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师说》教案

来源:文书网 2.22W

在《师说》这一课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愈倡导学习的精神,也从文章善用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证中体会到汉语散文的特点。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人教版《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本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韩愈的《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阅读的是他的另一篇“说老师”的文章,叫《师说》。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门第高的人往往不耻于向门第低的人学习,所以导致了整个社会学习风气的败坏,当时的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在当时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现在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提问]说是一种文体,初中开始我们学了许多题目为“说”的课文,那么说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捕蛇者说》、《卖柑者说》、《马说》。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四、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1)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2)理解分析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问]教师的职责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问]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明确:“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提问]择师的标准。

明确:“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提问]从师的原则。

明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提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提问]“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于其身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总结:韩愈在这一段中用了三处对比论证,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同时对比论证的手法也是本文的闪光点。通过对比作者用形象的事物论证了中心。语言上的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提问]“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在汉语看来,指儒家思想。

[提问]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总结:

[学生讨论]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市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

在这一课中,我们了解了韩愈倡导学习的精神,也从文章善用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证中体会到汉语散文的特点。希望大家也像文章中所说得那样,不要“小学而大遗”,我们学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千百年前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对比论证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