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为题的作文3篇

来源:文书网 2.32W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为题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为题的作文3篇

桥为题的作文 篇1

童年的小桥 在古城的西门外有一座小桥,是我童年儿时流连忘返的地方。小桥是由河卵石拱圈成的,桥面不宽,两辆牛车错身可过。桥很短,这头摔跤那头拾帽。下面潺潺流水、碧波清澈,两侧台阶交错,桥身虽经百年风雨,但桥面仍然平坦无坎,桥下苔藓暗绿。每逢三六九,以桥为中心便是当地的集市,家乡人叫“石桥会”。桥南侧为交易市场、生活、物资用品应有尽有。桥北侧是杂耍戏班、小吃、商客云集歇脚。 我小的时候常常躲开大人,偷偷溜到集会上玩,记忆最深的是当年的“对台戏”和“吹糖人”;两座戏台相对不到二百米,一边是唢呐吹打、锣鼓喧天,演的是喜闹戏,也就是所谓的武戏;一边是琴声板胡、清梆脆弦唱的是悲剧,也就是所谓的文戏。艺人们各显特色*、各露绝活,双方都想“擂”过对方。两边台下的观众人群也随着两边戏情的高涨低落一会东一西,忙的不亦乐呼。孩子们看不懂戏,就跟着大人们瞎哄哄,跑的满地找鞋。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货郎手里的那团糖稀,热烫烫、粘呼呼的,挑一块象蚕豆一样大小的糖稀,擦入根空心麦杆,边吹边捏,一转眼便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和人物,什么小狗小鸡、螃蟹蜈蚣、孙悟空猪八戒等。

心里暗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这门手艺,做出好多好多我想要的东西来。 桥头有两家铺子最能吸引我,一家是卤肉店,当你走过摊子的`时候那个香呀,谗呀。。。。。。至今想起来还要流口水,真可惜我只吃过有数的几次,每次只能尝尝,少的可怜。最过瘾的一次是我有次生病发烧几天吃不下饭,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我脱口而出:“桥头的卤肉”。五角钱的卤猪肝,我用手一点一点抠着吃了三四天,那个享受啊就别提了;另一家就是城外有名的“西关铁匠铺”。也许这是最原始的地方工业作坊了,每当小锤叮当,大锤重砸时,工件金花四溅,一会儿便锻打成了菜刀、锄头、门扣等。。。。。各式各样琳琅滿目,趁热放到盛有冷水的木桶里“淬火”时,便激起来腾腾热浪白云,在铺子里撩绕旋转,带给人们多少的暇想和希望。现如今这里早已是景去人非了,小桥流水今无影、旧年民俗觅无踪。现代化的建筑障目遮眼,然而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似乎少了点什么。

桥为题的作文 篇2

桥是说不尽的,而我看重的,是桥与周遭山水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一座精致、典雅的木桥坐落在潺潺流水之上。它的身躯不像拱桥那样呈弧形,而是稳平的似地面。岸上的柳树散出浓郁的古色古香,风儿将柳絮轻轻地播进游人的心里,水儿似乎也不急燥,悠闲的哼着歌儿而过。在这停留的,必是那有艺术细胞的人,桥栏上刻着“月夜垂钓图”,连鱼儿都跳出水面争着看这精美的画卷,如此美景,有谁不如痴如醉?

站在铁索上,沐江上之清风,赏山间之明月,脚下水花之翩跹,眼前秋叶之婆娑,耳畔急风之豁达。两旁陡峭的石壁高耸入云,脚踏的是石板,手扶的是铁链,听的是水流的吟唱。虽惧高,却被眼前的壮景所征服,回望古今,即使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也比不上这般壮阔。水花溅起打下几片孤叶,打散了几缕哀愁,这儿不容愁眉,只容苍穹般开阔的胸襟,若是苏轼——这个如风般的诗人见了,必会兴起留下名篇。

我爱这如诗如画的桥,它可以当作诗也可以当作画,无论谁来到这如诗境般的桥上,脑海中就能闪现出一首首动人的诗。啊,桥之美,谁能经得住它的诱惑。啊,我爱桥、爱桥独有的气势!

桥为题的作文 篇3

古之文人高士皆爱竹,其高风亮节,乃四君子之一,故画墨竹瘦节蛟蛇,咏墨竹溢美之词,在各朝各代均俯拾皆是,好一番璀璨星光,但得我心者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堪称画竹一绝的板桥是也。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尤擅画竹神。

《郑桥桥集》中题画竹有云:“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板桥画竹,与前朝文人不同,不特为竹写神,重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神”,是竹内在气质。生,指竹的外部形象,更为形(生)可与神相交融,便移情予物,托物寓意。

移情予物,托物寓意,是一种境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板桥的这段画竹体会之话,道出绘画、艺术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并诠释了何为一种境界,亦言出人生的深远。

清秋的江馆,看竹,和着烟光弥漫,露气仍未散,隐约地透出日影,在疏枝密叶间浮动,此为“眼中之竹”最自然的形态,未予任何加工,现实中的画面与双眼地第一次碰面,属表浅,客观的物像,于是胸中才勃勃遂有画意。这般表象不就是人生里无所知的轻狂日子么,往往只因一面印象倾倒全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无涯的时间里傻傻的毫无保留的洒脱付出,直至一天开始谈疲惫,直至一天开始不从心。

到了“胸中之竹”则镜由心生,江馆清秋美丽的意境被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给了画家思想感情,此阶段的竹的形象已摆脱了表象以及生活中固有的雉型,已然移情予物,是一件艺术品成型的前奏,有朦胧意境萦绕,却总觉得差了些许。艺术的过程真的能直射出人生,我们跌撞走过了几多翠绿青葱,暴雨风霜洗沥了几多坎坷荆棘,曾经种种好像所剩无几,现实模糊了,早不是当初那个模样,而我眼前又似乎慢慢明白复杂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原来好多人与事,物与景都该有的放矢,未来的方向,渐清晰。

最后“手中之竹”使一个量变成为质,让“胸中之竹”凝定下来,化为自己的东西,当而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是意向物化形成具体作品,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已然托物寓意,境界呼之欲出,人生也变得深远了,虽走在这苍茫大地上不停打磨,转瞬,四季过了,我们依旧努力地向前,把握或隐没或艰难的梦想,踏出一条平坦的路,领悟出生命的某些价值,且好好珍惜、拥有。

板桥的竹,画出、咏出了墨竹之魂;板桥的竹,画出、咏出了人生之味。

所以,我独爱之,心很是平静,平静得可以听见脚边静默的清泉流淌过我二十余年的岁月的余音;平静得可以看见水下漫游的鱼儿荡漾出我二十余年岁月的涟漪,平静得可以感受空中细小的尘埃拂过我二十余年岁月的清寂……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