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改工作汇报

来源:文书网 2.85W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中国革命的“红都”和陕西“将军县”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9镇1乡5个中心社区1个街道办事处,辖35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1万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7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全县现有公立医疗机构17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个、民营医院3个。

农村医改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基本原则,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了中省市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并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

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优胜奖和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县。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进展情况

子长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委、县政府本着“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这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办实办好”的决心,在县医院率先启动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质为核心、以强化政府投入为抓手、以建立平价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医院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后,又在药品集中采购、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县镇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全面跟进,主要采取了九项措施全面推进医改工作。

1、加大投入,建立凸显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了政府举办卫生事业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一是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形成的减收由财政补贴。按照“总量控制、结构平衡”的原则对全县医疗机构的收费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把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的项目上调50%,对大型检查和检验项目分别下调15%—30%。二是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把过去财政对公立医院只核发70%的工资改为100%核发。三是医务人员津贴绩效工资和人才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为公立医

院安排13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人才。四是把公立医院的历史债务1941万元经过审计后,由县财政统一打包,现已全部还清。五是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六是乡镇卫生院的运转经费由财政每院每年定额补贴8—10万元。医改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8.7%,年增幅29.2%。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年均用于推进医改增加的经常性支出2012年为2900万元,占当年医疗卫生总支出的20.9%,占县财政总支出的

1.8%。

2、实行全员聘用,建立良性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总量、比例、结构“三不突破”原则,合理设置卫生岗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医院院长公开选任,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合同聘用、岗位管理,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采取专兼职相结合、提前离岗等方法,压缩管理和工勤岗位,给予落聘和提前离岗人员较为合理的待遇保障,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定编定岗后,全县共聘用医务人员8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4%,较改革前提高15个百分点。

3、推行绩效工资,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分配机制。扩大活工资部分,重点向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将财政拨付的档案工资和绩效工资作为基础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

分。岗位工资占基础工资总量的40%,按岗位考勤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占基础工资总量的60%,按岗位工作数量、质量、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绩效考核发放;把医院收支结余的30%和财政补贴收益作为效益工资,按绩效考核发放,使医务人员可变动工资占到工资总量的80%以上,有效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医院同科室医务人员月绩效工资相差7000多元。设立了3—5万元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奖励基金,使乡镇卫生院院长年收入达到8—10万元以上。

《农村医改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突出精细化管理,建立密切协作的内部运行机制。首先,围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对财务集中核算、预算管理,强化财政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其次,在医院内部推行以三级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改革,将过去粗放型的成本核算更加精细化,逐步实现医院、科室、单元(个人)三级成本核算,使医院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完善以目标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对公立医院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明确各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以及经营运行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予以考评。第四,完善以便民惠民措施为核心的内部运行机制,对困难群众实行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注射费、换药费,门诊手术、放射检查、三常规化验费用减半的“四免三减半”惠民措施,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建立社会各界评医院、医院

内部评科室和就医患者评医务人员的“三评一考”制度和患者“五知道五明白”等制度,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5、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建立规范价廉的药品采供机制。一是建立药品集中采供制度。2015年6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所有用药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现了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药品同质同价。2015年又将中药饮片和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供范围。二是着力规范药品配送工作。设立了药品配送中心,编制了药品配送目录,制定了实施方案、监管办法和对配送企业管理的规定。三是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制度。先后4次对药品配送目录进行了调整,增补药品品规151个,县级《目录》现有975个品种1528个品规(基药占54.5%),乡级《目录》现有795个品种1650个品规(基药占97.2%),实现了省药品“三统一”基本药物目录的全覆盖。截止9月底,全县药品采购1625万元,减轻群众负担520多万元。目前,包括基本药物在内的药品配送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药物使用率保持在85%以上。

6、上下联动,建立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机制。卫生部援助我县1900多万元的软件设备,县财政配套1000万元,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农村卫生协会为我县捐赠了4台DR,建立了区域影像网络远程会诊中心,使医院内部实现了信息、检验、影像三大系统的互联互通,全县实现了卫

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保经办机构、药品配送中心和患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7、密切协作,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县医院与北医三院、西安交大二附院、省人民医院、中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帮扶和人才培训,与北医三院、解放军第二炮兵医院建立了免费“网上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行县镇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县级三家医疗机构托管6个乡镇卫生院,给予管理、技术、设备等全方位支持,双向转诊有效衔接。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机构、人员、业务、财务、药械、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有效带动和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8、分类管理,建立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管理制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分为个体项目和群体项目,分类核算人均成本,确定单位定额。按照政府出资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据实测算制定了《子长县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执行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0元,资金分配按县级4.51%、乡级58.05%、村级37.44%的比例进行分配,使任务和经费下沉,发挥乡村两级作用。严格绩效考核,采

取先预拨、后结算的办法兑现补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果。

9、扩面提标,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工作,使15个乡镇卫生院也成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参保患者可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住院费用实行即时结算。二是提升了参保覆盖面和补偿水平。2015年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分别达到96%和98%。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65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助300元,个人按65元、100元和150元三个标准筹资。省市定点医院报销比例提高到55%-60%,县乡分别提高到80%和9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最高封顶线达到17万元。三是启动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居民住院费用经医保报销后,对个人负担的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超过1.5万元的,分段按50%—90%不同比例给予再次报销,且不设封顶线。截止9月底,共有530人次进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报销500万元。

《农村医改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中国革命的“红都”和陕西“将军县”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9镇1乡5个中心社区1个街道办事处,辖35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1万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7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全县现有公立医疗机构17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个、民营医院3个。

近年来,在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基本原则,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了中省市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并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

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优胜奖和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县。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进展情况

子长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委、县政府本着“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这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办实办好”的决心,在县医院率先启动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质为核心、以强化政府投入为抓手、以建立平价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医院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后,又在药品集中采购、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县镇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全面跟进,主要采取了九项措施全面推进医改工作。

1、加大投入,建立凸显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了政府举办卫生事业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一是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形成的减收由财政补贴。按照“总量控制、结构平衡”的原则对全县医疗机构的收费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把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的项目上调50%,对大型检查和检验项目分别下调15%—30%。二是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把过去财政对公立医院只核发70%的工资改为100%核发。三是医务人员津贴绩效工资和人才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为公立医

院安排13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人才。四是把公立医院的历史债务1941万元经过审计后,由县财政统一打包,现已全部还清。五是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六是乡镇卫生院的运转经费由财政每院每年定额补贴8—10万元。医改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8.7%,年增幅29.2%。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年均用于推进医改增加的经常性支出2012年为2900万元,占当年医疗卫生总支出的20.9%,占县财政总支出的

1.8%。

2、实行全员聘用,建立良性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总量、比例、结构“三不突破”原则,合理设置卫生岗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医院院长公开选任,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合同聘用、岗位管理,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采取专兼职相结合、提前离岗等方法,压缩管理和工勤岗位,给予落聘和提前离岗人员较为合理的待遇保障,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定编定岗后,全县共聘用医务人员8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4%,较改革前提高15个百分点。

3、推行绩效工资,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分配机制。扩大活工资部分,重点向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将财政拨付的档案工资和绩效工资作为基础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

分。岗位工资占基础工资总量的40%,按岗位考勤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占基础工资总量的60%,按岗位工作数量、质量、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绩效考核发放;把医院收支结余的30%和财政补贴收益作为效益工资,按绩效考核发放,使医务人员可变动工资占到工资总量的80%以上,有效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医院同科室医务人员月绩效工资相差7000多元。设立了3—5万元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奖励基金,使乡镇卫生院院长年收入达到8—10万元以上。

《农村医改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