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读书的作文3篇

来源:文书网 2W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的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读书的作文3篇

读书的作文 篇1

植物的每一次光合作用,都意味着每一个细胞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努力制造营养,并释放出孕育生命的氧气。而读书,亦是如此。

“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上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所有的星星都开出花朵来了。”还记得 《小王子》 里这段让人浮想联翩的话吗?记得小时候刚读到这句时,真的以为天空中有一朵朵发光的花,于是总用眼睛仔细查找着天空中的星星,求而不得便气愤地将书扔至一边,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哼!小王子在骗人!”然而,儿时的我并非真的后悔自己受骗,而是越发着迷于各种奇幻故事,因为书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常常让我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每天放学后,妈妈将 《西游记》 《魔幻城堡》 等从书柜上取下来,总是我一天中最盼望的时刻。

由于酷爱读书,有时候自己读着读着,不经意间就模仿起里面的人物对话,也因为这样,我慢慢喜欢上了朗诵。每当看到电视里主持人抑扬顿挫地诵读,我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每次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找人朗读,我都会踊跃地举手,大声地朗读,老师的夸奖足以令我高兴一整天。

等上了高年级,求知若渴的我已经不再满足于阅读故事,开始对古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好奇心,对他们创作的诗作情有独钟。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堆书的我,沉醉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喜雀跃,憧憬着“鲜衣怒马”的青春恣意,又迷恋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少年时的那些喜怒哀乐和成长的殷殷期盼,随着扣人心弦的字句渗入每一天。

印象中上六年级时,有一次参加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看好我,就在我以为第一名非自己莫属时,却因为书写被扣分而与成功失之交臂,自信心受挫的我不愿面对失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都闷声不语。妈妈悄悄地从门缝塞进一张小纸条,“千磨萬击还坚劲,”我一边拾起来,一边默念着,“任尔东西南北风,勇于面对失败的男子汉才能‘立根原在破岩中!”妈妈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退缩和懦弱。我开始明白,一次失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要像一棵参天大树那样,既迎接阳光的照耀,又经历风雨的千锤百炼,才能在磐石中扎紧根脉。

后来上了初中,十四五岁的年纪,懵懵懂懂地迎来了人生中最热烈的“盛夏”,那些曾经摞得很高的趣味故事、诗词歌赋渐渐蒙尘,转而悄悄出现在课桌抽屉里的,是一部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简·爱》 便是我最爱不释手的一部作品,无论是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抗争,还是她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触碰心灵的爱,都深深地扎根在我心底,令我震撼与感动。

慢慢地,因为读书,我的笔尖也跟着“生花结果”。我开始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心事诉诸笔端,写些短小的文章并试着给报刊投稿,可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我一度以为发表文章只是个触不到的梦想,没想到的是,北京 《东方少年》 杂志采用了一篇写我参加演讲比赛的文章,这本杂志也因此成了我成长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纪念册”。后来,这篇文章还幸运地被老师选中,通过校园广播在同学之间传播开来。从此,我便怀揣着写作的愿望一直笔耕不辍直至今天。

一路走来,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我相信,爱读书、懂感恩的人不会孤单,因为美好的故事会让我们找到彼此。正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供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读书,也让我们在文字中,收获成长的感悟和满满的希望。

读书的作文 篇2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当你看到书上那些字的时候,你就会感到那些字是多麽的优美。

记得有一次,我读三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说现在要开始写作文了,叫我们回家叫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一些作文书看看,这样能提高我们的写作知识。老师说完后同学们就叫我放学后和她们一起去买作文书,当时我就爽快地答应了。

放学了,同学们和我一起到了一家书店挑了几本作文书,我回到家时就抱着那几本书看,我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书中的这些小作者是怎么写好作文的呀”!我想呀想,觉得可能是他爱看书吧!所以我又津津有味的看起书来,我看完啦这本又看那本直到奶奶叫吃饭时我才发现我已经读了四个小时了!

读书的魅力真大啊!

读书的作文 篇3

不久前读了小小说名家刘国芳的一篇《扔石子的小女孩》,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去年秋天,我在一个叫山下的小村住了半年。我是因为拆迁才搬到这个地方来暂住的,村子很小,村里村外都是树,远一些,是青青的下马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景致,我在王维笔下见过。

读到王维那句我不由一顿,因为这分明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的颔联。王维和孟浩然的诗风虽然相近,但这首诗早在中学课本里就应该耳熟能详,估计是作者写时未加思索,而编者又未详加考证,一旦形诸白纸黑字,便极易以讹传讹。虽然这篇小小说总体来看写得还算不错,可惜误把孟、王相淆,不免于璧有瑕。

更早些时候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读到小椴品评时未寒作品的一段文字,其中引用了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的名句:“不期正始之音,复睹于斯;可使建安作者,相识而笑。”得以重温,不胜欣然。在后来的古代文论考试中,我也很得意地照搬过去。但完卷后当我重温这篇古文时,才发现原句是:“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小椴的国文功底之深,勿须我多言,单看其《杯雪》、《停云》、《传杯》诸作便可得知。就连他在落笔行文、谴词造句时也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何况一般的学子文人。思之深为惕凛。

王国维的大作《人间词话》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第三境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不过考之稼轩原句,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若照静安之句去解读稼轩的《青玉案·元夕》,却不与原词相参照,便有可能贻错一生。由是可见引用古诗文必得慎重思考,详查出处,做到字字句句妥贴无误,才能对自己负责,也对读者负责。

谈到这里不免要提提读书的态度。余秋雨的读书态度是尽量读第一流的好书,因为当你在读一本坏书时,你已经错过了一本好书。李敖的读书态度则是要么读第一流的好书,因为要看看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要么读第一流的坏书,也要看看它到底坏到什么程度。我的读书态度却是向鲁迅先生看齐,批判地继承,挑剔地拿来。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审美眼光从同一本书里竟然能看出如此多的不同来,那么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也的确值得我们重视了。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尽是精华,糟粕是与之并存的。便如一朵美丽的玫瑰旁边往往长满了刺,而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却是从满河淤泥里绽开笑容。在读书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一点,那就是书都是别人的,而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才能拿起一本书从容不迫地翻阅、咀嚼、消化、吸收,让我们的学问由无到有,由薄到厚,化浮泛为精深,化古文为今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没有前人的肩膀供我们站立,我们的眼光便不能看得更远。同样,没有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的创作也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