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原文及赏析

来源:文书网 5.97K
《杜鹃》原文及赏析1

  杜鹃

《杜鹃》原文及赏析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古诗简介

《杜鹃》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词之一。此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春在云安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和礼仪秩序的思考。杜甫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赏析/鉴赏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春在云安作。故云“云安有杜鹃。”洙曰:《华阳风俗录》:杜鹃,其大如鹊而羽鸟,声哀而吻有血,人云春至则鸣,闻其初声者,有离别之苦,惟田家候其鸣则兴农事。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①,云安有杜鹃。

(首记蜀中杜鹃之有无,西川、云安,起下二段。《杜臆》:起用四社鹃,或有或无,皆就身之所历,而自纪所闻。鹃鸣有时,西川云安,当真呜,则闻之而谓之有。东川、涪万,当其不鸣,则不闻而谓之无。故初拜于锦城,而云安则身病不能拜。通篇起结照应如此。乃拘泥者见其叠用杜鹃,以为题下注。注应止分有无二项,不应有无参错。若以比刺史忠逆,则云安非州,无刺史也,且严武亦卒矣。故谊伯、东城之说皆非也。老社变体最多,如《三绝句》叠用两刺史,唐人有此体乎?)

①黄希曰:《白头吟》: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此侍起法,或本此。吴曾《漫录》:乐府《江南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子美正用此格。古韵西与北叶,北音悲。赵曰:连用四杜鹃,正《诗》“有酒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之势。岂是题下注耶?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①。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②。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③。

①陶潜诗:“结庐在人境。”②何胥诗:“古木上参天。”③鲍照《行路难》:“中有一鸟名杜鹃,云是古时蜀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其子,礼若奉至尊①。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②。

(此言鸟尊杜鹃,乃承上起下之词。奉若至尊物性所禀,犹羔雁知礼,从古皆然也。行飞识序,雁有兄弟之礼。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礼。)

①世说杜鹃养子于百鸟巢,百鸟共养其子而不敢犯。②《春秋繁露》:“雁有行列,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以为蛰。”羊祜《雁赋》:“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

圣贤古法则①,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②。

(此承“云安有杜鹃”。又叙病中哀怜之意。君臣之礼,世传已久,即禽乌之微,犹知尊事。今病不能拜,惟有泣下悲伤而已,与前段“我见常再拜”相应。申涵光曰:开首四语,起得奇朴。其云拜杜鹃,奇;不能拜而位,更奇。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淮南子》:“设仪立度,可为法则。”②刘琨诗:“据鞍长叹息,泪下如迸泉。”赵次公曰:此诗讥世之不修臣节者,曾禽鸟之不若耳,大意与《杜鹃行》相表里。又曰:世有《杜鹃辩》,乃仙井李新元应之作,鬻书者编入《东坡外集》诗话中。其说云:盖讥当时刺史也。严武在蜀,虽横敛刻薄,而实资中原,是西川有杜鹃。其不虔王命,擅军旅、绝贡赋以自固,如杜克逊在梓州,是东川无杜鹃耳。涪、万、云安,刺史微不可考。凡尊君者为有,怀贰者为无,不在乎杜鹃真有无也。其说穿凿。

钱谦益曰:社克逊事,新旧两书俱无之。严武镇蜀之后,节制东川者,李奂、张献诚也。其以梓州反者,段子璋也。梓州刺史见杜集者,有李梓州、杨梓州,未闻有杜也。既曰讥当时之刺史,不应以严武并列也。逆节之臣,前有段子璋,后有崔旰、杨子琳,不当舍之而刺涪、万之刺史微不可考者也。杜免逊既不见史传,则亦后人伪撰耳。其文义舛错鄙倍,必非东坡之言。

《杜鹃》原文及赏析2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诗词赏析: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杜鹃》原文及赏析3

原文: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词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