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

来源:文书网 9.01K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
  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草船借箭》一篇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文章一开头写道,周瑜嫉贤妒能,除掉张、蔡二人,又想除掉诸葛亮,就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督造出十万之箭,读到此处,大家都知道,十天之内造出十万之箭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的借口罢了。周瑜心胸狭窄,他嫉妒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并视他为眼中钉。

在我们学习当中,切莫不能有他这种心态,遇到成绩比自己好的,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就嫉妒不已,不摆正自己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反而停留在嫉妒之中,那么将永远止步不前,我们应该以成绩好的人为榜样,共同竞争,共同进步。

我们再来说说诸葛亮,他不动声色,只借来二十条小船,六百名士兵,船上扎满草人到曹营,第三天后半夜,二十条船奔往曹营附近,让士兵擂响战鼓,曹操怕江上有埋伏,命令弓箭手放箭,不一会儿,二十条小船的草人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得到了十几万支箭,也使周瑜的计谋没有得逞,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非常聪明,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他与周瑜的智斗中,显然他是胜利者。我很佩服他。从书中我懂得了一定要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困难面前,永远保持冷静,在挫折面前不轻易投降,那么,我们才能像诸葛亮一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不仅场面宏大,人物个性也鲜明,在《草船借箭》之中,周瑜与诸葛亮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百读不厌。

  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暑假里,我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分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此后若干年,三国之间展开了角逐争夺。诸葛亮六出祁山,后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司马氏篡位,建立了晋国。此后晋国依次灭掉了蜀、吴,至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因错用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带领十五万魏军长驱直入,直奔街亭。当时街亭仅有诸葛亮带领的不足二千兵马,势力悬殊可见一斑。在这个危急关头,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士兵打开城门,又让一些老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装出一副毫无防备的样子。而诸葛亮本人则坐在城头,弹琴自乐。司马懿带大军赶到后,看到这番情景,心中大为疑惑,心想:孔明一生谨慎,从不用险,必有埋伏。于是下令急速撤军。诸葛亮带领人马乘机撤离。

诸葛亮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后人的敬仰,被认为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在武侯祠,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一副对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满怀了后人对诸葛亮为国操劳而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

作为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效祖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