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来源:文书网 1.1W

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两项根本要求,切实增强服务大局、肩负责任、遵守纪律三种意识,不断强化班子建设、效能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四个保障,突出抓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人事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五大工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面实现了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现将2011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一、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招才引智方面。全区人才总量达6.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2632人。2011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相城分会场活动期间,共签约落地项目20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57项。成功创建吴通通讯等6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助创新净化等5家设站单位招收5名博士后进站开展项目研究。

——就业促进方面。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区镇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招聘会354场,提供岗位112239个,新增就业31085人,解决本地失业、失地(失水)劳动力实现就业22998人。开设电车装配、家政、保安、绿化养护等65个课程班,组织各类职业培训39845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5230人,帮扶就业困难实现再就业5228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2219个。累计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2268.43万元。

——社会保险方面。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区城镇五险保险参保单位7133家,全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29万人(次)。其中,全区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总人数31.4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2.57万人,参保率99%以上。各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48.04亿元。全区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总人数 31.49万人,“农保转城保”基本达到100%。

——劳动维权方面。全年共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检查6次,打击取缔非法中介机构23家,专项检查和日常巡视单位624户,全区劳动合同书面审查单位3238家,劳动合同签订率为 95.2%。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90件,全区已划入网格单位共4363户。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685起,结案率达99%,调解(撤诉)率达 73%。共认定工伤2012起,共鉴定工伤458起,共调解工伤事故527起。共审核专项集体合同922份,审批特殊工时77家。共有126家企业被评为 2010年度“a级劳动保障信誉单位”。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服务转型为导向,着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1.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完成各类人才资助申报及发放工作。完成2010年区级人才引进资助的审核工作,最终79人列入资助名单;共推报虞春等5人6个项目申报市级培养资助;发放落实2007-2010年度区级资助、2010年度区级匹配资助;全区共有17人申领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经费(2006-2009年);组织 2011年度市级申报工作,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和申报培训,今年共推报12家企业的24人申报“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 积极推荐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共向市局推荐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1名、重点人才15名。二是优化人才安居环境。贯彻落实《XX区人才优租房管理办法(试行)》,出台《XX区人才优租房管理细则(试行)》,并配合区人才办,完成市级人才公寓设备资助的申报工作,推报阳澄湖、太平两地人才公寓申报资助3.5万元。

2.加大引智力度,加强载体建设。完成科斯伍德、新颖金属2家企业外专项目资助经费的申领工作;组织区内聘专单位参加XX市聘专单位培训班;推荐久工机械罗恩.李.哈里森博士申报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计划;苏州上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马登永博士顺利通过出站考核,并与苏州上声正式签订工作协议,落户相城。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双基地”建设,今年共有18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和9名研究生骨干来我区实践、挂职,形成了课题报告27篇;制定出台《XX市XX区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定点接收单位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推进高校社会实践和挂职基地建设;出台《加快推进XX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成功创建6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站);落实2010年度获批的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企业博士后类资助40万元,建站资助130万元、进站资助经费13万元。

3.打造引才品牌,创新引才机制。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为契机,精心组织相城分会活动,通过这一平台,向国内外创新创业精英展示相城、推介相城。在今年分会场活动中,共有3家孵化机构、2家创业投资公司、6家研发机构、15家企业,及80名高层次人才就77个人才载体、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对接洽谈,最终20项目落户本区。同时借市政府在北美举办创业大赛之机,做好300余个人才项目的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共有5家企业7个对接意向正在洽谈。

4.科学评估人才,推动职称评定。通过前期大规模的宣传,本年度职称申报数量和质量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年度受理职称申报材料1238份,其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申报508人,初级职称665人,共组织召开工程、图文博档、中小学教师、农业等系列(专业)职称评审会4次,累计评审专业技术人员411名,办理大中专毕业生职称初定447人。同时,根据市局苏职办〔2010〕18号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部分国家、省职业资格比照认定为相应职称资格工作,通过向有关单位寄送信件、发布网络通知等手段进行宣传。目前,已受理并办结职业资格比照认定为职称资格业务37人次。

(二)以就业惠民为目标,着力打造充分就业工程

1.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城乡就业。为进一步鼓励就业促创业,我局以当前现有条件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着重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与区住建部门联合发文,再次拓宽了我区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省、市、区政府要求,着手制定我区家政服务行业规范。进一步落实失业人员保障政策,维持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水平。本年度,我局再一次调整了失业金领取标准,逐步提高我区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明确了社会保障补贴的期限及计算方法。

2.狠抓市场就业,切实提高就业率。根据充分就业新三年工程的要求,切实做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局在2011年先后举办了春夏两届‘相约相城乐业相城’大型人力资源交流暨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区内百余企业提供近7000个就业岗位,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场应聘,当场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个,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针对特殊人群,我局还专门召开了妇女就业专场及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女性及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积极加强引导,推进素质就业。根据新一轮充分就业三年工作的部署和以大培训促进就业的总体思路,按照全年就业引导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企业岗位培训38000人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共审批新狮、立信、元和成教、XX区公共实训基地(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和XX市科高全创职业培训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开设家政员、保安员、会计从业资格、餐饮服务员、绿化养护员、水产养殖、果疏种植等65个培训班,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共17491人,专项技能培训6064人,岗位培训 16290人。举办XX区首届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和宾馆饭店客房服务员技能竞赛,并选送3名选手参加XX市客房服务员职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第3、5、7名的好成绩,其中获得第3名选手汤平伟荣获“XX市技术能手”称号,较好地营造了全区技术工人学技能、练本领的良好氛围。

4.主动深入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协同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XX市新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全区每个乡镇陆续举办“服务企业,关注用工”企业用工座谈会,通过对“用工难”内因与外因的分析,引导企业树立“友善用工”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员工归属感,以留人为主,招人为辅,降低离职率,从而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并且组织了罗普斯金、吴通通讯等12家区内用工紧缺的企业远赴山西省参加了“2011迎春风、送岗位、省际劳务对接系列招聘活动”。鼓励企业走出相城,赴外招聘签订劳务对接协议,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5.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为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打破单一业务模式,增强市场生命力,今年,继开发区、度假区建立人力资源分市场之后,我区十大板块均已拥有各自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以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为核心、镇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配套、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立体式、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区镇两级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分市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根据辖区内企业特点每周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对当地企业“招人难”的窘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本年度“新相城人才网”基本完成测试修改,成功实现相城人才网和相城就业网两网合并,在原来人才网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创业服务相应模块,完成人才网的改版扩容并继续拓展网上业务,增加网络招聘业务量,探索开发虚拟人才市场,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除此之外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调查活动。分别于今年二月份和十二月中旬开展了我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和预测,向社会提供了有效的用工需求信息,有效引导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以统筹城乡为重点,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狠抓社保扩面,逐步提高覆盖率。今年全区城镇五项社会保险扩面任务为1.65万人,目标在上年年末参保人数基础上增长12%。通过区、镇两级任务指标层层落实,通过开展大规模、多样化《社会保险法》宣传,通过采取用工、合同、社保统一登记管理联动、劳动监察执法、社保专项检查、“退一补一”等有效措施,扩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止12月,全区新增参保单位1172家,企业养老保险净增18273人,完成指标的110.7%;医疗保险净增20214人,完成指标的122.5%;工伤保险净增 31145人,完成指标的188.8%;生育保险净增19028人,完成指标的115.3%;失业保险净增18388人,完成指标的111.4%。

2.着力富民增收,稳步提升保障待遇。一是及时调整养老金待遇。按期完成各类人群养老保险待遇上调工作。2011年度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24249人,人均每月增加养老金87元。其中,享受正常城保养老金人员调整11073人,人均每月增加养老金160元;享受征地置换城保过渡期养老金人员调整13176人,人均每月增加养老金80元。2011 年1月,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标准由210元/月提高到240元/月。二是全面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在民生为先的理念下,新一轮医保政策启动实施,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再度得到提高。医保年度职工住院费用医保起付标准降低;居民(老居民、少儿)医疗保险住院4万元以下医保结付比例提至75%;重症精神病人门特医保待遇由90%提高100%。基金结付率的“提升”与个人自负率的“下降”,一升一降,充分体现了我区医疗保险待遇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享受基本医疗待遇人数149061人,基金支出24946万元,同比增加5984万元,增长31.6%;享受居民(学生)医保待遇人数为2万人,基金支出977万元,同比增长48%;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人数16万人,基金支出为11750万元,同比增长51%。三是继续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扩大生育基金支付范围。为进一步提高女职工生育保障待遇水平,2011医保年度扩大按诊疗服务项目付费的生育并发症病种范围,在原来四个病种的基础上增加到七个病种。女职工分娩时发生这七类疾病时发生超过定额标准且符合结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有生育保险基金按规定结付,并且对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女职工支付1-21天计生手术津贴。四是降低生育保险支付门槛。自2011年7月起,享受生育待遇的缴费年限为生育前正常连续缴费满10个月调整为只要正常参保均可享受待遇。通过一系列生育保险新政的实施,2011年1-3季度,享受生育待遇的有1405人,共支付基金1005万元,享受人次和支付基金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五是持续关注特殊人群保障。2011医保年度困难群体在XX市内各定点医疗救助机构就医,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门诊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元范围内享受的医疗救助金补助标准由70%提高至80%。

3.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基金监督工作。2011 年度,我局规划财务和基金监督科,制订了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联合局养老保险科、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科、信息中心等部门,对区社保经办机构的基金征收、待遇审批等业务操作流程和政策执行情况、业务档案管理情况及2009-2010年全区社保基金财务收支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完成了 2009-2010年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基金五险征缴收入、待遇支付等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核对和差异原因的分析工作,并将专项检查情况在局长办公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协调和督促各相关部门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4.注重均等高效,提升业务经办能力。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时予以更新,组织相关业务经办人员深入学习《社会保险法》及新《工伤保险条例》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引导广大社保业务经办人员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要点、重点和精神实质,将法律规定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要务和行动指南。二是做好作风效能建设考核,推行阳光经办,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效应,与此同时,加强对重点岗位及风险点的监控,保证经办程序的公开公正。三是加强经办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及服务能力,制订了《关于社会保险实行属地管理服务的工作意见》,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工作纳入属地管理。明确了基层平台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并建立目标考核、定期分析和集中会商制度;不断加快网上平台建设,扩大网上服务范围,今年有990家企业单位、287家机关事业通过网上平台实现了年度缴费基数申报,开通网上申报服务的单位达2081家,在用917家。

5.加强理念创新,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加强“医保-阳光健身卡”申领宣传工作,引导参保人员树立“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理念。参保人员持“阳光健身卡”可在全市34家定点健身场馆使用,XX区艺体中心、王禾健身中心、海澜游泳馆等三家单位首次列入定点。

(四)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注重科学规范,踏实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精心组织2011年度公务员招录工作,从3月份的报名初审工作,到6月份市局组织的复审和面试工作结束,长达三个月的公务员招录工作,精准无误地顺利完成。同时做好2010年度公务员统计年报工作。达到了数据准确的基本目标,并及时将有关数据上报市局。

2.注重公平公正,认真组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赴清华大学参加英才招聘会,9个事业单位共推出12个岗位、13个名额,共有59名高层次人才报名应聘。联合卫生局组织2011年度卫生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工作,共招聘280名工作人员,170人进入政审程序。同时,加强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签订、续签、解聘的鉴证工作,认真审查必要材料,确保鉴证工作准确无误。

3.注重政策落实,稳步推进军转安置工作。2011年度,共接收17名营以下军队转业干部,并积极组织进行积分选岗,严格按照XX市“一个意见、两个办法”进行操作,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获得了军转干部的认可。

4.认真做好工资,福利,离退休工作。及时完成日常工资、津补贴审批工作,认真做好正常增资及工资审批以及津补贴的与发放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政策和标准对津贴及奖金进行按月发放,并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发“地方生活补贴”。落实“到龄即办”退休政策,建立完善到龄催办制度,规范抚恤金、丧葬费、遗属补助的审批,认真做好离退休工作。

(五)以保障权益为主线,着力维护劳动关系和谐

1.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指导服务。始终将宣传引导作为化解矛盾的根本,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以劳动关系协调部门为主,开展“进镇、进村、进企”的“三进”和主动“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的“三送”活动,对镇(街道)、社区(村)负责人、业务经办人员和部分行业协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和业务培训;对企业人事经理、劳动监察协理员、村协管员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上岗资质的“千人培训”。宣传培训面进一步扩大,为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管理、化解纠纷”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注重效能提升,执法、服务并重。把一手抓严格执法、一手抓深入服务作为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主线来抓,转变思路与观念,加强对企业的巡查与检查。今年以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2家企业在加班时间上存在严重问题,对这2家企业做出了处罚,共处罚金14.56万元;社会保险法实施后,按上级统一部署进行了专项检查,旨在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并向60多家单位发出了《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要求这些单位按规定与员工参加社会保险,下步对未依照建议书执行的单位进行逐家检查,坚决不改正的依法处罚。坚持为企业服务这一宗旨,要求各监察人员将规范企业的用工管理放在在巡视检查内容之中,加强对企业用工管理的指导,解答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疑问与困惑,从现在检查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3.重视窗口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劳动监察、仲裁综合窗口统一接待、归口办理,对受理的问题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与各镇(街道)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到“举报不推诿,查处不拖拉,事事有登记,件件有结果”,大大方便了职工群众的维权,对有效及时处理劳资纠纷、化解矛盾纠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立劳动保障与工会、司法的联动,仲裁院与法院联动,提前介入,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的作用,提升劳动监察协理员在网格内调处简单劳动争议的能力,各镇(街道、区)在各类劳动争议案前调解量质同步提高。

4.完善协调机制,维护和谐稳定。当前,就业、保障、劳动关系矛盾复杂多变,劳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域性、群体性劳资纠纷急增的新情况,为维护好劳动关系稳定工作,及时成立劳资纠纷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及时组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劳动保障所所长召开会议进行专门布置,通过强化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村级劳动保障矛盾纠纷全面排查工作,掌握本辖区内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情况,加强对重点企业、人群的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强化信息上报,各镇(街道、区)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汇总、梳理,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重大矛盾纠纷信息要及时报告,实行快报、日报和“零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区、镇、村联动,部门互动,群体性的事件得到较快处置。畅通信息渠道,对于典型案件通过《相城劳动监察快迅》及时发布和通报,综合提高预防预警能力。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共处理群体性的事件42起、共为1197名员工追讨工资、经济补偿金等743.5万元,较好地维护了本地区的社会稳定。

(六)以提升服务为支点,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品牌

1.强化宣传培训,积极提升服务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新《工伤保险条例》,积极举办《社会保险法》培训班,以各镇(街道、区)为单位,请科室(部门)骨干人员对全区企业法人代表、人事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0期,有1500多人参加此次培训。成功举办《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共有350多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从业人员参加竞赛活动。扎实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月活动,对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负责人、社保业务经办人员、各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分管主任及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专题培训,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2.完善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一是深入开展“服务零距离·保障360”的服务品牌建设活动,规范各类窗口服务行为,简化业务经办流程,优化各项服务措施,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二是积极完善区、镇(街道、区)、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方便基层、企业、职工、群众办事。三是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经过各部门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一体化平台于7月6日正式顺利上线,业务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经办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