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有深度的思考

来源:文书网 1.87W

编者按:用古人的方法来结合自身观念,运用古文来讲述自己的观点。

怎么样才能有深度的思考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系辞上》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画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做传。演绎了华夏文明的开端,浩瀚宇宙中开启文明之光。

伏羲氏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变点作画,演绎八卦,在洪荒梦寐时代,开启一道缝隙,探索文明的曙光。对于今日依然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观察

上古时代,古人类紧靠“肉身和长期的生存实践”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探索,演绎一套天人之学。为求得生存及面临生死的生存考验,需要对天、地、人的长期观察。以便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并创作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空间:水、食物、洞穴等。为了躲避灾难,为了解决饥饿,为了应对寒暑。他们不得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不敢懈怠,直至终老和繁衍千万年。这样的能力也遗传给子子孙孙,“山雨欲来风满楼”,让我们可以听风见雨,这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而得出数据,并作出的判断和分析。

深思

google,只有靠仅有的“少量而深刻的经验信息”,作为思考的基础。需要极为细致的“深度思考”。对经历的失败和获得的成功进行审慎的总结,或许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结网捕鱼等开始,从这些具体的生存考验中不断的认识自己和自然。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今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需要“虚极静笃”的内观修炼。而不至于浅薄和浮躁。

系统

“通神明之德”乃认识大自然的规律,“类万物之情”对世间万物属性进行分析。并演绎出八卦、伏羲六十四卦、阴阳五行等,这是古人应对自然和生存的工具。再用这套工具去指导他们的狩猎和农事活动。这套工具有非常精密的系统思维,内涵天地万物,终极目的是追求“天地人的和谐”。

而今,人们流于“浅层、割裂、片段”思考。对于系统思维的'修炼,上古圣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工具。

实践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给《河图》《洛书》一个神话传说。但真实的情节是,《河图》《洛书》也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实践,经历“细致的观察、安静的内省、系统的归纳”而升华的作品,并非从天而降。

其二在于“圣人则之”。圣人“如何则之”。这个则的过程也包含了“经验、反思、总结、应用”的往复过程,而形成一套紧密的系统。并用这套系统继续“解读和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和自然,以及人类自身。

作者|张朝欢

公众号:欢言美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