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教学设计

来源:文书网 7.81K

澳大利亚的教学设计

澳大利亚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标的要求,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推荐相关网址或参考资料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教学时间:1时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新。

教师 同学们,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了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一个国家?

学生 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

教师 那么我们今天就利用已学会的这些方法再认识一个国家:澳大利亚。

教师 出示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学生 读图找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南半球、独自占有一个大陆、南回归线穿过中部等。

教师 澳大利亚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它自然环境的特点,造就了它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下面我们一起到澳大利亚的国家野生动物园去看一看。

教师 多媒体播放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园影片(也可出示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图片或看本插图)。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生物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探究一:我谈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

1.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比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在生物物种方面的差异。

学生小组自选探究题,寻找证据。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可展示图像材料或字材料证明观点)

题1:运用大陆漂移学说从时间上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

题2:利用物种进化原理从空间上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

题3:说明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生物的影响。

教师 出示材料: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南美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师生 共同感悟:澳大利亚不愧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学生 自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史。

教师 同学们,我们在逛商店时看到一些羊毛衫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就是说这些羊毛衫全部是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使其成为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 (多媒体出示牧场景观图片)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场的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很高。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个牧场主,你会将自己的牧场建在哪里呢?

探究二:我选择牧场址

1.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选址。

2.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选址。

学生 小组自选题,选择牧场位置。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不仅要说明所选位置,而且要阐明选择依据):

题1: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图8.38):通过读图得知澳大利亚的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地,北有大分水岭,东南有该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中部是澳大利亚大盆地,有北艾尔湖;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据此得出可将牧场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为天敌,一年四季可露天放牧。

题2: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图(图8.39):通过读图可以看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得出可将牧场建在热带草原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利于牧草生长。

教师 (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刚才我们分别依据地形和气候因素选择了牧场址。下面你再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你的选址方案,看看会有做出什么调整?

学生 西部和中部的南回归线附近地区不能建牧场,因为虽然这些地区具备了地形方面的优势,但却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缺少水。

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仅选择了自己的牧场址,而且学会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验证一下你的选址是否合适。

教师 多媒体出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8.37)。

学生 选址正确,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 读图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四个不同农牧业区的分布,认识澳大利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因地制宜的发展农牧业,因此农牧业一直在其经济中占居着重要地位。

教师 同学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的农牧业,而且矿产资丰富,在发展采矿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资储量优势。(出示阅读材料):

澳大利亚铝土矿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5%,居世界首位;铁矿、镍矿、锌矿和锰矿的储量居世界前5位;其他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矿、钨矿等的储量也很丰富。

教师 现在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等工矿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师 出示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分布图(图8.40)。

学生 读图找出:1.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煤、铁矿石等)及分布。

2.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

教师 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假如你是一位人口学专家,试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三:我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

1.地形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2.气候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3.交通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4.历史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师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图片。

延伸教案: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 日出前后(约24.5℃)。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学生答:月平均最高温约24℃(7月),最低气温约-6℃(1月)

(学生动手)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出。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学生答:气温年较差。24℃-(-6℃)=30℃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状。南半球因季节相反,气温曲线呈波谷状(草图示例)。

大屏幕出示图3.14“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

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

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

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2。

板书: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

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音乐伴随)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万州区高龙初中 谭万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

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

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

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板书: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板书: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板书: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活动2:

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

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三)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日本

第七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准备和方法:

1、《樱花》

2、<日本>

3、活动设计

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前播放,营造气氛。上时,停放音乐,导入新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板书]第七第一节:日本 ( 版面1)

[导入新]: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题活动1]:(版面2)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板书]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自然地理特征思考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版面3),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版面4)、 (版面5)、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的图(版面6),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是座活火,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和地震?

2、日本多火。火能给人类带灾难,但是在火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

第二时: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阅读材料](版面12)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板书]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版面13)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版面13)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示意图”(版面14),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和不利条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1)丰富的人力资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自然资缺乏

最后布置第1时作业,显示“日本空白图”,让学生说出日本四大岛、邻国、富士、主要港口的英代号。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就出现相应位置的字并伴之以动听的声音,以示表扬。

[板书]三、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探究题活动:4]:(版面15)

1、看看日本工业 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版面16)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然后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边播放有关内容。(版面18)(版面19)

[板书]四、兼有东西方化特点(版面20)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置本节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 东亚包括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国家,日本居民主要是______民族。

2、 日本的领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3、 日本的地形以______和______为主,该国最大的平原是______平原,最高的______。

4、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______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相比,冬季______,夏季_______,降水______。

5、日本四大工业区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日本四大岛从大到小的排到顺序是:[ ]

A.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州

B.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

C.四国、本州、北海道、九州

D.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

2.下列四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中国 B.蒙古

C.朝鲜 D.日本

3.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有[ ]

A.岛国海岸线曲折,但良港不多 B.国土狭窄,自然资贫乏

C.气候适宜,耕地很多 D.科学技术水平高,人力资充足

4.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降水丰富

B.多优良港口,便于原料输人、工业产品输出

C.自然资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大

D.劳力资丰富,市场大

(三)开放题:

从地理的角度,探讨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提示:从资、市场、地理位置等方面探讨。)

板书设计:

第七第一节: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概况

2、日本多火和地震的原因

3、日本多火的利与弊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和不利条是什么?

有利条:(1)丰富的人力资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自然资缺乏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

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化特点

极地地区 学案设计

极地地区 学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3、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4、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5、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 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六、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南极洲的矿产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铁、煤 B. 石油、天然气 C. 铁、石油 D. 金、铜

2.有关南极洲的正确叙述是( )。

A.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也是跨经度最广的洲

B.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纬度最高的洲

C.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长夏短

D.南极洲虽然气候严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这里

3.南极洲的气候成因有( )。

A. 纬度低,阳光斜射,接受的太阳光热少 B. 低气压控制,降水稀少,风力强劲

C. 海拔高,冰雪大陆,反射率高,更加寒冷 D. 终年处于极夜,无阳光照射

4. 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A.亚洲 B.南极洲 C.南美洲 D. 非洲

5.去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 3 ??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6.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

A. 大洋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欧洲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7、8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B.南极洲周围海域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

C.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8.关于北极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 北极地区周围环绕的是大洋

C. 企鹅是北极地区的象征 D. 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终年寒冷的地区

B.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地球上的“风库”

C.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但降水量比北极地区大

D.南极地区由于降水量大,才形成了巨厚的冰层

10.难于在北极地区看见的动物是( )。

A. 企鹅 B. 海豹 C. 白熊 D. 驯鹿

11.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地区的是( )。

A. 北极地区 B. 南极地区 C. 撒哈拉大沙漠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12.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

A. 欧洲、亚洲、南极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

C. 亚洲、北美洲、 欧洲 D. 欧洲、亚洲、北美洲

13.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是( )。

A. 长江站 B. 长城站 C. 中山站 D. 黄河站

14. 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一支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这支科考队的国家是( )

A.美国 B. 俄罗斯 C. 日本 D. 中国

15.1959年12月,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加入该条约的时间是( )

A.1963年 B. 1973年 C. 1983年 D. 1993年

16.地球上四大洋面积排序正确的是( )。

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D. 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17.领土没有进入北极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是( )。

A. 英国 B.格陵兰(丹)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18.站在南极点上看方向,四面八方都是( )。

A. 正东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19.南极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冰层,冰层平均厚度为( )。

A. 500米 B. 1000米 C. 2000米 D. 3000米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南极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 B. 南极洲不属于任何国家和地区

C. 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 D. 各国科考队员是南极洲的常住居民

21.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峡是

A.麦哲伦海峡 B.德雷克海峡 C.白令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22、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3、南极洲没有位于哪个半球的陆地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二、综合题

1、读“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洋;B 洋;C 洋;

D 洲;E 洲。

⑵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F ,G 。

⑶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读北极地区地图并完成以下各项

1.将代表以下海洋的数字填入图中:

①大西洋 ② 太平洋 ③ 北冰洋

2. 将代表以下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填入图中:

④ 加拿大 ⑤ 美国

⑥ 俄罗斯 ⑦ 格陵兰(丹)

3. 将代表以下大洲的数字填入图中:

⑧ 亚洲 ⑨ 北美洲

4. 以下字母所代标的地理事物是:

A 海峡;

B 海峡;

C 岛;

D 半岛。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基本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 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 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 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 自西向东

③周期 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第2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 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 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 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 、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 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 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 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 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 ,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抽象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长度

一样

赤道最长,南北极 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 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来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 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极地之旅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 生 活 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