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河的建议

来源:文书网 1.07W

齐璞同志长期研究黄河泥沙问题,现在将他和合作者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专著出版,嘱我写篇序言。我迟迟未敢应命,因为我对黄河情况知之甚少,对泥沙动力学和河道输沙问题更属外行,没有发言权。但考虑良久,还是握笔写了以下一些话,这与其说是一篇序言,毋宁说是我的几点感受,写出来供作者和专家们参考批评。

对黄河的建议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有史以来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严重,尤其由于河水含沙量高,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成为地上悬河,发生大洪水时河堤溃决,千里汪洋,甚至河流改道,灾难深重,所以黄河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新中国建立以来,治黄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泥沙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下游河道持续淤高,形成二级悬河。小浪底枢纽建成后,通过水库调水冲沙,冲刷下游河道,取得很好成绩。但对如何优化水沙调度,取得最大冲沙成效,关系到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方向,仍存在种种争议。

本书作者30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利用流量大于3000m3/s的高含沙洪水输送泥沙入海,使下游河道的泥沙基本上达到冲淤平衡。根据作者对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总结河道的输沙规律,认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前提是要在下游塑造一个稳定的窄深河槽,并优化小浪底的调水调沙方式,泄放人工洪水,对泥沙进行多年调节,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组成,使之适应高含沙水远距离流动的条件,从而能充分利用洪水排沙。能做到这些,就可将绝大部分泥沙输送入海,为下游河道保持冲淤平衡创造条件。作者并从这一认识出发,对当前治黄理论和实践提出不同见解。

如果作者的设想能够实现,当然是绝大好事:黄河下游河段可以不再淤高,小浪底水库能长期发挥作用(代替拦淤),也不必依靠两岸滩地沉沙,“解放”滩地。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影响的严重性,目前对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治理方案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科学是在不断讨论和争鸣中发展的,真理是在不断研究、试验和实践中确立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案,要在下游塑造一条稳定的深槽是一致的,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输沙潜力的方向总是不错的。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开展争鸣,我希望关心黄河治理的各界人士特别是研究黄河输沙规律的同行,能对本书观点和结论开展讨论,也希望作者能以平常心对待和研究各种讨论和质疑意见,深化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为取得共识,实现黄河下游治理的终极目标做出更多贡献。

此外,为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河段治理问题,我觉得还有几个大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洪灾十分严重,而近数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未发生大洪水,甚至汛期也形不成较大的洪峰。今后黄河下游河段的设防洪水标准应如何合理确定?能否大量减低设防洪水流量?遇超标准洪水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有明确结论并经国家批准,作为治黄的目标和依据。

二、在采取各种整治措施后(包括作者的方案),如何合理稳妥估算下游河道在近期每年还有多少淤积量?预计何时可以完全达到冲淤平衡?其时下游河道中的淤积总量及淤积形态如何?对防洪的影响如何?作者认为采用其治理方案可保持河床不淤积的可信度如何?应该留有什么馀地?是否需要保留滩地的.淤沙泄洪功能?

三、黄河出口于渤海,渤海是一个浅海,泥沙排出河口后不能自动进入深海海域,而表现为河口三角洲的不断延伸和河床坡降的不断平缓化,从而逐步影响泥沙的输送海。如何从宏观上认识和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似有待做更深入的研究。(见本书第16章)

四、黄河下游治理的方向关系到依靠两岸三百多万亩滩地为生的一百八十多万农民的发展方向,这是当前黄河下游治理中最为现实的问题。如果认可作者的思路,两岸滩地农民可以逐步安居乐业;如果按目前的治理规划,两岸滩地应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滩地居民是否应有计划地转业,改变身份,需及早谋划。在治理意见暂时不能一致的情况下,先在下游塑造一条稳定的深槽是一个能兼顾各种设想、有利于逐步试探的方案。与此同时,可探索优化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密切监测下游河道的减淤情况,看下游河床淤积是否可以控制,河槽过洪能力能否不断增大,再决定采用什么治理方案,似为一条既积极又稳妥的路。

当然,这些问题不属于本书研究范围,我只是借此机会,提出来供领导层和有心人士考虑。

以上算是我的一篇序言,供作者和读者们参考批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