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来源:文书网 1.78W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美食,下面小编详细介绍陕西杨凌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陕西杨凌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陕西杨凌的饮食习俗

主食以小麦、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豆类等杂粮。

食用蔬菜有白菜、红白萝卜、青菜、芹菜、大葱、韭菜、蒜苗、甘兰,其次有野菜如苜蓿、荠菜及从外地引进的蛇豇、空心菜、西红柿等。

习惯于“一日三餐”。早晚稀饭、馍。中午面条、搅团(玉米面制做)。稀饭大多是玉米糁子。馍有蒸馍、锅盔;条件好一些有花卷、煎饼、油饼等。面条有擀面条、机制面、扯面、挂面、刀削而、拨刀面等。本地人最喜食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节日或来客多吃臊子面或辣子面、烩菜。

1980年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除面食、调料有所改进外,猪肉、牛羊肉进入了寻常百姓餐桌。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由过去的“八碗一品”改为八个炒菜一个汤,且有鸡、鱼等菜肴。

  陕西杨凌区的节日习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腊月初八过后,即开始打扫庭院,拆洗被褥,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三后,杀猪、割肉。二十五日起,蒸年馍、请门神、买门旗。二十八、九煮肉,三十糊窗花、贴对联、请祖先。除夕夜阖家团聚,饮酒守岁,并献饭祭祖。晚十二点,家家鸣炮,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吃臊子面、饺子等,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大人小孩穿新衣,敲锣打鼓,游戏娱乐。初二至十五前,走亲访友拜年。建国后,有的习俗废除,有的延续至今。近年来,传统春节更加热闹隆重。各村堡演戏,赛跑船,打锣鼓。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六日,由有关部门组织各村锣鼓队、秧歌队、健身舞等比赛,各单位放焰火,组织仪仗队,走街串乡,为群众表演。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有食“元宵”的习俗。元宵之夜,户户门上挂红灯,放鞭炮。有些单位或村堡还组织放焰火,耍狮子,走高跷,跑竹马,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清明节

每年清明节前10天,新人为祖先上坟添土,焚化纸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建国后,清明节也作为纪念革命先烈的节日,举行祭奠、扫墓活动。

端午节

这天,太阳未出前,割艾蒿,插在门前。青少年带香包、花花绳,意在避邪。家家吃油糕、粽子。端午节前后,外祖母给外孙送“拥肚”、夏衣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亦称“团圆节”。晚上,在院子摆置桌子,献上月饼、水果,谓之“祭月”。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讲故事。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要煮一大锅,吃一天,以示粮食有余。

二、新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区党委和区政府在“五一”前后,召开庆祝会,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机关、单位、工厂、商店职工享受假日1天。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一般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职工干部享受2天假日。

其它节日

公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均为法定节日。这些节日,各单位或有关单位都组织庆祝或纪念活动。

  陕西的十大风俗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 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