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受作文7篇

来源:文书网 1.82W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受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感受作文7篇

感受作文 篇1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窗台上翠绿的铜钱草微微摇曳着朝我摆手,肥肥的多肉绽开萌萌的笑脸,门外的绿化区上也开出了娇艳的大红花…….阳光肆意挥洒着它无限的光芒,散发出它特有的热情招待我们,所有人都毫不例外地接受了它的“汗水风暴”。我便决定做个关于太阳的实验。

我从柜子里翻出了一张红艳艳的邀请函,拍拍上面的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门外,对着阳光专注地盯着那张邀请函。“一,二,三,四………”我一边认真地数起来,一边想结果会怎么样?“十!”我猛地转头兴奋地看着白墙。奇怪,怎么没反应?白墙依旧白得耀眼。不对不对,怎么没有看到老师所说的会变色的现象?肯定不对劲!我失望地嘟起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决定再试一试,屏气凝神地盯着邀请函。“一,二,三,四……..”我这次数了五十秒,只觉得头晕眼花,满头大汗,再看白墙,呀,白墙成了浅绿色!可是,那不会是树叶在阳光下映在上面吧!我晃晃脑袋。又弯下腰捡起一个绿油油的绿茶瓶子,紧盯着看————“……五十!”一转头,白墙变成很浅很浅的玫红色!我有些晕乎乎的,搔搔后脑,刚才站在太阳底下已经大汗淋漓了,不过我还是对这个实验半信半疑,便又迅速从书包抽出一张黄色卡纸,在阳光下驻足观看,这时白墙变成淡蓝色的!我揉揉自己的眼睛,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欢呼雀跃,我成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是感觉后效,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众多的资料看得我眼花缭乱,“哦!”我恍然大悟。真神奇啊。

看来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得出真理!真不愧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感受作文 篇2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无暇去乡村感受那属于乡村自己的美。城市中的人们工作繁忙,任务颇多,总是不能抽出时间去感悟乡村的美,所以乡村独特的景色被忽视了。

在乡村中的田野里,一片绿茵,一望无垠,一阵风过,绿叶压低,层起层落,如同大海中翻滚的波浪,只一瞬间便传播到那很远很远的地带。这时,无论谁也会感到心情舒畅,一片海阔天空。此时天空会有几只飞鸟,叽叽喳喳地飞过,像是传递着一首优美的乡村音乐曲。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乡村中的芦苇荡中,是游玩的“圣地”。一片高大的苇荡,光透不过去,风吹不进来,任谁也不会感到其中有生物的气息。小时候,常搭朋结友,一大帮人来此玩捉迷藏。由于荡子很大,找到是十分困难的。于是,午餐自然不能回家去吃,只在荡子中找一块空闲且十分隐藏的地方,围着坐下,吃些副食,只当是“正餐”。有时运气好,会碰上野鸭蛋。虽然不会去吃,可以偷几个砸人还是做得到的。这游戏一玩就是一天,所以早餐一定要吃饱,当听到家长喊时,就急忙顺手牵羊折一根芦苇杆作为整天的唯一收获。

乡村是人类最早的聚集地,也是最早聚落。随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逐渐兴起,代替了农村的重要地位。但是,乡村独有的纯朴、善良的气息是挥洒不去的。所以城市的人们应该抽出一点空余时间,去乡村领略一下属于乡村的特点,感受乡村独有韵味和美丽。

感受作文 篇3

小时候喜欢跟着妈妈收拾家中的储物柜,我总是对从柜中翻出那些同处一室多年却未曾见面的东西惊奇不已,多数是压了箱底的旧书。早期出版社并不精美的排版与整页的灰白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我仍可以翻着这些泛黄的书页看上一个上午。

我记得一本画集,画集里每页都印着整幅的植物工笔画,其中有一幅桃花图。由于印刷不精,有些模糊,只能看清楚大概轮廓及两行隽秀工整却不死板的小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于归,宜其室家。”我不懂其意,又因图一会儿就看完了,书随手一扔,此后再未相见。

后来,我读到一本有关《诗经》的评析的书,才知道小字的内容印于《周南》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灼灼”二字,仿佛真的看到四月芳菲,漫天遍地的桃花;连结苍穹的万紫千红,仿佛真的感到那一张张桃面所蕴含的欢喜的灼热,以及那灼眼的鲜明与华丽。我才识尚浅,对大师所评析的内容理解不到一二,却能把脑海中那幅桃花图补全了。青墨为枝,朱砂作桃,是哪户人家有女将嫁?二千年前先人对和睦幸福单纯而热烈的向往已打破时空的束缚,透过一行行歌词与沁人的桃花香气一同扑面袭来。

《诗经》中有一曲《芣苡》,是我最爱的诗词之一。“芣苡”又名车前子,和漫天桃夭的华丽景象不同,车前子是常见而朴实的,它通常敦厚地与田间地头的野草生在一起,和善得容易让人漠视。芣苡是首人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短歌,歌谣不长,除去反复无义的发语词不过36个字,简单地描述着采车前子的动作,不加修饰,也不加渲染。可小声读起来,却感到每字的音调都轻快而赋有灵气,乡野田间的轻盈素净流连于齿。

清方玉润有评:“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我并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闭上眼田家好看麻衣荆钗,吟唱采车前子的景象便历历在目。可翻开书,六字动词白描出动感欢快的农作场景,大自然的清新与舒畅顿时由然而去,清澈了现代都市的纷乱污浊。农女欢歌的音符在车前淡绿的圆页弹落,田间野草散发出的香气萦绕。

我并不清楚《诗经》的文化价值,也不能透过行行文字解析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只能狭隘地把他看作先人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着千千万万歌者吟出的音韵,及从时空中撷下的一朵盛开的香气。

感受作文 篇4

这个星期六,我和妈妈闲着没事,便带了弟弟一起去大润发购物,我们尽情挑选后,买了整整三大袋的东西,妈妈抱着弟弟,而我自然是那可怜的“搬运工”。

“惜缘,快去买一把伞来,我们打的回家吧。”经历过一场大雨的妈妈早已失去了继续购物的兴致,一边安抚着不安的弟弟,一边不耐烦地说。我买来了伞,和妈妈一起等车,可是平时满大街跑的出租车现在都不见踪影。

风越刮越大,我的刘海都被吹得乱七八糟的,伞也打不住了。这时,远远地来了一辆出租车,我和妈妈激动地收了伞,可出租车在我们的面前只打了一个回旋,又绝尘而去,带走了我们的等待,也带走了我们的期望。

我才不愿意放弃这辆让我们等得望穿秋水的出租车,我快步紧跟过去,妈妈也抱着弟弟随后赶到。我们看见一个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正准备上车,猛然发现了“气势汹汹”的我们,便停止了动作,双方便僵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他看见我们一个个被雨水打湿的狼狈样和弟弟因不安而扭动身子的样子,便微笑着说:“你们先吧,我不赶时间。”这时,妈妈也不好意思起来,说:“这怎么可以呢,明明是你先看到的吗,我们怎么可以坐呢?这不等于抢吗?我们没事,再等一会儿吧!”说着,欲拉着我走。

“唉,别别别,你一个女人还拖着两个孩子,本来就挺不容易的。加上现在又下了雨,就更辛苦了,你先吧!”说着,硬是把我们推进了车内,而他自己仍然站在路边等待下一辆车。

我看见,一朵文明之花正在悄然开放……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小细节,可是,他却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建设文明家园不再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让文明之花开满整片家园!

感受作文 篇5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读书苦乐》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杨绛先生曾将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不必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所以,我们选择将她的文字连缀成报道,以这种“隐身”的方式读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与另外两个人团聚。请允许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舍。

——编 者

亲与情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九三五年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作伴,可相依为命。在牛津,我怀上孩子了。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

1938年回国,因日寇侵华,苏州、无锡都已沦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锺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国与民

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尽管亿万“我们”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

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胜利的欢欣很短暂,接下是普遍的失望,接下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

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文与译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全部文章经整理,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八十,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毁去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决意不写小说。因为我生也辰,不是可以创作小说的人。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了。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洗澡”(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少量必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养眼睛,就“闭着眼睛工作”,写短篇小说。我在研究和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兼写小说和散文,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1987年退休后,我就随意写文章。钱锺书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又翻译了一部作品,随事即兴,又写了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散文十来篇。

《堂吉诃德》未经西语编辑审阅,只我自己校了4遍清样,于1978年3月出版。9年后我又校订了一次。我怕我所根据的版本已经陈旧,找了几个新版本,做了一番校勘工作,发现我原先的版本还是最好的版本。至于我的翻译,终觉不够好。最近我又略加修改,但我已年老,只寄希望于后来的译者了。

全部文章,经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门别类。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写的文章,尽管句句都是大实话,也删。有“一得”可取,虽属小文,我也留下了。

生与死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生实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人需要锻炼。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粹,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难为人上人。”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要本的要求。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小编整理自《杨绛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8月版)

【小传】

杨季康,笔名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35年与钱锺书喜结连理。曾创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剧本,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高水平译作,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隐身衣》等。晚年仍笔耕不辍,以90余岁高龄创作了随笔《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

感受作文 篇6

依偎在春风的怀抱,享受那轻柔的抚摸;散步在夏夜的小路,感受那静谧的丛林;徜徉在秋日的丰收,聆听那凋零的音律;投入在寒冬的祝福,幻想那冰雪的奥秘……这就是大自然的美妙,这就是幸福。

自然,要用心灵去歌颂。

我们生活的地方——大自然,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为我们营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

一天清晨,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我的视线里,有一片方形的田野。小麦露出了头,探望周围的景象,像出生的婴儿,在母亲的滋润中一点一点地成长。当太阳撒下第一道光辉,禾苗上顿闪耀眼的光芒。“那是什么?”我惊奇地问。走近一看,“哦,原来是露珠”。晶莹透亮的露珠从禾苗上顺着叶面滑到叶芯,顿时,我的心底感到一丝清凉,仿佛那露珠滴在了我的心里,滋润了我的心灵。我不由自主地想歌颂泥土、歌颂家乡、歌颂自然。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懂得了如何爱这片土地。

自然,要用双耳倾听。

来自自然的声音:树叶凋落的沙沙声、田间的蟋蟀的声、林间鸟儿的啾啾声……都是大自然竖耳即闻之声。然而,其他无声之信息仍有待我们去探索。

你曾经听过花开的声音吗?有人会问:“花开无声,怎会听到声音呢?”其实,花开的声音是要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的滋润,唤醒了花茎的春芽,次日清晨,相继开放了。虽然比喻的是冬雪,但春天的意境已跃然纸上。春天来时,繁花如锦,百花昂首挺胸,穿插在百草之间,排列得竟那样井然有序,沐浴在这灿烂的阳光下焕发光彩。花儿含苞欲放时,是无声的,但“无声胜有声”,这娇艳流露在其中。

自然,要用双手去拥抱。

我独自走在沙滩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浩瀚而又碧蓝,脚下踩着金黄色的沙滩,静静地向前走着。捡起一片贝壳,细看它的纹理,是那样精巧、那样别致。我想,它们需要公平,上帝让它们身体渺小,但应该更加美丽。

我站在沙滩上,回头望去,一个个脚印停留在那儿,但我想,不久,那脚印将会被泥沙覆盖。然而,我很高兴,因为,我懂得了拥抱大海、拥抱自然。

感受作文 篇7

橡皮?友谊?这些在常人眼中连不起来的两个东西怎么可能连在一起呢?也许只有橡皮你想不到什么,但如果加上。这个暂时先保密。反正我只要和大家仔仔细细的把故事从头说起,大家就一定可以明白我的意思。

现在,我就把那个神秘物品给大家揭晓了。说道橡皮,大家一定可以想到铅笔的啊!没错,就是铅笔。故事吗?我当然要从头说起:那是郑州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为了寻求知识,我在家中无聊地翻着枯燥的文字书。可我许久都没有找到一个对我有用的问题。但突然,我的眼睛放射出了智慧的光芒,还带着犀利的目光。我看见了什么呢?原来是一个问题:铅笔和橡皮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我想:能不能把两者连接起来呢?原来是启发我们不管什么问题都会有一个答案。不对,如果这样的话,那橡皮是对了,用来比喻答案。那铅笔呢?不得而知......过了一会,我一拍脑门,我知道了......

铅笔比喻自己,铅笔写出的字迹代表自己坐下的错;橡皮比喻朋友,橡皮擦去字迹,是比喻朋友为了帮自己而架下的后台....是啊,谁没有一个为了自己不惜一切的朋友,谁没有一个为了自己失去了巨大"身体"的橡皮呢?也许有时,这块橡皮也会把自己认为的"艺术品",别人认为不对的东西给擦掉。你有没有生气过?大家啊!请不要生气,因为这才是一个真正关心你的朋友啊!真正.......的朋友。

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你悟道了不同的事情。那就请你来告诉我,也许我们可以成为一对要好的铅笔和橡皮哦!是的,那是一定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