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来源:文书网 8.97K
  乡镇调研报告篇一

按照省、市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总体部署XX县委的统一安排,我本人联系独店镇姚李村姚李社李永田等3户贫困户。近期,本人多次深入帮扶的李永田家中,对其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访谈了解和深入调查,与其共同分析贫困原因,研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目标,提出了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乡镇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该户共4口人,户主李永田,男,现年45岁,高中文化程度,在家务农;妻子王艳霞,现年43岁,初中文化程度,在外务工;女儿李蕾,现年18岁,在灵台一中高三复读;儿子李鹏程,现年16岁,在灵台一中高一就读。该户现有耕地15亩,全部为塬地,种植小麦7亩,定植果树8亩,承包果园80亩;家中有砖木结构住房6间。从了解的情况看,该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务收入和农业种植收入。妻子王艳霞在北京一家化工厂从事包装工,每月收入1500元,年均纯收入约1万元,种植的7亩小麦每年毛收入4500元,纯收入约2000元。由此计算,该户年纯收入约1.2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主要支出为生产性支出及子女上学支出,其中7亩小麦每年每亩需投入约200元,果树除每年8000元的承包费外,每年每亩需投入约300元;子女上学支出上,女儿每年复读费 3000元,儿子每年学费910元,两人每月生活费共约1000元。再加上家庭日常生活开支,每年支出约4.5万元。此外,该户还有农行贷款7万元。

二、贫困原因分析

该户家庭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产业发展初期投资大和子女上学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家庭经济状况入不敷出。通过近期一段时间的集中调研,我认为该户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种植效益低下。

从农业种植情况来看,该户种植小麦7亩,定植果园8亩,承包经营果园80亩。虽然发展前景看好,但小麦种植管理粗放,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仅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和家庭零星开支;果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未进入挂果期,无经济效益,加之承包的果园面积大,果树管理主要靠雇佣他人,近3年,在果树管理上累计投入约13万元,增加了家庭负担,家庭主要劳力投入果园管理中,无精力从事其他创收项目,农业种植效益整体低下。

二是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户主李永田虽然是高中文化程度,有发展苹果产业的意愿,但是对苹果生产实用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思想落伍,知识、技能匮乏,致富本领不强,造成事与愿违,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家庭劳动力缺乏。

其妻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在上学,对家中生产生活帮助不多,主要靠户主一人打理全家上下,承担着家务和果园务作等多项繁重的劳动任务,随着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加之今年部分果园进入挂果期,目前劳力显然远不能满足果园管理需求,很难保证农业耕作和果园管理的质量。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该户的贫困现状和中央、省市的整体部署及县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与其家庭主要成员探讨,李永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设想是:以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为主线,辅助发展养殖业,实现种植养殖互支互促,劳务收入支持带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家庭收入稳步增长。

一是强化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我县近年来发展主导产业成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例,引导树立勤劳致富观念,坚定加快产业开发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家庭主观能动作用,有目标、有计划的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二是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家庭收入。

充分发挥该户苹果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通过规划指导、技术配套、信息服务、重点扶持等手段,使其熟练掌握果树管理技术,加强现有果园规范化管理,帮其协调联系产业发展资金,及时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促其尽快丰产达标,发挥效益;充分发挥该户有养殖业的传统优势,积极为其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新建100平方米猪棚1座,配套相关设施,养猪30头,有效利用猪粪等有机肥,实现苹果、养猪互支互促发展,大幅提高主导产业在收入中的比重;积极组织劳务输转,帮助其练就一项技能,采取就近就地原则,在增加劳务收入的同时兼顾家庭生产生活,缓解劳动力缺乏的现状。通过各项产业共同发展,协调推进,力争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科技素质。

按照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讲、手把手教”的培训战略,鼓励支持该户主要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学习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模式,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邀请县内农业技术人员为该户解疑释惑,手把手传授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操作要领、农田病虫害的诊断预防和防治。引导户主积极参加“田间学校”、“夜课堂”等农业科技培训,全面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结合镇村下一步发展规划,配套果园灌溉设施,增强果园抵御干旱风险能力。改善生产条件,结合农村“三清五改”工程,硬化院落,配套修建沼气池和卫生厕所,改善人居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进生活方式,提高幸福指数。

  乡镇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总体安排,我们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百里乡上李村,就上李村群体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入户走访和实地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村情现状

上李村位于百里乡南部山区,南与陕西花花庙接壤,东临蒲窝,距离乡政府23.8公里,花庙河穿村而过,全村4个村民小组,91个农户,419口人。

1.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耕地面积3429亩,人均8.18亩,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年降雨量668毫米,平均气温8.7℃,无霜期159天,全村4个合作社通自来水,大部分农户居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行路、耕作条件都比较差。

2.经济发展方面:多年来,农民靠种地养殖为生,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特征,农户养殖以分散、传统养殖方式为主,以养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11年大家畜饲养量286头,年出栏31头,养牛收入15.5万元;猪、羊、鸡饲养量分别为12头、48只和150只。

3.农民生活水平方面:根据县扶贫办测定,2011年全村贫困户46户,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属贫困村。

二、贫困原因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

上李村属我县南部山区,立地条件差,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很大程度靠天吃饭,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产业特色滞后。

养牛、养猪规模偏小,科学技术含量低,出栏率不高,种植业优势没有很好发挥,区域优势不能很好发挥。

3.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双重影响,教育与文化发展受到种种制约,人口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全省乃至全县甚至全乡水平,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受教育程度低下则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4.交通不便。

该村地处我县南部山区,距县城40多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百里街道23.8公里,通乡公路穿河而过,雨天道路泥泞,甚至无法通行,几乎没有村社和生产道路,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因而制约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5.发展要素贫乏。

该村地处偏僻,群众思想保守,科技知识欠缺,缺乏专业培训,玉米种植、肉牛养殖没有形成规模,科技含量低,效益不明显,由于地理地形的限制,加之交通不变,农田为山台地,水利设施落后,耕作条件有限,资源相对贫乏,产业开发利用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没有的形成,给群众生产生活和物质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变,严重影响了全村经济发展。

三、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确定该村脱贫致富目标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2元左右,达到1752元,基本脱贫;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0元,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0元,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1.加快种植业发展步伐。

全村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面积8.18亩,以河谷山台为主,且土壤肥沃,蓄水保墒,有利于玉米、高粱等作物的生长,按照发挥自然优势的思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890亩,人均达到4.5亩,亩产达到850公斤,亩产值892.5元,增加收入113.4万元,人均增收 2706元。同时发挥山区气候、自然优势,鼓励村庄院落前后空地,种植辣椒、甘蓝、西红柿等季节性蔬菜,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条件,上市交易还能增加部分经济收入。鼓励有种植能力的农户发展药材生产,栽植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树,户均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亩,栽植核桃0.5亩,收入21万元,人均500 元。

2.扩大养殖业发展规模。

按照全县南部山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该村传统养牛的习惯,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以户养为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改放养为圈养,大力推广黄改冻配技术,充分发挥黄改冻配点的作用,提高能繁指数,扩大饲草种植面积,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320亩,提倡玉米秸秆青贮饲草,提高养殖质量。使牛饲养量达到320头,年出栏肉牛120头。养牛收入达到72万元,人均养牛收入 1718.5元。鼓励农户养猪、养鸡,力争使全村猪存栏达到100头,养鸡5000只。

3.提高劳务输出业质量。

大力实施劳务增收工程,组织务工青年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外输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使全村外出务工人员由现在的12名增加到50名,户均输出务工人员0.5个,劳务收入达到150多万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580元。

四、帮扶措施

按照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总体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六大主要任务和全村帮扶目标,落实以下六项帮扶措施。

1.广泛宣传政策。

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及年度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脱贫致富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增收致富的门路,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2.及时反映民意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经常深入联系村和联系户,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及意愿,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盼,认真详细记录,分析研究,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3.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帮助制定全村发展计划,明确脱贫增收任务和工作重点,扎实实施。二是动员群众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种植业效益。三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科技养牛,每年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群众讲课传授技术,以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联系协调,不断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全村面貌有较大的改变。

4.维护和谐稳定。

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推动和谐农村建设。采取教育引导、疏导沟通、调处化解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积极参与“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5.夯实基层基础。

健全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双议双评”制度,落实“三推两选一票决”措施,提升村“两委”班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6.推广典型示范。

注重发现和推广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集中推广、示范引导。

  乡镇调研报告篇三

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通渭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XX县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特别是2006年以来,县上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抢抓甘肃省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和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难得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切实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掀起了新一轮梯田建设高潮。2006年以来,全县新修梯田34.4万亩。2011年11月21至11月26日,笔者带着梯田建设工程在防止水土流失、防旱减灾、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对XX县梯田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8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232.2万亩,其中梯田110万亩,川台地11.78万亩,梯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3%,农民人均耕地5.72亩。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7℃,无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500mm以上。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环境恶劣,十年九旱、十年九灾。水土流失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8100吨/平方公里。

二、建设成效

(一)梯田建设切实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

据调查测算,全县现有梯田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531.3万吨,减沙效益达22.5%,保水36.8万立方米,蓄水效益达36.8%,土壤侵蚀量由2359.5万吨下降到1828.2万吨。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

(二)梯田建设为发展旱作循环农业,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搭建了平台。

长期以来,全县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低效的冬小麦种植为主,一般年景因干旱减产15%-20%,亩收益不到200元;干旱年份东南部减产50%-80%甚至绝收、西北部减产30%左右。近年来,大规模的梯田建设为发展旱作循环农业提供了发展平台,通过科技推广示范,在海拔高的区域铺黑膜种植马铃薯,海拔低的区域铺白地膜种植玉米、穴播小麦等,以玉米桔杆发展养殖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测产,近几年全膜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1亩全膜玉米的收成相当于5亩左右小麦的收成。2011年,全县共种植全膜覆盖作物110万亩,其中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1万亩,平均亩产557公斤,总产达34.6万吨。2011年秋季,全县共完成覆膜面积106.85万亩;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牛存栏达到5.8万头。目前,已形成了“修梯田—覆地膜—种玉米—秸秆养牛—建沼气—沼液肥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三)梯田建设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多年来,通渭农民一直围绕吃饭谋划生产,没有突破“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和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传统生产模式,吃什么、种什么、剩什么、卖什么。在梯田地内,通过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等旱作循环农业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农业生产开始由靠天吃饭向可控农业转变、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梯田建设也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大规模兴修梯田,配套田间农路,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不仅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且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据调查,在坡耕内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在犁地、种植、收割、运输等过程中,每亩坡耕地需7个劳力,劳动力成本560元,在坡改梯后,采用拖拉机、旋耕机、铺膜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仅需2个劳力,劳动力成本160元,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全县完成机耕45.2万亩,机播10.4万亩,机收7.2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10.7万亩、2.35万亩和1.18万亩,分别增长31.01%、29.19%、19.60%。

(四)梯田建设推动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通过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大面积的荒山造林,合理调整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60.3%、9.5%、2.0%调整为45.2%、25.1%、13%。随着土地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全县单一“典型”的传统农业模式被打破,以种促养,以养带种,截止2011年底,新建青贮氨化窖池2100座、发展规模养殖小区11个,规模养殖户2248户,建成6万吨玉米淀粉加工企业1家、5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家,形成了种、养、沼、肥、田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集约化发展模式,充分展示了旱作循环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实践证明,梯田建设工程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民生工程,符合群众的意愿和期盼。

三、经验和做法

(一)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抓领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税费取消、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资金难筹措、劳力难组织等问题开始凸显,XX县梯田建设曾一度陷入困境,干部群众对修梯田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十年九旱、十年九灾的县情和梯田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使通渭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梯田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XX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和梯田建设专项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确立了“五大战略”和 “两个坚持不懈”,把“生态立县”战略列为“五大战略”之首,“两个坚持不懈”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并提出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实现基本农田梯田化的目标。同时,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梯田建设,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梯田建设现场,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国家和省、市及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多次深入通渭梯田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坚定全县上下推进梯田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二)创新机制,靠实责任抓落实。

科学有效的机制,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激发广大干部队伍的创造活力,XX县建立了目标管理机制,将各项工作都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梯田建设是重中之重,制定了《XX县梯田建设考核奖罚办法》、《XX县梯田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责任制和督查组常年督查机制,对各乡镇梯田建设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和验收,并根据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现场会议,推进工作。各乡镇也都建立了责任机制,严格实行科级干部包点责任制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即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业务干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确保了梯田建设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地块。2006年以来,县上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目标管理责任书,累计发放奖金900多万元,其中梯田建设奖金占到了近1/10。特别是把梯田建设现场作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先后有一大批在梯田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三)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抓筹资。

在梯田建设过程中,XX县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贯穿始终,制定了《梯田建设实施方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群众自筹资金修建梯田,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村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由村民推选威信高、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代表担任理事,由村民理事会通过“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办法组织群众兴修梯田,包括规划、选点、筹资筹劳、雇用机手、资金支付、质量监督、修建后重新划分到户,每个环节都有群众代表参与,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群众满意。着眼于解决部分群众筹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协调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向农户投放小额信贷,支持梯田建设;一方面提出了“一人赴疆拾花两个月,全家当年实现梯田化”的号召,组织群众赴疆拾花挣钱解决资金困难。在动员群众筹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争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缓解群众的筹资困难。特别是2009年以来,抢抓省上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和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大好机遇,将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梯田建设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在县财政设立了梯田建设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封闭运行,根据建设进度及年终验收的实际完成情况,分阶段报账拨付,进一步调动了群众修建梯田的积极性。2006年至2008年,争取项目补助176万元、占梯田建设总投资的3.8%,群众自筹资金4440万元,占梯田建设总投资的96.2%。2009年至2011年,争取项目补助7040万元、占梯田建设总投资的66.4%,群众自筹3520万元、占梯田建设总投资的33.6%。

(四)科学规划,提高标准抓质量。

梯田建设,规划是基础,质量是关键。XX县始终把规划和质量作为梯田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对全县的梯田统一标准、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制订了《XX县梯田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上,严格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湾顺势、小湾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界、组界、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了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在具体标准上,坡度小于10度的田面宽度达到30米、小于20度的达到20米、20度以上且宜修梯田的至少不能低于15米。在建设方式上,坚持村村布点、遍地开花,人机结合、以机修为主,保证了建设进度和质量。在建设时间上,充分利用土地空闲时间,坚持春季修建和秋季修建相结合,对春季修建的梯田,坚持修成一片、深松一片、使用一片,当年就种植马铃薯等作物,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见效。

(五)综合治理,产业配套抓增收。

梯田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程,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系带、沟底塘坝穿靴”的治理模式和“梯田修到那里、道路通到那里、精品流域治理到那里、农业产业开发示范点建到那里”的思路,XX县坚持把兴修梯田与修建道路、种草种树、建设淤地坝、治理河道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了马营长川、平襄中林、北城庄子、陇阳六一等“精品流域”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特别是以梯田为基础,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探索出了“梯田+地膜覆盖”、“梯田+马铃薯”和“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物价和人工费的上涨,梯田建设工程成本增加。按平均建设成本700元/亩计算(不含群众投劳折款),修建1亩梯田农户仍需自筹300元(当前国家投资400/元亩),由于县乡财政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农民负担依然较重。

二是由于没有退耕指标,部分立地条件差的陡坡地无法退耕造林种草,治理难度大。

三是全县现有80万亩宜修坡耕地需要改造治理。

建议: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提高项目建设国投资金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尽快下达退耕指标,进一步提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质量;

三是尽快全面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等项目,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