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特点

来源:文书网 1.08W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知觉的基本特征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特点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

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并用概念或名称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基本含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

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

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

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观察知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觉的类别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对个体生活而言,空间知觉显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因为个体生活在三维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危险。动物的猛虎跳涧、猴子攀登、飞鸟归巢,人的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等,无一不是靠空间知觉的判断。空间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协同活动得到的产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其中视觉系统起主导作用。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直线透视(linear perspective):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线索。如 下图,虽然铁轨实际是平行的,但从视网膜上反映出来的影像中看起来在无限远处,两直线(铁轨)似乎交于一点。可利用这种直线透视原理,在绘制平面图形时,表示立体感。 重叠(superposition):当两种(或多种)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如其中一物体之一部分被另—物体所遮盖时,即形成重叠现象。由重叠所构成的画面就会使人产生深度知觉;部分被遮盖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较远,全部显露出来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较近。

明暗(bright and shadow):在平面图上,单是调配颜色的亮度,使之明暗对比,即可构成深度知觉的线索。如下图所示,这是由黑白两种不同亮度的对比再加上直线透视原理而形成的—张虽为平面但具立体感的图形。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也称时间感(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时间知觉的特殊之处是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在缺乏计时工具作为参考标准的情况下,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可能来自两方面:(1)外在线索,比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或生活、工作中的工作程序,都为人们判断时间提供了参数;(2)内在线索,如人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也可成为判断时间的依据。

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发明了许多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某些自然界客观现象也存在时间印记,如树木年轮、动物牙齿、化石等。时间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儿童年龄越小,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越差。另外,职业不同以及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在心情烦闷时,时间过很慢。例如,买好票在影院门口等人十分钟,会觉得时间很长;朋友来了一起进场看电影两小时,可能觉得时间很短。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例如,当物体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运动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变化,向人脑提供了物体“逼近”或“远去”的信息。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使人形成运动知觉。人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手表上时针的移动或光的运动,因为它们的速度太慢或是太快。物体距离与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着运动知觉。以同样速度运动着的物体,远的感知运动慢,近的感知运动快,离得太远就看不出运动。可见,运动是人知觉运动的根本原因,但造成运动知觉的直接原因却是角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造成的视角的改变量。实际上,世界万物都在运动,只是速度快慢而已。因此,我们要观察某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统。选择的参考系统不同,运动知觉也不同。比如,骑自行车者以步行者为参考系统,感知则为快,与汽车行驶相比,感知则为慢。在参考系统少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的运动可知觉为其中一个在运动。一般规律是,人们倾向把较大的客体当作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运动。如薄云与月亮,可视为月亮在走,也可视为云彩在动。这种现象就是诱导运动。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光点在游动,这是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中缺乏参考系统而造成的。

似动现象(apparent motion)是指引起运动知觉经验的刺激物其本身并未移动,但观察者在主观意识上则清楚地觉知它是在移动中。严格地说,似动现象的产生既非由于物体的真实移动,也非由于个人与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是一种假的移动,由此也被视为错觉现象。

似动现象的例子还有如下经典的图形,眼睛盯住下图中心的红点,然后头部逐渐靠近或离开屏幕,就会发觉两个轮子在互为反方向转动。

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其本身并未移动,只因我们自己身体在移动,反而觉得物体在移动。如右图,火车进行中看窗外景色,即可体验到相对移动的现象。此时窗外的景物看起来都在与火车做反方向移动,而且近处景物移动较快,远处景物移动较慢。在这种相对的移动情形下,移动知觉的线索来自视网膜上影像的移动。

错觉

知觉经验虽系因环境中的刺激物所引起,而知觉经验中对客观性刺激物所作的主观性解释,就真实性的标准来看,显然有很大的距离。单以知觉对比的知觉现象为例,凭知觉经验所作的解释显然是失真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对此种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称为错觉(illusion)。

错觉是比较普遍的,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都会有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感受到错觉现象。例如,在火车未开动之前,常因邻近车厢的移动,觉得自己车厢已经开动。这种现象称为移动错觉。再如,在火车尾部窗口俯视铁轨时,若火车是开动的,就会觉得铁轨好像是从车底下向后迅速伸出;若火车遽然停止,就会觉得铁轨好像是向车底迅速缩进。当注视电扇转动时,会觉得忽而正转,忽而倒转,甚至有时会有暂时停止不转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⑴错觉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知觉问题,因为即使知道是错觉也不会改变;⑵错觉不是发生在视网膜上;⑶视错觉不是视觉器官的活动所引起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