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文书网 1.6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

板书:重复出现

什么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教学生读, 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 板书:找规律

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

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

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

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3、使生认识到此处的规律由两个一组变成了三个一组,当两个一组找不到时,可以试着三个一组找一找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

(四)饼干问题

【小结:这里不再是颜色,而变成了形状上的规律,不再是两个一组,也不是三个一组,而变成了四个一组。】

(五)地板和窗帘问题

1、找规律。有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四方面的规律。

2、拍手读规律。

【小结:在熊二家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图形,它们都有规律,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猜一猜。

第三关、摆一摆。让学生创造规律。

第四关、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寻找规律。增加了题的难度。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由易到难,有梯度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让学生设计一串手链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规律美,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己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并且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次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发现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学难点:

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

1、拍手数数20以内的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说出下列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13、10、17、19、20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那么这些数怎么样写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出示数位表。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1,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出示小黑板,小棒图。

师:这个数是多少根小棒?(生:11根。)

师: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

3、课件演示17的写法。

完成后,四个人一组摆小棒,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

教师小结:要写0,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教材第75页“做一做”。

同学们,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少,你能与大家分享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位”,我是这样说的:我们小朋友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数写出来的时候,每个数字也要“坐”个位置,数字所占的位置我们就把它叫做“数位”(对孩子们只能这样讲了),学生似乎有点理解,再教学“个位”、“十位”就显得容易了许多。但学生对于十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难以接受,不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2表示2个“十”,他们理解是:十位上的1表示10,2表示20,还停留在以“一”为计数单位。在练习时,我问大家:17这个数中的1在哪个数位上?表示多少?7呢?大多

数学生回答是:1在十位上,表示10,7在个位上,表示7。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以“十”为单位这个概念,没办法,只有慢慢来。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教科书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会读、写数字10。能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学生能够自主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0的组成

教学准备:

10的点子图、计数器、直尺、花朵图、蝴蝶图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

用数字宝宝的故事复习0~9

师:谁最大?谁最小?

2、 故事导入

教师讲数字宝宝0被9欺负的故事,让学生帮助想办法帮助数字宝宝0。

师:数字宝宝1也想到了办法,他和0站在一起后就比9大了,小朋友们说一说1说的对吗?

3、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二、 新授

1、 认识10

① 数花朵图(只有9朵)

师:慢慢地又有一朵花开了。(学生又贴上一朵)现在一共有几朵花了?

② 数蝴蝶图(只有9只,再发一朵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表演飞来的蝴蝶)

又飞来了一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教读10,并请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

2、 出示计数器(抽学生在讲台上来拨一拨)

先拨9颗珠子,再拨一颗,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珠子?

3、 教学直尺图(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带来的直尺)

出示直尺让学生看一看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直尺上的刻度依次是0、1、2、3、4、5、6、7、8、9

师:9后面是几?

生:10

师:10的前面是几?

生:9

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4、 比较9和10的大小

5、 教学10的分合式(做游戏,教师说我出1,学生说我出9,一起说1和9组成10)

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可以想到10可以分成9和1。

三、 教学10的书写和完成书上连线,填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车发,应用了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利用了故事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的数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

为了方便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在设计时注意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的空间

不足的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了,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练习的时间。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习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习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习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在上6、7的加、减法时我跟同学们讨论一道看图列式,一幅图上左边画着1朵花,右边画着4朵花,问怎么列算式,同学们回答了很多种方法,我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

下来我仔细的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吗?经过跟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我最终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比如:“左边的花+右边的花”或是“总共的花-左边的花”等等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如: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说明理由。第二步,由学生评价。第三步,找出比较符合题意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 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1、师: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来上学。老师要提醒大家每天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书包,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笔盒带上,小朋友们每天写字要用什么?对要用铅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枝铅笔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算一算,一共有几枝。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到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那咱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8

学习需求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才有可能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情况。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思想与情感:

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了解关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等知识。

教学难点: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书中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1.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小小超市去看看,你们愿意去吗?

2.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我们是在数学课上,所以请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你们在超市中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渗透分类统计方面的知识,数的比较]

1. 咱们先到饮料区去看看吧!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了?

(1) 有两个小朋友在说话,它是怎么知道桃汁最多的?橙汁比梨汁多几箱?

(2) 哪种饮料最少?

(3)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看看“水果区”你能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量与计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1) 什么叫“每千克7元”?那要一共2千克,你知道应该多少钱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文具区”的东西可真不少呀!

(1) 你们看看一共有几层格子?

(2) 你想要哪样东西?我看不清楚,你能不能指给我看,说说它的位置?

(3) 同桌互相说说。

4. 买了那么多东西,咱们该去交款了。[了解学生对“方向与位置”的掌握情况]

(1) 看说话的这个小朋友,他在第几个?第四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倒数第二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咱们一起数一数。

(2) 看,小朋友交了多少钱?一共15元,阿姨找给他多少钱?[了解学生对“计算问题”、“人民币的认识”、“位置与顺序”的掌握情况]

(3) 如果让你去买东西,你会买吗?那好,我就当收款的阿姨,想象你们要买什么,然后告诉我。

三、小结

你们知道了什么?不管我们在哪里,都可以找到数学问题,可见数学真是就在我们的身 边。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你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9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课 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 :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高兴的说: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师: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首先我们要很快地分清左右,谁能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怎样才能分清左右呢?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再来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这样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吗?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师:听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请学生上前说。

四、做韵律操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放音乐师生一起做)小朋友们,大家跟我一起做:拍拍右肩膀拍拍右肩膀右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

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生:前、后你们听得真仔细!(板书:前后)来,我们一起来指一下前后,再指一遍。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的前后坐的是谁呀?谁能把你的前后、左右坐的是谁都说出来?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2.小红住在()家的楼上,()住在小兰家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中间?谁在最下面?

3.小动物排队: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面,是第__层。第2层住的是_____,它在_____的上面,____的下面。第3层呢?_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1号车排第();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在()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

结果呢?

9、从左数是第()个。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一棵大树)。大家看,大树爷爷自己站在这儿太孤单了,咱们给它找一些朋友吧!刚才,老师

奖给大家好多的奖品,有小鹿、小兔、小鸟、小蘑菇的卡片,得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举给大家看。我们让这些奖品去陪大树爷爷好吗?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板书设计: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53—55页及练习八第2、3、4题。

教材分析:

1、关于直尺图两端的缺口。

直尺图左端不画口是可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小于0的数是没有感受性认识的,也没有过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图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数逐1增长的规律,以及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2、关于比较8、9的大小,通过点子图来比较,其目的在于认识7、8、9之间的关系,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狭隘,应该让小朋友在更广的区间内认识9以内数的关系,这样,更进一步增强数感。学情分析:

1、关于数数。

前面已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对认识数的哪几个方面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数数、了解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地数。

2、关于数的组成。

对于数组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有基础,但大多流于死记硬背,而现在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分什么,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组还能还能想到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认数、读数、写数;知道9以内的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8、9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感受8、9的组成,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8、9的数数与认数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索和发现8、9的组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在引导学生从8、9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王大伯养了一群小猪,把小猪编了号,看,它们来了!

1、这些小猪的编号各是几?一共有几头小猪?(课件:7头小猪跑着出来,身上有编号4、1、6、2、5、7、3)

2、请你按编号顺序把小猪们排一排队好吗?你有几种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王大伯又买了2头小猪,该编上什么号呢?(引出8、9)板书课题:8、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义及顺序。

(1)摆一摆。

师: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已经编上号的7只小猪吗?(学生操作)

师:王大伯又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8)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8号的小猪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说电脑演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8

师:王大伯再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9)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师:9号猪要加入它们的队伍中,应该排在哪里呢?你是怎么想的?

(2)说一说。

看着整齐的队伍,你知道些什么?用8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用9和一个数比呢?

(4)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小奖片给表现好的学生,先发7张,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发了8张小奖片,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

学生活动:9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

师: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2位同学呢?从左边数第9个同学是谁?从右边数起呢?(指名回答)从左数起的前面8个同学转个圈,从右数起的前5位同学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写法。

(1)说一说8、9像什么?

(2)师范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

(4)学生互相欣赏3、8、9的组成。

(1)9的组成。

师:9只小猪都关在一个猪圈里太挤了,王大伯新建了一个猪圈,把9只小猪分别关到两个猪圈里,王大伯可能会怎样关这9只小猪呢?

请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猪,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组交流你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讨论9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由一组想到另一组。同时老师整理改变板书:

(2)8的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练习

1、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中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数学8在哪里?9呢?用尺子连一连,书上练习的第2题。

2、小猪聊天猜年龄。(课件出三只小猪在猪里的情境)

小猪一:我的年龄比7大,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二:我的年龄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三:我的年龄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崔小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