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以童年的作文四篇

来源:文书网 3.09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童年的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以童年的作文四篇

以童年的作文 篇1

这里毫无生机,一片死寂,虽有着无数的松无数的柏立在那里,但丝毫不见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它们好像是已经忘却了自己要生枝长叶,无论四季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旷达的蓝天之下,一目零乱的枝条,一目浮躁的灰色,一目惨淡的苍凉。一种纯然属于黑白的写意,就这样暴露在同沙漠一般的土堆上。

这里雨少得可怜干裂的土地上偶尔有块无色的沙石。它仿佛是被暂停了时间,仿佛是被定格在那个凄冷惨淡的冬日中。但它又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到一丝青绿。每一寸土地都显得年代久远,每一棵树木都显得支离破碎。它就好似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我走上了那座山,漫步在苍林间。突然发现这里除了脚踩在又干又脆的枯黄落叶上的声音以外,静的连风吹过耳边的声音都能捕捉得到。

我从未在哪里听见过鸟或者蝉的鸣叫。无意间发现这山是多么的苍翠,多么的炫彩。时间被定格了,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放缓了脚步。我发现这里的每一棵树都盘虬卧龙一般。这是一座纯然的,无色无味的,没有任何杂质如同被洗理过的山。

我在这里看不到任何人的足迹。它与世隔绝,但又是人间仙境。树是无比的“茂盛”,草是无比的“青翠”。这里是其他景或物无法比拟的。像这样没有被污染过,没有被人所触及过的生机,已经很少见了。

甩去了喧哗与繁杂,被一种无比纯然,洁净的银色所包裹着。我再一次在这里漫步。一切都令人着迷。心中的一切不如意全都被这一切打扫干净了,剩下的只有对这奇景的赞叹……

以童年的作文 篇2

农历腊月一到,年味日浓,看到大街上孩子们燃放鞭炮的情景,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往事来。

“新年到,新年到,女娃穿衣,男娃放炮。”在我的家乡,过去一直有这样的民谚。每到过年,家长们都会格外开恩,给我们一两块钱让购买鞭炮。我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常把买来的成挂的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燃放,我们称之为“细水长流”。由于鞭炮少,燃放时我们倍感珍惜,总想玩出点花样和新意。有时,我们把点燃的鞭炮扔到沟里的薄冰上,察看它能否将冰炸开;有时,我们把鞭炮插入雪堆,欣赏雪炸四溅的情景;有时,我们把鞭炮偷偷扔入闲聊或打牌的人群,笑看大人们受到惊吓的样子;有时,我们甚至会把鞭炮悄悄塞进某户人家的烟囱……可是,由于钞票有限,口袋里鞭炮不多,这种自在快乐的燃放总是不能持久。

为了解决鞭炮短缺的问题,童年时我们还常常去拾鞭炮。在除夕夜晚和大年初一凌晨,我们拿着手电筒,三五成群,一边在村路上闲玩聊天,一边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哪户人家放鞭炮了,然后就飞快地跑到那户人家院里去拾鞭炮。直到现在,在我们家乡形容某人急慌,还常说“某某慌得像拾小炮的一样”。拾鞭炮是件危险的事。有一次,我拾了一个“老腾”(大炮)放到棉袄兜里了,谁知那竟是个假哑炮,不一会儿就听见啪的'一声响叫,衣兜给炸了一个大洞,所幸没伤及身体。事后,母亲把我好骂了一顿,并把我拾的鞭炮全给扔了。那一年,由于缺少鞭炮,我的春节也过得寡味了许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童年已成为过去。童年的鞭炮,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涩和无奈,但体味更多的则是对快乐的追求。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孩子们吃穿不愁,过年还可尽情燃放鞭炮,真是让人羡慕。可惜,我的童年不能再回来了。

以童年的作文 篇3

在我五彩缤纷的记忆力,有着难以忘却的回忆,它们总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在我三岁时,我去大姑家玩,她家在驻马店市,农村,所以要坐5个小时的车才能到他家。

我们颠簸着终于到了他家,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因为大姑家那边都是养牛专业户,我因为没有见过这是什么东西,便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说这是牛粪,让我不要靠近它。

我们进了屋,我不断的想:“牛粪是什么东西?妈妈为什么不让我靠近它呢?我一定要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想着便对妈妈撒谎说:“妈妈,我要去厕所!”妈妈听后半信半疑地说:“真的?”“真的妈妈,我不骗你。”说着,我便跑出屋,冲向牛粪。

我蹲在牛粪旁边,望了望那堆粪,一股难闻的臭味扑鼻而来,我赶紧跑开,我又在想:“这难道是臭豆腐吗?”我心里充满了疑问,我便用我那白嫩的小手去摸它,摸后,我感觉很粘,不一会儿,我便受不了那臭味,便大声地把妈妈叫来说:“妈妈,这臭豆腐太臭了,中午给我做成饭吃吧!”妈妈和姑姑听后便哈哈大笑,我只好瞪着迷惑的大眼睛看着她们。

还有一次,那是在我五岁时发生在姨奶家的事。

她们家在沙石地附近,她们家那片都种了许多花生。我到了她家后,便跟哥哥出去玩。我们在河里抓鱼,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坐下来休息。我看见旁边有片花生地,便趁哥哥不注意,悄悄地走向花生地。我见这么多花生,心想:“这么多花生,少几颗,别人又看不出来。”然后我就极速地拔了几颗,我又想:“我和哥哥那么辛苦的抓鱼,抓得也不多,还不如用这免费的鱼饵——花生来做鱼饵。想着,我便坐在小河边,学者姜太公的样子,摸着“胡须”,把鱼饵穿在一根线上,轻轻把“鱼钩”一抛,跑进了水里。可是,由于我的脚滑了一下,一下子滑到了水里。幸亏水比较浅,要不,我就为计划生育做贡献了!我慢慢的从水里爬出来,和湿凌凌的衣服“一同”回家去,等待着老妈的批评吧!

我的童年多姿多彩,它们永远在我的心中保存!

以童年的作文 篇4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良,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 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山 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 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夏秋忙季。他们到 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 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四十岁上下。 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 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 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 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就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 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卖烧饼馃子。德胜大 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 炕头的墙壁上,这就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 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 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人也有,夜晚没事,也许就请会 说评书的人,免费说两段,为长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日子长了,他就记住了全 部。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卖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 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 也是最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和山水,大受远近要 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会计,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平话,就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 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 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 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这 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 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卖完针,就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

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 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 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 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 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 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 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 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