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三次创业心得

来源:文书网 6.64K

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

高新区三次创业心得

成都高新区一角

成都高新区1988年建区以来,经过了三个十年的历程,可谓是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是从1988年开始,从一个2.5平方公里的起步园区来进行高新区的第一轮发展。

成都高新区是一个内陆的高新区,不靠海也不沿边,在第一个十年,外来的企业基本上才走到沿海或者东部的高新区,我们只有自力更生,打产业基础。

这个十年,成都高新区经济增速保持30%以上,这也是成都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成都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企业的自主创新。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得益于很大一批创新型企业,比如说地奥集团、迈普集团等等,通过它们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的面积从2.5平方公里逐渐拓展到了37平方公里。

这个阶段,成都市人民政府对四川省政府提出了一个请求,成都高新区作为省市共建的国家高新区,需采取新的体制机制,全面委托成都高新区行使成都市的市级管理权限。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都市所有地方的财政留存部分全部用来支持成都高新区发展,这个阶段,是练内功的阶段,为以后打下发展基础。

第二次创业:打造体系

第二个十年从2001年开始,英特尔公司到成都高新区入驻。当时高新西区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地和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了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在英特尔公司的带动下,有很多的国际化的公司,如中兴国际、京东方、德州仪器、富-士-康公司等等都到成都高新区发展。

这个阶段,2001到2017年是第二次创业,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集成创新,在集成创新的过程上高新区更多的是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依靠外来知名跨国公司、知名企业来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这个阶段主要做了这么几个事:

第一是大力构建了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企业孵化模式。从最初的业孵化器面积只有10万平米,到2011年达到了246万平方米。据统计,到2011年底成都高新区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达到3千多家,正是3千多家企业让成都高新区成功地抵御了金融风险。在2017年金融危机、2017年地震这样的环境下,成都高新区经济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

第二件事,构建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这服务体系是全方位的“三段式”服务体系。第一段是企业的招商段,项目引进的投资服务体系,为所有到高新区创业发展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战略咨询、投资决策参考、投资公司注册等一系列服务。第二段是项目促进段,为每一个公司在项目开工建设过程当中提供。如土地报征、项目规划、水电气配备,还有企业开工建设过程需要的各种手续,如环评、消防,职业资格的评价等等服务。第三段是企业服务端专门成立了一个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开工建设以后,在生产经营当中的创新研发、市场开拓、管理服务和项目立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供全程服务,我们把它称为企业服务的“110”。只要一个电话,所有企业服务的项目直接在后台派单,每个部门根据派单情况为企业服务。

第三件是重点推进产城融合。高新区系统的构建了宜居宜业的创业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和产业功能配套、居住环境和社会事物配套、教育医疗基础服务和人的发展配套上。因为这个配套体系,南部新城从2001年天府大道开通时的人烟稀少到2011年高楼林立,各种教育、医疗、体育、民生、社会服务配套一应具全,这个阶段成都高新区每年在民生工程上的投资超过了80亿。

第四件是推动了行政体系的构建,构建了小政府、大服务。成都高新区部门比较综合,人员非常少,但是在服务上一点都不打折扣。高新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政务中心,用了1/3的人完成了其他行政区域所有的工作,用了1/7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区在正常工作日内不能拿到的各种工商注册、各种职业资格的手续。

第三次创业:求高求新

第二阶段的发展为成都高新区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除了生产和产值在不断翻番,也率先成为了全省第一个工业过千亿的园区,在全国高新区稳居第4位。2012年底人均gdp达到3.2万美元,税收和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在2017年已经超过泸州市,在全省21个市州排名第3。

2011年开始,成都高新区着手进行战略转型,成都高新区不能走以前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所以提出了三次创业的`宏伟目标。三次创业就是围绕习近平提出的“高”和“新”两篇文章,也是结合国家提出的结构转型、创新驱动发展,这个阶段重点做的是大力打造成都高新区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核心的竞争力。

《高新区三次创业心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