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临江仙精选经典名句

来源:文书网 2.78W

篇一:浅谈杨慎及《临江仙》

杨慎临江仙精选经典名句

谈谈杨慎及《临江仙》

内容摘要: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杨慎的《临江仙》也不外乎是他抒发感情、表达人生理想的一种载体,从这首词中折射出了明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作者对儒学和道学的态度,同时还反映了杨慎在被贬后对个人价值体系的调整,即由原来的儒家积极进仕思想转向道家淡泊名利思想,在儒学与道学的影响下重构人生理想,形成一种豁达超脱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关键词:杨慎;儒学;道学;人生理想

On the Yang Shen and "Lin Jiang Xian"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e form of authors, Yangshen's "Lin Jiang Xian" was merely expressing his feelings, to express the ideal of life as a carrier, from the poem reflects the Ming in the medium-term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its author's attitud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ut also reflects the Yang shen, after being demo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personal value system, that is from the Confucian Shisi like to turn the positive into the thinking of Taoism sought fame or fortune, in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construction of life under the ideal of forming a open-minded detachment and dachtaiewu style of life and history.

Key words: Yangshen ; Confucianism ; Daoism ; Ideals

杨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公元1559年。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初国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①“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1]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世宗时曾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为“大礼议”事件,受到廷杖削籍,被贬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卒死戍边。

纵观杨慎一生,自小聪明好学,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都是明代的官员,有很高的身份地位。十三岁随父入京,因作了《黄叶诗》轰动京华,而被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2]但其政治生涯却十分坎坷,其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与当时的统治者,即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种种行为格格不入,于是辞官故里。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后无子嗣,由其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随后就发生了“大礼议”事件,杨慎因其“叛逆”风骨,遭到廷杖并被贬到云南永昌卫,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

《临江仙》②作于他被流放之后,此词出自其著作《廿一史弹词》③,后来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冈用于《三国演义》卷首,流传甚广,故后人多误以为是罗贯中所作。其原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开篇就化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表达对英雄成败终要消逝的感慨。第三、第四句,借英雄的是非成败转头皆成空,来表现对自己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其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又带有几分伤感。下片笔锋一转,写江上渔樵闲话的画面,写得悠然自得,表现了与世无争,其乐无穷的人生理想。

《临江仙》被称为“史论”,它纵观历史的兴衰更迭,以英雄豪杰的是非成败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感情、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观点的人,会以为这些感情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3] 因此《临江仙》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自然要受杨慎所处的时代和阶层地位的影响,也要反映和代表他那个阶层的愿望和要求。

在前面已经说过,杨慎的家庭出身还是比较显赫的,在那个时代他应该属于上层阶级。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年仅二十一岁就入仕做官,这样的人生在封建社会应该是幸运的,但是正因为年轻时的顺畅和被贬后的那种坎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造就了他词中那种淡泊名志的追求以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

其实杨慎《临江仙》中的那种从容、看淡一切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杨慎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明朝中期,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生活黑暗腐朽,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很多文人学士都不愿入仕做官。政治生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上。早在朱元璋时,就以汉唐为鉴,曾立铁牌于宫门,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4],后由于“靖难之役”,宦官立了功,明成祖对宦官颇事依重,委以重任,随后并专门请人教宦官识字,用宦官传达政令,使宦官与中央权力的距离越来越近,从英宗正统以后,宦官开始擅权,他们通过皇位继承问题来把持朝政,并控制特务机构,排除异己,进行贪贿受贿。武宗时期有个宦官刘瑾,被称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群臣或“百计效勤,极尽谄媚之志”④,或“攫金进见”[5]谋求升迁。皇帝深居宫内,不问政事。整个朝政被宦官把持着,非常腐朽,民不聊生。与此同时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内阁纷争。自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太皇太后委政于内阁“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开创了明代“票拟”制度,内阁成员在朝中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核心人物,于是,为谋取阁臣职位,各官僚集团展开了明争暗斗,前面说到的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事件之后纷争更加激励。明中期由于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吏治腐败,政局混乱,再加上严酷的刑罚,很多人都是不愿做官的。

因为“大礼议”事件而遭受贬摘的杨慎,为官多年,曾有过远大抱负,

也力图改变明中期的黑暗腐朽局面,可换来的却是放逐戍边,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于是,对于世间百态、是非成败都看透了,才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淡然,这其中有失落、孤独,但更多的是对名利的淡泊、轻视。“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是杨慎的自我安慰,也是其一生所追求的。名利,杨慎看淡了;官场,杨慎厌倦了,但是他没有因为人生的坎坷而放弃理想,仍然“好学穷理,老而祢笃”⑤在流放云南三十余年里,他为云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培养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即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正德进士,监察御史)、吴懋(字德懋,号高河,举人,官至知州)、保山张含(字愈光,号禺山,正德举人)、开远王廷表(字民望,号纯庵,正德进士)、昆明胡廷禄(字在轩,号学原,正德进士,曾任按察司副使)、晋宁唐锜(字子荐,号池南,嘉靖进士,监察御史),“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⑥,正是基于他的文治教化,使其后内地中央政府才能有效的管理云南地区,云南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杨慎的个人贡献是分不开的。

《临江仙》作为《二十一史弹词》的一部分,无不反映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之后,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自我调整,“精神信仰由孔孟之儒学向老庄之道学倾斜;价值取向由汲汲仕进向淡泊功名回归;具体行为由谨遵礼教向不拘小节转变。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充分凸现杨慎在不同人生阶段价值体系的儒道互补原则。”[6]这种转变其实是对程朱理学所发扬的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

其实流放云南,于杨慎来说,并不是一件极糟糕的事,流放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身份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临江仙》的思想倾向于老庄一派,但也不难看出其中暗含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礼教影响下的文人学士杨慎也没有过分的“叛逆”,只是由于后来的经历,使其思想倾向于老庄思想,其实不仅杨慎,在当时很多文人学士由于各种原因都综合运用孔孟之儒学与老庄之道学,从明中期很多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杨慎的这一倾向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帘远堂高,君门万里”若要一朝见天子,就得趋炎附势,“攫金进见”,而这种方式是儒家传统所不齿的,更何况出仕在明代多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才有前面说过的时人都不愿做官的现象。多偏向于著书立说,喜于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这恰恰又符合道家之学。杨慎的人生理想所蕴含的哲理也正是儒道的结合体,用儒家之学去行事,用道家之学去充实精神境界,从而完善人生理想。这也正好反映出在明代儒学与道学相互之间的渗透融合已经到达一定深度。

对于“利”,杨慎也受儒家的观点的影响,在他临终前还说“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恰好符合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遵从了孔子“罕言利”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⑧的言论。因此,无论人生经历是怎样,无论价值体系有何调整,杨慎始终不能完全摆脱儒学的影响,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统治阶级强加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可杨慎等一类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却也反映出儒家传统思想已暴露出不适应社会的一面。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孔子删定《诗经》,却要使其“乐而不至于淫,衰而不至于伤”,目的就是想宣扬他的“中庸之道”;司马迁作的《史记》,其中他专门用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赋,写了他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据《汉书·艺文志》,“司马迁赋八篇”,现只存《悲士不遇赋》[7]

一篇;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也不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理想,他的这种情感和理想构成的价值体系,是在儒、道和社会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于是,形成了在《临江仙》中所表达的看淡世间百态的心态,其实这种心态在明朝从来都不是杨慎的专利,因仕途不顺转而用文字发泄情绪、实现人生理想,也不是杨慎所特有的。可见,时代及所属阶层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超越传统思想对时人的影响。

注释:

①《升庵外集》 ②此词牌名原系唐教坊曲名。《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 言水仙,亦其一也。”始见《花间集》所作词。

③《廿一史弹词》:弹词,也叫“南词”。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一段相当于一回。此词系第三段开场词,后来清初的毛宗冈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

④李贤:《古穰杂录摘抄》

⑤《明史·杨慎传》

⑥《升庵外集》

⑦《论语·八佾》

⑧《论语·里仁》

参考书目:

[1](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M].中华书局,1974.4:5083

[2](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M].中华书局,1974.4:508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61.10:149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2:446

[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2:446

[6]曾绍皇,吴波.二十一史弹词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J].中国文学研究,2006,(04)

[7](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M].中华书局,1965

篇二:杨慎 临江仙

临江仙 杨慎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