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来源:文书网 8.82K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_篇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017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了文本与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生活,注入情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轻松了许多,我的具体作法如下:

第一、抓住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这一主线,渗透爱国义主教育。

本文多处内容都体现了父亲对待革命队伍事业的忠诚。如在被捕前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父亲对母亲所说的那一段简短而有力的话,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等等无不证明了父亲在面临想念与恐吓时、面临清贫与富有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所体现出的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气节与气魄,这是我们应该佩服的。而这一忠诚还体现在对待家人也是守口如瓶,只字不提,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如果是我们,是我们中的一个人面临这样的情况又会如何呢?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思索、成长。

第二、抓住作者的成长这一人物线,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本课内线索较多,经过仔细分析,不能发现文中除了父亲这一人物主线外,作者的成长线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作者在一条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个层次上。首先是被捕前我的幼稚,总是问一些天真好笑的问题;其次是在被捕时我体现出来的胆小怕事;最后则是在法庭上我的机智勇敢。我的这三次变化是什么促使的呢?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是作者的父亲在起作用,是父亲的一言一行使他的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受到了教育。就这一点理解并掌握对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抓住父亲对待家人的亲情这一线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文中的父亲在这一时刻的描写一改以往的慈祥和蔼,变得冷酷无情。对待作者一个不大的孩子没有了耐心,对待母亲没有了热情,回答都是生硬的。但这并不是父亲变坏了,而正是父亲对待亲人的一个最好的保护,远离自己,拉开距离。能说父亲不爱他们母女了吗?不,不是!这才是真爱,大爱无痕啊呀!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理解了,掌握了,也真真正正的认识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行为--伟大的事业,造福子孙的事业!这是适时宣传建党九十周年的好题材,应好好回顾把握,牢记革命先烈,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_篇二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认识字词,理解词意;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个部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第二课时让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悟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并激发学生缅怀革命先烈。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采用四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有默读、轻声读、浏览、老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学习“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被捕前”让学生从作者回忆的事情中去体会当时局势严重,从父亲含糊地回答、坚决的态度中去感悟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被捕时”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父亲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被捕后”抓住“父亲”外貌的变化来学习,并补充相关资料,感悟父亲的坚贞不屈。在此基础上,适时渗透经典诗文,让学生朗读,明白李大钊的高尚境界。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爱国英雄,并深情地缅怀他们,学生的情感得以共鸣。真正做到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