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山的诗句及赏析

来源:文书网 3.15W

大概是诗人“性本爱山丘”的缘故吧,自古以来,诗人都爱登山,登上山峰,赏景、览物之际,总会逸兴遄飞,感慨万端,留下许多优美壮丽的诗篇。

关于登山的诗句及赏析

很多登山诗用诗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寒山石径的苍茫景象和山中人家的幽妙风光,吸引得人们暮色降临仍流连忘返。尤其是末句的比喻,点染出令人陶醉的火红一片的枫林霜叶,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生气勃勃清新刚健的艺术享受。

又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收,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起句写作者回到自然返朴归真的惬意,接着对鲁山景物进行入微的描绘。千姿百态的“好峰”,随着欣赏的角度不同,千变万化;回环往复的“幽径”,若隐若现,让人时行时迷。由于“与野情惬”,不顾山深路远,竟然来到了野兽出没的`险境,看到了“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图面。熊笨拙地爬树,震落遍地霜花,群鹿出没于溪水旁,衬托出山林的空旷。在这密林深处,迷路人怎样才能找到人家,走出森林呢?忽然“云外一声鸡”,真是柳暗花明,令人欣喜不已!全诗格调清新,意境幽深,一波三折,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欲行又迷,时而熊生险象,时而鸡传祥音。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活脱脱描绘出一幅野趣天然图。

诗人们在描绘山间美景的时候,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气和性情。如王质的《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这首诗,首联用拟人手法:碧空浮云忽聚忽散,是它们在商议天气阴晴的事宜。人们通常所感受到的不测之风云,原来是它们早就商定的变化。把阴晴不定的自然现象写得十分生动。接下来就是阴晴不定的具体描绘。颔联写“阴”,作者以“雨”和“风”来体现。“雨”带荷香,“风”摇萍动,身沾一路细雨,手携两袖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刚刚还是雨雾迷蒙,一会儿,雨过雾散。颈联自然转到写“晴”。随着浮云消散,红日当空,使得喜爱晴天的喜鹊欣喜若狂,发出阵阵喧闹。这一“喧”字,既写出了喜鹊的喜悦,也给清幽的山间增添了无限生机。而生性爱水的鸥鸟也趁这日出像调皮的儿童无拘无束地在水平如镜的池塘里尽情嬉戏。一“狎”字,生动地描绘了鸥鸟自由自在的可爱天性。以上两联二十个字,构成一幅幽美的山行图。图中有天象,有人物,有植物,有动物,和谐组合。尾联,看似平淡,其实造意奇特。尽人皆知,山本来就不会说话,诗人却偏要赘言——“山色不言语”。仿佛这山本来是会说话的,只是此时不用说罢了。然而,即使山不说话,也能唤醒沉醉之人。这一拟人,既反衬出山色的明净秀丽,又流露出诗人以山为友,彼此相亲相娱的喜悦心情。

以上诗篇主要描绘的是秀丽山色,清代潘耒《天都峰》给我们展现的则是雄伟壮丽的图景:

黄山百千峰,兹何独称长?

大巧不炫奇,尊严故无双。

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

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

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

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

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

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

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

即之如可亲,攀之莫能上。

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

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

天都峰为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10米,在诸峰中最为雄伟险峻,被目为天神之都,故名天都。要把这天神之都的“形”与“神”展现出来,非大手笔不能为也。潘耒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奇妙的语言把这幅雄伟的画卷次第展开:

作者以设问入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天都峰称长于群峰,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然后便从神之威严和形之奇峻两个方面进行着力描写。写它的“神”主要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它大巧若拙,庄严稳重,它耸立在天的中央,好象是天帝在开设天廷,万神都来这里向天帝朝拜、祝告。群峰森然肃立拱卫着它。它戴着帝皇冠饰,庄重肃静,好象在检阅披甲执兵的仪仗队。而后又运用反衬的手法,写自夸尊贵的群山,面对天都峰,就像群臣拜谒真人(仙人,也可指帝王),顿时失去了庄严的气象,不得不卑躬屈膝,自惭形秽。即使在百里之外,也会领略到它独特的风貌。反衬出天都峰的卓立群峰,威严无比。写它的“形”,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天都峰拔地而起九万丈,登山的阶梯凌空而上一万重,云烟只能飘升到它的半山腰,而日月的运行也好象是在它的掌中。“九千丈”、“一万重”,何其高峻陡峭!云不过腰,日月在掌,又是何其雄伟壮丽!石阙峨峨,天桥朗朗,即之可亲,攀之莫上。在写完了它的威严之“神”和险峻之“形”之后,作者不由发出无尽的赞叹。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天都峰的礼赞,它生动地描绘了天都峰雄伟奇峻的风姿和压倒群山的磅礴气势,令人遐想景仰不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