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减压的几个有效方法

来源:文书网 6.9K

面对忙不完的工作,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职场人士的压力无处不在,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得帮助职场人士减压吗?今天小编分享的是职场减压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职场减压的几个有效方法

  职场减压的有效方法

静坐放松

静坐在椅子上,让脑海有短暂的空白,啥事也别想,也不必顾虑时间的流逝。惟一做的是:双目紧闭,默默地进行一呼一吸,以深呼吸为主。每次静坐5~10分钟,人的心跳会放慢,血压会下降,精神紧张的症状会明显改善。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放声大笑

身边常准备一些能惹人发笑的东西,如笑话集、漫画册或一些小品光碟等,不妨时常看看。当你发自内心大笑时,体内引起紧张的激素会下降,免疫力得到增强,心情也立刻会得到改善。

构想好事

找点时间,哪怕是15秒或5分钟,集中精神想想对你来说可亲的人或可贵的事情。也可以构思一幅“安静休假”的画面。我们经常感觉有精神负担是因为无法摆脱不满、委屈和担心等负面情绪,如果多想能让你喜欢的人或事,可以冲淡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适当休闲

苦闷时,最好别呆坐家里。应学会自己找乐。比如:打电话给好朋友聊天,邀约朋友外出美吃一顿;或看看缸中逍遥自在的金鱼、跟宠物玩玩;或者去郊野垂钓、爬山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松弛方法。

经常散步

工作稍久,不妨站出来,在室内来回走上数分钟,能到楼下漫步走上几圈更好。观察证实,散步是有效改善精神抑郁的好方法。如果你能每周坚持散步4次,每次30分钟,对消除烦恼,提高睡眠质量也大有好处。无论何时何地,当你感到紧张时,走上5~10分钟,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摆脱常规

学会尝试做一些你不常做的事。比如双脚蹦跳着上下楼梯;没有听音乐的习惯,也应打开录音机,欣赏一下曲中情怀与美妙旋律;对着镜子高歌一曲,或摇头晃脑地朗读几句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你舒解紧张情绪。

  职场减压的技巧

1.放松眼睛

闭目转动眼球。先按顺时针转动6次,再按逆时针转动6次。然后睁开眼睛向窗外远处绿色草坪或树木眺望2-3分钟。这样有保护眼睛、调节视力的作用。

2.放松全身

将全身分为若干段,然后自上而下进行分段放松。其顺序为:头部—颈部—两上肢—胸腹—背—两大腿—两小腿。

接着再采用倒行放松的方式,自下而上分段放松。其顺序依次为:两脚—两小腿—两大腿—臀部—腰背部—腹胸部—颈部—头部。连续做3组,对消除紧张情绪及身体疲劳非常有帮助。

3.腹式呼吸

吸气时放松腹肌,呼气时收缩腹肌,如此反复做3分钟。可起到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减肥美体的作用。

4.放松颈肩部

坐在椅子上,缓慢地用力挺胸,使双肩向后张开,恢复原状后再反复做10—12次。然后做耸肩动作,左、右肩各做12次,能起到增加肺活量,防治颈椎病、肩周炎的作用。

5.放松手指

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上用力握拳,然后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依次伸开手指。反复做同样的动作,左、右手指各做12次。可缓解手部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6.放松腿部

坐在椅子上,抬起脚尖,同时用力收缩小腿及大腿肌肉,然后用力抬起脚跟,小腿及大腿肌肉保持收缩15秒,然后放松。如此反复做5分钟,可以改善腿及脚部的血液循环状况。

  实用职场减压新策略

1.善用“杯子理论”。压力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这个“杯子”里。良好的饮食、睡眠、运动习惯可加大“杯子”容量。

2.及时转换角色。许多人可能既是员工,又是项目负责人,回家还要扮演父母、子女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责任,会使人角色混乱,心力交瘁。不妨下班回家路上做个自我暗示,丢掉公司的包袱,换上家人的角色,享受家的温暖。

3.找个倾听对象。适合的倾听者首先要没有利益冲突,其次要有耐心,不急着反驳或否定你,也不会太快给你建议。当然,你也要对他们付出关心或有对等的反馈,才能换得长期支持。

4.准备心情“急救箱”。坏情绪会让人失去理智,不妨在办公桌上准备一个“心情急救箱”:在某个角落贴纸条,写上让自己情绪好转的“药方”,如“找闺蜜聊聊”、“吃点麻辣烫”、“送自己一束花”等,帮自己暂度低潮。

5.自我暗示法。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可用自我暗示法,将注意力引到自己的心跳、呼吸、掌心温度上。此时,听听内在不同的声音,焦虑感就会慢慢消失。

6.“认知疗法”恢复理智。当你快被愤怒淹没时,不妨用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问自己3个问题:这么想有没有证据?即使有证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若证据、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这样想,你会发现事情并非死路一条,并开始理性思考下一步。

7.当同事的“及时雨”。人际关系投资不可少。同事向你求救,你要当他的“及时雨”。即使当下无法帮忙,也要替他想出变通方案。与人共事要守时、高效,才能有良好的口碑。

8.用好奇心看待差异。许多人际冲突源于个性差异。不妨常对别人保持“好奇心”,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不会把焦点一直放在性格、价值观等差异上,甚至能得到灵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