽子耳巴,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雪海中。

耳巴消失。25铁人一把举起了抱着玩的小娃。

铁人举起了娃。26鬼子不断察看学堂的每一个人。

鬼子察看人。27天上的星星怕冷的钻进厚厚的云絮里。

星星钻进云絮里。2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友谊。29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光荣的标志。

红领巾是标志。30阳光照耀祖国的田野、森林、山谷。

阳光照耀田野、森林、山谷。31英雄战士守卫在祖国的边疆。

战士守卫。32老班长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心中。

形象印刻在心中。33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脸上出现了痛苦。34两旁地里的小道上三三两两有人在走动。

人在走动。35他激动地流下眼泪。

他流下眼泪。36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他留下了眼泪。37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我们歌唱。38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暴风雨卷过来。

小学语文_扩句与缩句总结【2】

扩句与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而且一个地方可以加不止一个“枝叶”,这样的句子会更加完整、具体。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词语搭配不当。

缩句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逐步删去它们前面的修饰,直至缩干净为止。“在??上(中、里、下)”等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

△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注意加上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缩句时,删减掉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要丢字、漏字。

扩句练习:

1.体育健儿取得了成绩。

2.列车奔驰。

3.小蜜蜂飞来飞去。

4.黑熊表演节目。

5.浪花跳跃。

6.猫捉老鼠。

7.鲜花盛开了。

8.小华做操。

9.秧苗生长。

10.船开得快。

11.星星眨眼。

12.枝叶展开。

13.小蝌蚪游着。

缩句方法:

一、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介词结构等。

二、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三、“自我提问”法——“谁怎么样?”“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四、“主谓宾”判断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宾语进行划分,从而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精炼出缩句

缩句注意事项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C:柳树上挂冰条儿。D:柳树挂冰条儿。E:树挂冰条。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A:鲸是鱼类。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一、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缩句中不能删掉,应保留其最简内容。例:柔软的淤泥把高大的黄河象陷了下去。若按照一般地缩句原则,就缩为“淤泥陷了下去”,这明显不合情理和不符原句意思;若缩为“黄河象陷了下去”,从语意上看似乎恰当,但在原句中,“高大的黄河象”只是受事体,而施事体则是“柔软的淤泥”,在缩句中,施事体、受事体都是句子的主干,应保留。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是:淤泥把黄河象陷了下去。由此可见,把字句在缩句中应保留

“把+受事体”的内容。同样道理,被字句在缩句中也应保留“被+受事体”。如: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缩句应为: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二、“地”和“得”两个助词在句中的结构成分不同,缩句时应辨清。在缩句中,大家对“+地”的成分比较容易把握,对“得+”的成分把握就难的多了,往往出现误改。按照一般的语法结构,“+地”往往充当状语成分,“得+”往往充当补语成分。在缩句中,状语、补语都是“枝叶”,都应删掉。例:“听到了这个消息,他激动地跳起来。”就应缩句为:“他跳起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他激动得跳起来。”这个句子的缩句为“他激动”。

三、缩句应合情理、应符合句子原意。在缩句中,我们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进行缩句。例: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话,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的“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在缩句中,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如: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句子缩成“老人们喜欢钓鱼。”或“老人们去钓鱼。”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缩句练习:

1.我班李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2.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我忍不住叽叽地笑出声来。4.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5.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6.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7.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8.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9.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10.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

11.新开发的“绿色食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2.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

13.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4.灰色的、发光的.天空,淡淡的远峰,近处像浓墨泼上去的饱含水气的山,村,房屋,以至小桥流水,正在石匠的手下显现出来。

小学语文缩句的一般规则【3】

缩句的基本原则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

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

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

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壮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8、关于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