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精选6篇)

来源:文书网 6.89K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精选6篇)

《边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 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哥哥让弟弟,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不管是祖孙间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 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军民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1、《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起为《边城》呢?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分析,(第一段文字)

“湘西的儿子”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城的战乱动荡,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这些中心城市正是一片污浊和混乱,正在承受战乱的苦难,因而作者更怀念自己的故乡湘西。起名《边城》表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城,与中心相对而言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作业阅读边城全文 写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以下问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边城的人生形式――与中心城市相对

五、板书设计

边 城

民 情: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民 俗:古老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人 性:至善

爱情:至纯

人 情: 亲情:至深

乡情:至真

军民情:和谐

《边城》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1、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朱光潜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文革中他受到严重迫害,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他创作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不仅高产,而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短篇小说《丈夫》、《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2.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4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5、试以翠翠为例,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有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翠翠优美、健康、自然,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翠翠是孤独的,忧郁。

6、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外公:

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

傩送:

英俊强壮,秀拔出群,豪放豁达,不拘俗

7、什么叫意象

小说意象分析

翠翠的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8、“渡船,爷爷,端午节”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少数民族古老的历史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隐喻少数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9、文中狗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种神话崇拜

希望人如要追求更高的美德,就一定要保留如动物一样的原始天性不可。

10、边城是落后的,封闭的,为什么作者却极力这样的歌颂原始社会呢

因为只有具备原始血性与骄傲的人,才能不流于贪婪和奸诈

11、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主题)

对人类纯真的感情与完整人格的肯定

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现代中国社会一种批判

对汉族文化和城市文明入侵的担心

12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节选部分看,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

13小说语言:

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特点:玲珑剔透

14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15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

边民纯朴的风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边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再结合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块进入“边城”的世界,看看从文先生想通过《边城》表达怎样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边城》小说不是很长,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小说,提交自己的问题。

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给大家:

1,第四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当翠翠在岸边等爷爷时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冒出如此可怕念头?——韩星润

2,《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赵政源

3,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改成有关翠翠的往事经历?——段皓天

4,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韩星润

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某个细节,有的是关于主题的表达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说明大家都认真预习并积极思考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边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三、进入文本,进入《边城》的世界

(1)风俗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风俗的语句,这些风俗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P19.中秋:月下对歌。过年:舞龙耍狮子、放烟花P22花轿迎亲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原始、和乐、淳朴)

(2)人性美:

1、在边城这样淳朴和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先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傩送、爷爷、顺顺。

2、课文节选部分一共有四节,下面我们分四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第一组探究翠翠人物形象;第二组探究爷爷的人物形象第三组探究傩送,第四组探究顺顺的人物形象。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明确:

翠翠:质朴天真,腼腆纯情,善良乖巧,懂事孝顺

爷爷:恪尽职守,淳朴善良,重义轻利

傩送:善良宽厚,热情开朗

顺顺:扶危济困,古道热肠,慷慨大方

人物分析:

A、翠翠:

翠翠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翠翠:P15(行为: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粽叶编蚱蜢、蜈蚣玩……她于是也绕屋跑着。)表现了翠翠作为山野女孩的质朴天真。

P18翠翠初见二老,与二老的对话表现了她的单纯(语言:我是翠翠)、腼腆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P19(语言: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让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表现了天真可爱的少女的薄怒心理。

P19初见二老,种下情根。(心理: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1,P12表现翠翠纯情,对爱情的专一,忠贞。(语言: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漏掉二老翠翠有些嗔怪。(语言: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心里喜欢二老,自然不喜欢爷爷说大佬要你做媳妇这样的话。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语言: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鸭子是大佬送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中想的是二老。(语言: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明说爷爷的船,暗想的是傩送。上面都是用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P22表现了翠翠对爷爷的关心疼惜,体现了翠翠的善良,懂事孝顺。(语言对话: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祖孙二人相互关爱。(动作: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疼惜爷爷,已经想到要替爷爷守船了。

B、爷爷:

1,爷爷与渡船

P21祖父如果出去就会找人代理看船。回家后,“要翠翠先上岸,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这些情节表现了爷爷忠于职守的品格。

2,爷爷与“老熟人”: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从这些描写了能看出爷爷对友人的关心友爱。

3、爷爷与过渡人:

P21(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表现了爷爷的淳朴、厚道,重义轻利。具有民族传统的美德。

与现代商业社会比较突显这种古老美德的珍贵。

C,傩送:

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语言: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动作、神态:笑)表现了傩送善良宽厚,热情开朗

D,顺顺

P15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P20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与热点新闻“挟尸要价”做比较更突显人物身上传统美德的难能可贵。

(3)人情美:

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让我们看看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翠翠与爷爷——淳朴的祖孙情

翠翠与傩送——纯洁的爱情

顺顺与爷爷,爷爷与乡邻——友善的邻里情。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呢?

师生互动:“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都互相关爱,身上具有儒家思想里所提倡的美德;

四、合作探究,探寻主题

通过对题目《边城》的探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一些评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讨论)

明确:“边”相对于“中心”而言。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作业:(任选其一)

前两个是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2,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

3,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回来吗?……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故事情节续写一篇文章。

《边城》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

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

【能力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

【情感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

【重点、难点】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

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故事发生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那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问题思考(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自由发言)

1、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第四节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渲染了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有力铺垫,烘托了人物个性,突出表现: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

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

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勤劳勇敢

多情友爱--边城的人性美

淳朴无私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烘托边城年轻人的勤劳勇敢能干--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胆开朗、热情大方

在欢快的气氛中烘托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2、作者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湘西风光对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有什么表达作用??翠翠和爷爷是怎样的形象?

翠翠: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腼腆多情、渴望爱情的少女形象。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爱情,喜欢"水上英雄"二老,但少女的羞涩又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对相依为命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沉醉在朦胧的爱情梦幻之中。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老船头--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形象。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人来-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每天都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不收客人多给的钱。

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明白孙女的心情,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他赞赏天保,但不勉强孙女同意;但他又暗中为孙女担心,怕自己不能永远陪伴孙女。

3、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首先,是注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

翠翠对"爷爷死去"的担心,二老的关心,对吹唢呐的向往

祖父对翠翠的终身大事与未来的担忧

【迁移指导】如果你写一个自己欣赏的人物,你怎样刻画他的内心情感与心理活动

四、作业

1、朗读自然环境描写与翠翠梦境中的片段,体会文本语言的质朴清新

2、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难点突破,讨论质疑

1、本文用什么手段表现人性美,找出文本中找出这样的语段并加以欣赏。

环境烘托大佬、二老形象--勤劳勇敢

正面描写刻画大佬、二老形象--多情大方、淳朴无私(语言、行动)

侧面描写二老形象--友爱勇敢、热情善良、多情大方

对话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大佬善良多情、二老大方多情、翠翠含蓄多情、爷爷无私疼爱

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翠翠纯洁多情、爷爷深情忧虑

2、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形式"?

沈从文先生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互相关爱和大佬、二老的勤劳勇敢、善良多情,表现一种深情、淳朴、温柔又坚强的人性美,使读者感受到人心的伟大与崇高,同时这种爱心又是通过最普遍的人的心灵表现出来,更显得质朴、真诚,感人至深。

【板书】

以翠翠爱情悲剧为线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依山傍水

风情美山明水秀

喜庆祥和

勤劳勇敢

淳朴无私

人性美相亲相爱

僻远的边城小镇

孤寂的人物心灵

悲剧的社会人生

古老的传统美德

对照

与1939年社会大背景

战乱苦难人性沦丧

主题:苦难深重却不失人性之美

二、拓展思维,迁移运用

1、找几处细节,揣摩小说伏笔、照应的妙处,写一段欣赏性的读书笔记。

2、预习《哦、香雪》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3.吊脚楼:苗乡永远的风景

每当说起作家沈从文,人们不自主地就会想起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想起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

吊脚楼前临街道后临河,小巧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立于沱江之畔。看清流荡漾,载乡土情谊,汇人湖海波涛,缠绵萦绕。吊脚楼多用木材建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临河悬出走廊,下以根根木柱支撑。房子一般有两层,楼上楼下皆铺楼板,走路时发出特有的咚咚声。窗棂也是木制的,雕有双风朝阳、狮子滚球各种花卉等图案,栏杆上亦如此。悬楼通常是八棱形和四方形,底端刻有金爪、腾龙等各种象征物,古朴典雅,美观耐用。根根木柱,块块木板,支撑起了一座座吊脚楼,也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馨的家。

到过凤凰的人都说,苗乡美,美就美在吊脚楼。

清晨,天气微亮,小城还在朦胧之中。沱江上层雾缭绕,吊脚楼也在其中忽隐忽现,偶尔露出房檐翘起的一角或一两根木柱。是那样的静:宛如云霄中的村屋小舍。待第一丝的晨光洒在沱江河上,泛起粼粼波光倒映在吊脚楼的窗棂上,于是,酣睡了一晚的吊脚楼惺惺然张开了眼,在清脆的锅碗瓢盆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白天的吊脚楼当然也是不甘寂寞的。听楼上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用说一定是苗家姑娘们聚在一起正聊得开心,或者又是几声嘹亮的歌声飞出窗外,洒在清脆的沱江河上。但楼下沿

河的青石块边的浣衣女们也"不甘示弱",那咚咚的槌衣声,那哗哗的泼水声,还有愉快的欢声,楼上楼下,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随着悠悠的河水荡漾开去。

假如说白天的吊脚楼是生动的,那么傍晚的吊脚楼则别具另一番风姿,每当夕阳照在窗棂上,独自一人凭栏而望,看着那一座座吊脚楼倒映在清流之中,看着那残阳映红的河面上的点渔舟,微风又温柔地抚在你的胸上,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温情溢于胸间,俨然置于一幅风景画中。

吊脚楼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时观看龙舟赛。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凤凰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而赛龙舟更是必不可少。到了那天,桥上,河边,人山人海,擂鼓

震天,一片欢腾。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铜锣声,呐喊声、吆喝声同时响成一片。人在欢腾,水在叫喊,被挤在身后的人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左看右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后脑勺,不由得唉声叹气,深感遗憾。而此时,站在吊脚楼上的人们也正兴致勃勃地为赛龙舟呐喊助威,只不过他们不用受拥挤之苦,而且更能把赛况看得一清二楚,更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紧张与兴奋的气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时此景,吊脚楼好像与沱江水融为一体,共享着它的快乐与欢腾。

随着时代的变迁,吊脚楼也获得了新的内涵。昔日的木质吊脚楼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已修成了楼阁式样。古式新式交相辉映,更加多姿多彩,成了凤凰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边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边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上海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而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浅白、粗陋乃至荒诞的表达方式的当代学生来说,是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上的困难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了深入研读,细心品味精致、细腻之美的习惯,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关键语句,以使学生能够沉浸到作品创设的意境氛围中去,从而跨越障碍,感悟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湘西的风景画面,请到湘西旅游过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见闻。

简介沈从文的生平,着重介绍沈从文从湘西这块土地上获得的滋养。交流自己到湘西旅游的见闻和感受。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沈从文。调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初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通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第1个注释了解小说的全貌,概括第一、十三章的大意。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如果不关注其他部分的内容,就很难理解翠翠在第十三章中的烦躁而复杂的情绪,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注释获取必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次研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1、通过圈划,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2、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节选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圈划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做出批注,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个别同学读、齐读)部分段落,感受小说营造的氛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

3、同桌之间交流研读的心得,然后课堂交流,相互补充。1、默读,个别同学读,散读,齐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充分接触文章,感受小说特定的情境氛围。

2、这篇小说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借助描写来完成的,所以,在品味语言之后,可以请同学说说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第二次研读课文,鉴赏小说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全体学生反复阅读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思考小说中情与景的关系。

2、个别学生课堂交流,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定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沈从文的小说更是以环境描写见长。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特点阅读文本。

教师点拨,体会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品味文中看似白描实乃富于韵味的叙述、描写的语言,思考:小说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学生在文中找出富有韵味的语句,尝试鉴赏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个别学生课堂交流。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鉴赏要求的环节,所以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能够找到相关的语句,通过品味语言有所感受即可。

布置作业阅读完整的《边城》,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语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阅读完整的《边城》,做好摘录,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感受,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体验。

思路点拨

美丽独特的湘西风光对大都市的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女主人公翠翠和学生的年纪相仿,所以,她对亲人(祖父)的依恋,她的情窦初开等情感,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体验的。所以,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沈从文小说诗意的特点是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边城》就是一幅湘西风土人情画,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的美的意境的感染,翠翠更是这幅画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所以,第一、二次研读课文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为后面品评小说的语言风格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围绕着感受小说的诗意的风格展开。对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大部分学生是能够领会的,但独立交流鉴赏心得可能会有困难,所以,课堂交流中可以选择感悟能力较高的同学作一个示范。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从鉴赏作品多种“美”的角度入手,鉴赏作品的山水美,人情美,等等。也可联系沈从文的经历与思想,探究沈从文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文章风格的原因。

练习举隅

1、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

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

⑵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很远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牵回近家的岸边,且独立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⑶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2、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给翠翠写一段内心独白。

3、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