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来源:文书网 1.84W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从而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本质内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计算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从中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充分感知比例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看主题图,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找到了设计国旗的奥秘了吗?

生:…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后,没有就此终止,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通过收集学生写出的比例,不难发现,任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宽与长之比,长于长之比,宽与宽之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国旗的尺寸中就隐含着这个秘密】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3、有两种蜂蜜水:第一种,用2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制而成;第二种,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制而成。那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习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汇报。

如:5:=15:10=

5:=15:105:=2.4:1.6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4

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这课,对我感受很深。

一.结合生活实际

周老师利用学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为新课后区别判断正比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轻松自如,具有大师风范。周老师利用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发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周老师点出了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练习设计具有阶梯性

周老师自从引出正比例定义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数量变化进行判断;其次出示文字叙述题进行判断;最后利用带有字母的等式进行判断。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我觉得在某些环节有点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义后,应该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在做练习时,第一题填空题和最后一题深化题不要马上让学生齐读,应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说一说。在教学正比例时最好和斜线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 =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 15:10=()∶4 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自学内容

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8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习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xx前的升国旗仪式

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

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国旗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3板书:2.4:1.6=2360:40=2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1、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2、试一试,5:8 与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3、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4、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5、处理做一做第二题。

6、处理练习六第一题。

四、目标检测

1、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 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 )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 )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 整数比

( )

2、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3、练习六第二题。

4、拓展练习: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国旗:2.4∶1.6=1.5

教室里的国旗: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会组比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单元比例,看到这两个字你有没有联想到一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呢?(比)上学期我们学过比的相关知识,现在大家回想一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表示两个数相除)

2、你能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吗?

比包括前项、后项和比值,比值就指的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

3、请你计算下面各比的比值。

2:16 2.7:4.5

(二)谈话导入

大家对比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例的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的学习,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目标。请读记一遍: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增强爱国精神。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同学们,每周一早上我们学校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对于国旗你了解多少呢?

(一)观察

观察这三幅情境图,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都有国旗)分别在什么地方?(xx广场、校园的操场和教室里。)

这些国旗有大有小,长宽不同(点击PPT出示数据),但通过观察我们学校操场和教室里的国旗发现它们的形状都是相似的,都接近这样的一个长方形国旗(点击PPT出示图片),看上去庄严和谐统一。那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国旗呢?这说明我们的五星红旗的长与宽一定隐含着某种特点,想弄明白吗?

(二)计算

1、我们先来看看学校里的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点击出示图片文字)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操场与教室的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计算要保证准确)

32.4:1.6?2.4?1.6?(1.5)(2)指名汇报:操场上的国旗 23(1.5)2描述:操场上的国旗长宽之比为2.4:1.6,比值为3/2….(2名学生描述)(板书) 教室里的国旗

60:40?60?40?(3)同意他们的结果吗?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吗?(这两幅国旗的长宽虽然不同,但长宽之比都是3/2,是相等的。)(板书等式)既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板书不同颜色)

(三)讲解

1、其实不光这三面国旗,在国旗法中规定所有国旗都必须按长与宽的比3/2来制作,而且也只有指定企业才能制作,这是对国旗的尊重!

2、那谁来说一说像这样的一个式子表示了什么?(表示两个相等的比;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你们都说出来了重点(板书:比相等)。在数学中,像这样(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读记一遍。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比例的呢?(板书)

三、合作探究,提升理解

(一)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探讨一: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各组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比例的概念可知)

探讨二:你还能从三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代表发言,xx的国旗长宽之比为5:10/3,比值为3/2,所以还可以找出其他的。) 探讨三:比和比例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 (结合同学的回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区分,形式上,意义上。)

四、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对于比例,现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以致用。 首先我们观察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发现一道关于数的比例,一道关于形的比例,那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比例。先独立完成第一题。

(一)数的比例

(出示习题和答题规范,提问两组同桌,2分钟完成,订正答案2分钟。出示答案,对板演,对台下答案)

(二)形的比例

先观察图形并结合数据,分析边长之间的关系,找出比例。

一组同桌上台展示,讲解:图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直角三角形,观察每个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数据可得出,每个三角形各自的直角边之比相等;而且两个三角形短直角边之比等于长直角边之比。因此一共能找出8对比例。

(三)综合提升

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提问多名学生汇报)

五、拓展

喝过蜂蜜水吗?你会调制吗?下图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怎样调配的呢?(蜂蜜水A用两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蜂蜜水B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

哪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同桌或小组讨论,点名:

学生甲:A和B两种蜂蜜水中蜂蜜比是2:3,水的比是10:15,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3 ,所以我们认为两种蜂蜜水一样甜。

学生乙:蜂蜜水A的水和蜜的比是10:2,蜂蜜水B的水和蜜的比是15:3,两个比的比值都是5,我们认为两种蜂蜜水一样甜。

其他同学的想法呢?看来你们很善于动脑筋,这些题都没有难倒你们,但同学们在学习中依然要谦虚努力。

六、总结

今天的学习就结束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孔子有句话说,“学而不思则殆”。所以课后大家独立主动地梳理今天所学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苏教版P40页例3、练一练及练习九的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6.4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1.4:2.8: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4、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九4题、7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1、出示三幅场景图(见教材第40页主题图)

2、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课件)

3谈话:在制作国旗的尺寸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趣的比。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和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4、汇报,教师依次出示

二、引导探究,明确意义

(一)比例的意义

(1)观察这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看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呢?

(3)学生汇报,教师任选其中的板书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样两个比相等,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出示)这就是比例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意义并强调,两个比相等,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6)试写比例的分数形式。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

(3)师:20:5和1:4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那么你能想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想一想,这样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找到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要符合什么条件?

小结后强调指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和学生介绍内项和外项)。

(1)写出一组比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独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1、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谈话: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像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一样,比例也有它特有的性质,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1)请你试着写出一些比例:

(2)问题:观察比例式,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写写、算算,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示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和,差,积,商,看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3)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4)探究: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5)验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6)可以得出什么?(比例的性质)

(7)提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出现什么形式呢?

2、运用性质

(1)提问:判断比例是否成立,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有几个方法?

(2)出示一些练习,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 和 6

因为 2 × 6 = 3 × 4 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理解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结合画面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说到比例,我们很容易想起前面学过??(教师拖长声音)

生:比(几乎异口同声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习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刚才第三题10:6 与 4.5:2.7 的比值有何特点?

生1: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 师: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 )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这是一个新的表达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比例(有几个学生低声说)

师:这几位同学很聪明,数学上也起名为“比例”(师板书:比例)

师:你现在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

生: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33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5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板书比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 a:b=c:d或 = (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课件: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 和 9∶15 (2)20∶5 和 1∶4

师:比一比 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生1:因为 6∶10 = 0.6

9∶15 = 0.6

所以 6∶10 = 9∶15

生2: 因为 20∶5 = 4

1∶4 = 0.25

所以 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1题。(再次巩固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并熟练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a:b里比号前面的a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b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并汇报。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2题进行巩固。

2、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小组活动内容: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找几个比例进行验证。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后,学生基本停止了讨论。)

师:请汇报你发现的'规律。

生1: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2:不对,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 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2说完,生3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 (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 ,1×0=0,还是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师: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生:两种,一种是利用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来判断;另一种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能够构成内项与外项的两个数的积是否相等来判断。

师:(惊喜!)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生2: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生3:比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不同,比的项分别叫做前项和后项;比例的四项,有两个叫做外项,有两个叫做内项。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你们真的很棒!

师:把你们回答的内容总结一下,边说边展示课件: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4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 : 8= 2 : 6= 4 : 4= 9 : 3= 8 : 24=

5 : 20= 8.8 : 1.1= 16 : 96=

二、化简比

4 : 5= 2 : 20=

32 : 4= 4 : 44=

15 : 25= 10 : 80=

师:看来同学们口算的都比较准确,昨天我们共同交流了学习目标,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学自主学习中的知识链接部分

(小组活动)

师:知识链接的内容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密切的联系,看大屏幕,在山东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座啤酒飘香的城市青岛,而青岛啤酒更是闻名中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2天的运输情况,根据这个表格,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全面,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不错,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比例的定义我们知道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例如16 :2 = 32 :4,师:2:1与谁能组成比例?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其实,在比例的2个外项和2个内项之中隐藏着1个秘密,下面,请同学们以16 :2 = 32 :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你提供3个温馨提示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 : ( ) = ( ) : 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