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心灵,重塑自我作文

来源:文书网 1.93W

读《教学勇气》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关注了自己的内心,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漫步教师心灵”,虽然此书的语言有时艰涩难懂,有好几次我都看不下去了,但反复研读,却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还是读了下去。读着读着,就有了感觉,还是收获蛮多的。

漫步心灵,重塑自我作文

  一、认识自我

当读到导言“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中“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这段话时,我知道自己买这本书的价值了,因为它很适合我,对于自己的工作我又爱又恨。当带着梦想毕业后,站在工作岗位上,我才发现现实很残酷,它并不是那么理想,曾经深深地痛苦过、迷茫过,但是在后来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又深深地爱上了学生、爱上了教育,我觉得自己又是那样幸福快乐。

当读到“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时,我很感慨: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其实一切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心理问题。一直特别想学习专业的心理学,却苦无时间和精力,这本书竟然像一本心理书那样,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来探讨,谈到如此深刻的问题,一下子让我对此书好感倍增,接下来的章节,一定要细细的品味,并联系自己的实际,指导自己认识自我,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和生活。

  二、找回失去的心灵

在这章的开篇《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我看到了让自己深有感触的一幕。“当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下班后却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令人头疼的职业。甚至在思考: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

这一幕,我在工作之初,经常遇到,我也曾经有改行的想法,有时被学生激怒,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是的,就像作者帕尔默一样,课堂上当学生静默无声时,我恐惧:我的课一定很沉闷!当他们活跃时,你又不得不去处理他们的冲突。

帕尔默从心理层面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

这段话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多少年之后,老师教的知识早就遗忘,但老师触及自己心灵的话语,却是永远难忘,也许是不经意的几句话,也许是刻骨铭心的谈心。教师只有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达到真的“教育”。

帕尔默说:“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因感到被贬低而痛苦,为被迫屈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而痛苦。”这和我们教育界的现实很贴切,现如今,各种教学模式满天飞,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只是让一味地学,最后可能就成了“邯郸学步”,把自己的个性给抹杀了,把自己弄丢了。

  三、在看书中不断反思、重塑自我

在《教师的内心》中,“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是我生活充实快乐,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自己:刚开始,当教师虽然不是我最倾心的工作,但当我专业成长后,体会到了当教师的乐趣后,日久生情,当遇到以前各种让我烦心的问题学生时,我觉得他的各种状况引起我的反思,帮助我不断成长。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心态,一切问题也随之改变。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从来不诉求于学生内在的真谛,学生一旦离校,再也不想读发人深省的书,再也提不出有独创性的见解。”

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许多知识,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厌学,高考后集体撕书现象,离开学校后,许多人都不再看书。中国人年阅读量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很多,但和他们小时候没有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厌学有关。

书中说到:“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多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

是的,要经常与自己对话,要敞开自己,才能接纳别人。这段话让我想起前两天编辑我们“河南杏坛网研社微信平台”的“黄钟大吕”栏目,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一篇文章《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独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它像交际一样也是一种能力。

帕尔默说:“有一段时间,我与内心的导师失去了联系,因此与我自己的权威失去了联系。在那段日子里,把我自己隔离在讲台后面,利用自己可以用成绩来威胁、控制学生的地位,以此获得教师的权力。”

“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这两段的对比,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参加工作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自己内心的导师,为了有威信,我在学生面前把自己封闭起来,用厉害、用成绩来获得教师的权力,我内心很不快乐,经常烦恼。但自从2年前有了专业成长的愿望后,我与学生共同读书、写文章,我们经常在博客里用文字交流,在课堂上用语言交流,我敞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很多活动,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课,非常佩服和尊敬我,和蔼可亲的我反而更有威信了。直到现在,学生毕业一年多了,还经常来看我,过年过节打电话问候我,见了面还毕恭毕敬地给我问好。这正是与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

帕尔默在《教学与真我》中,讲了两位教师的故事,像埃里克那样“教学生涯使他历经痛苦,他要把同样的伤痛加诸于学生——这是对自我本身深感困扰的痛苦。”

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痛苦工作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总是批评别人而且非常武断,不让他们提问题。今天才知道,原来他们可能是自身认同感低,自己痛苦,也给学生带来了痛苦。

我们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心灵,让自己成长,重塑自我,才能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