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

来源:文书网 2.92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 篇1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参考答案如下: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名言或诗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前阅读课文,思考:

① 在给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讨论了什么话题?他以什么方式和女儿讨论这一话题的?有什么好处?

②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什么东西?

③ 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想告诉女儿什么?

④ 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二、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

2、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多媒体展示)

这个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问过父母吗?) 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对爱情的描写。(多媒体展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甚至我们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也是在写爱情。(多媒体展示)在我国古代,人们还赋予许多物品一定的含义,让它们作为爱情的象征。(多媒体展示)所以,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个问题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三、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当小学教师,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四、学习字词。

繁衍 ( ) 刹那间( ) 麦穗( )( ) 忐忑( )( )

一抔( ) 伫立( ) 勃然大怒( ) 迷惑不解( )

怒不可遏( ) 无与伦比 ( )

五、整体把握。

1、在给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讨论了什么话题?他以什么方式和女儿讨论这一话题的?

2、朗读课文7—24节。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什么东西?

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3、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为什么说无与伦比呢?因为五十年过去了,爱情并没有退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忠诚”。 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

第三次上帝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是上帝仍然看到了一种美——不可思议的美。

4、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这种力量就是心灵的追念的力量,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

5、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第一次书上怎么写的?)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上帝怒不可遏。

6、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齐读这一句)

7、讨论: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示例: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

8、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讲述这个故事想告诉女儿什么?他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和女儿探讨爱情有什么好处?

一是告诉女儿要善待爱情,要以人的方式去爱;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怎样善待爱情?什么叫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与万物不同,它不仅仅是繁衍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它更包含着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二是告诉女儿要明智地对待爱情。

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者告诉女儿,要明智地的对待爱情。他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还说:“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多媒体展示)那么你人为,作为青少年学生,怎样对待爱情才是明智的?

(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并不能收获甜美。这时,收获的往往是爱情的苦果。

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成熟,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懂得了什么是爱,并且有能力去爱,这时候,他得到的爱情才是幸福的。)

七、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我们正处于青春的花季,而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的责任。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青春的情愫暂时藏在心里酝酿,到适当的时候,再来品尝爱情的甘甜吧。

八、作业。

1、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2、课课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