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佬的优美散文

来源:文书网 2.27W

过去叫剃头,现在叫理发,讲究点的叫“造型”或“形象设计”。不管是“剃头”、“理发”还是“形象设计”,反正就是把头毛剪短,出落成个人样来。

乡村剃头佬的优美散文

现在的人不知道剃头,只晓得理发,更没见过剃头匠走村串户上门剃头的风景。剃头佬本身就很特别,那剃头那是特别有趣的。

过去剃头佬大多是腿脚不方便的瘸子拐子,剩下部分好手好脚的,多数属于那种好吃懒做的,当然也有例外的。

剃头佬挎着剃头箱一走一歪的,箱子上放着一个脸盆架,用一根粗麻绳系着。剃头佬常常是天一擦亮就来村子里了,一进村口他就敞开嗓门满大街吆喝“剃头啦——剃头啦——”后边拖着一个长长的重重的尾音。客气的人见了就热情打声招呼,喜欢说笑的人,见他一歪一瘸的很是艰难,便会侃上一句:“难走就莫走啰,摔一跤又懒路不平,干脆叫大家把头都送到这里来。”他就会憨厚地笑着接上一句:“那就好了,剃回断筋的,以后就没头剃了哦!”

剃头佬的到来,一下就活跃了乡村单调沉闷的气氛,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堆大人小孩,说说笑笑的.,不亦乐乎。

说笑声中,剃头的人搬来一张板凳在门口坐着,剃头佬从肩上卸下剃头箱,然后打开,将剪啊梳啊什么的拿出来,摆在箱面上或箱盖上就开始剃头了。

一般剃西式头的,不是讲究的主,就是有点身份的人,挑剔着嘞。西式头的头发两边倒三七分,中间一条路。不是五五分的,那是特务或汉奸头。

剃西式头剃头佬就要仔细点,剃好后还得拿块镜子前后照个遍,让剃头的主看看,“中啵?”

最不好剃的,就是流着浓闻着还臭的癞痢头,弄不好会刮掉块癞痢壳,不流浓就是出血。好的人说一句重话或许算了,不好说话的主会起身骂你一句或伸手打你一个耳光,那剃头佬只有往肚子里流,都怪自己学艺不精,忙给赔上个笑脸,表示歉意。

行行都难,剃头佬也一样,一帮子人当中总有一两个带刺儿的,后来人们形容难说话的人叫“头难剃”。

剃头,不仅考验剃头佬的技艺,更考验他的耐心。尤其给一两岁的婴儿理发,更要耐心细致。小孩子的头也属最难剃的了。小孩子剃头,大多数是由母亲或奶奶抱着哄着。有时,剃着剃着孩子的头高低不定,就不顺手了,剃头佬则俯身轻声哄道:“头低点哦!”孩子很是乖顺,将头低下很多,剃头佬再轻声说:“再高点哦!”孩子一下就昂起了头,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达到剃头佬的要求。有胆小怕生的孩子,见了生人就特别胆怯。剃头老一拐一瘸的,而且手里还拿着明晃晃的刀啊剪啊,哪有不逃的?从母亲怀抱里猛地挣脱掉,一溜烟跑了。待大人捉回来后,孩子耍了脾气又哭又闹,剃头佬便没法子下剪子了,只好与家长一起合伙来哄,如此便耽误了许多时间。

家里宠得娇的孩子,头装也是很有讲究的,前面留个桃,后面编根辫,显出与众不同的金贵,这就给剃头佬出了难题,就要倍加细心精心了,丝毫不得马虎,如果出了半点差错,孩子的母亲绝不会答应的。

最容易剃的就是光头了。自己从洗脸架上拿个脸盆到灶上汤罐里打两瓢温水端来,剃头佬帮着洗一洗擦一擦,然后从箱子里拿出剃刀布往门栓上一扣,左手牵着剃头布,右手分开了刀,在剃刀片上啪啪啪地抖得银光闪闪的,这剃头的气氛就上来了,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刮起光头来“嗞啦嗞啦”,怪利索的呢。

修脸,如果剃头佬手艺精湛,当你闭着眼睛还沉浸在美妙享受中时,他十三刀,一刀不多,一刀不少,就给弄好了。剃头佬那细细的手在你脸上一摸,说声:“要得了!”于是你就跟做梦样的醒了。剃头佬的手不比庄稼人的手满是老茧粗糙无比,他的手细嫩多了。那时候没有女剃头师傅,因为女人的手是不能上男人的头,这是规矩。

遇到胡茬硬的,得先用半干的热毛巾捂在嘴上一会儿。这个时候,剃头佬抽空从屁股后头抽出那根烟筒“吧嗒吧嗒”吸上几口过过烟瘾,顺便扯上几句闲话或笑话。

剃完头后,白围布一解,人往前一站,精神多了咧,感觉头都轻了许多,裂开了嘴点头直说:“剃的好!剃的好!”

剃头最舒服莫过于掏耳屎了。偏偏这点好事也给大人占了,小孩没半点份儿。剃头人侧身坐在板凳上,剃头佬漫不经心地倒出竹筒里掏耳屎的工具,分别夹在左手指间,脚往板凳上一搭,左手两根指头轻轻地牵住耳朵,右手伸一根耳屎扒轻轻地掏着掏着,那痒痒的感觉,舒服极了。接下来用尖刀转一转,用粗毛刷挠一挠,再掏掏,再挠挠,神仙般的舒服!

剃头佬一个月来村子两趟,月中月尾各一次。碰到雨天或在村子祠堂里剃头,男男女女一起说说笑笑那可热闹多了。

如今在乡下,剃头佬已很少见了,而发廊、发屋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且理发师大部分是女的。那些传统的剃头佬已与乡村的岁月一起老去了。他们渐行渐远了,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让乡村的老人永远地怀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