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观后感(精选14篇)

来源:文书网 1.52W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间艺术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艺术观后感(精选14篇)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1

“皮影戏相当于我国最早的电影……”是谁在声情并茂地讲解,原来是我们班开展了“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现在是戴源然小组为大家介绍皮影戏。

在大屏幕上,显示着大人制作皮影道具的图片,图片里真是人山人海啊:有的拿着原材料;有的正在给半成品图色;有的拿着成品找茬子……

“有些皮影戏是由多个人用手和身体表演的,也有些是用道具表演的。现在用手和身体表演的已经不常见了,一般都是用道具表演的。”听到这,我对皮影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表演时候,操控者会用一种听着使人舒服的口音来配合皮影戏,旁边的人也会打鼓、吹箫等来配合。”为了让我们体会到皮影戏的魅力,戴源然又给我们看了《东郭先生和狼》皮影戏动画。

在剧情中,东郭先生的声音真像老人的声音。有鼓“嘣——嘣——囔囔——”的奏乐,也有萧欢快的声音。在狼出现的时候,bgm(背景音乐)突然变得严肃了。在狼被农民奋力地用锄头打的时候,那声音真是哭爹喊娘。它在袋子里拼命挣扎,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四分钟的戏,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深深被它折服。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要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2

今天上午的第三节课,我们全班到三楼大会议室观看由吕家班为我们带来的皮影戏表演《金斧头》,我特别激动,特别开心。

开场,一位漂亮的阿姨为我们讲解皮影戏的历史和表演方式,紧接着就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故事的剧情大概是这样的:从前有个人叫王二,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他的家里又比较穷,所以他只能给一个有钱的东家做奴隶。一次他去干活一不小心把斧子掉进河里,正急着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老神仙帮助王二捞斧子。第一次的银斧子王二没有要,第二次的金斧子王二也没有要,老爷爷欣慰的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东家得知后也去那里等老神仙,准备骗斧子,结果老神仙识破了,施了法术将东家淹死了。

皮影戏演完了,室内一片掌声。随后,阿姨又问了我们一遍关于皮影戏的知识,我们班同学全部回答正确。阿姨又让我们试着唱戏,大家的声音此起彼伏,十分有趣。皮影戏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家重要的财产,我们要将这份传统延续下去。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3

今天,学校请来了黄花甸吕家班的老师来给我们讲皮影戏的由来,皮影戏它是由驴皮制作的,并且还得是三年以下的驴皮,因为驴皮它制作出来的皮影是透明的,上色也十分好上。皮影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常见的刻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根刀,另一种是拉刀。岫岩皮影戏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皮影戏的特点是南唱女腔,分别分为大噪和小噪。

皮影戏开始了!画面上,缓缓慢慢的出现了金斧头三个字,金斧头的主人公是王二,王二上山砍柴的时候不小心把斧头掉进河里,这时,有一位老爷爷从天上来了。说:“孩子,你为什么哭?”王二哭泣的说:“我的斧头掉河里了!”老爷爷说:“那我帮你拿上来吧。”王二又说:“爷爷你不能下去,水很深,两旁的山又这么高,你不能去,我宁愿被东家打死也不让你去!”老爷爷又说:“好孩子,好孩子,孩子,你看哪里有一只兔子。”就在这时,老爷爷下去拿上来了一把银斧头,老爷爷给王二,他没要并且说:“这不是我的,我不能要。”老爷爷又变成一把金斧头,给他他还是没要。老爷爷没有办法只好让河里的青蛙把之前的斧头捞出来。老爷爷走之前说了一句话:“孩子你一定会幸福的!”东家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也用同样的办法来骗老爷爷,骗到了金、银两把斧头,老爷爷走之前说:“一定要拿好!”东家正在琢磨再怎么骗老爷爷的时候,两把斧头突然飞了起来,东家在追斧头的时候,掉河里淹死了。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4

9月25日的上午,我们班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3楼大会议室,观看几位皮影戏传承人给我们带来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皮影戏。

首先,主持人介绍了皮影戏的特色以及他的制作工具,接着就用那些影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金斧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名叫小二,他天天都去山上砍柴,但有一天,他在砍完柴回来的路上,不小心将他的铁斧头掉进了河里,小二很伤心,正在小二一筹莫展之时,来了一位老爷爷。这位老爷爷要帮助小二到河里去找斧头,可是小二不让他去,所以老爷爷只好利用骗术来帮小二,但是爷爷先后捞出的是一把金斧头和银斧头,可这不是小二的斧头,他不要。然后爷爷让小青蛙帮忙找回了斧头,小二开心极了。结果这件事让东家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可是老爷爷又到河里,捞出了两把金斧头银斧头,最后东家因贪婪遭报应跌河而死,从那以后,小二过着快乐的生活。

一直到最后,主持人和李玉刚老师跟我们互动了一下,还模仿了男唱女腔。

看完了这场皮影戏后,我的心里在默默的赞扬这几位皮影戏传承人,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这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5

在一个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的一天,我们全校同学观看了袖珍人表演的.《大闹天宫》皮影戏。大闹天宫是西游记的一个片段,原创作者是吴承恩。

《大闹天宫》主要讲了,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本领大增,自称“美猴王”。便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孙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观看了《大闹天宫》皮影戏,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皮影的魅力。戏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特点,而且经过皮影戏的艺术加工他们各自的特点都非常突出,戏中的人物都塑造得特别完美,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剧情更是十分精彩,让人陶醉其中。

我觉得孙悟空既勇敢又顽皮,而且他很聪明,懂的许多法术和武功。他的法宝“金箍棒”更是变化多端,威力无穷。打败了许多厉害的对手。

《大闹天宫》皮影戏非常精彩!我非常喜欢!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6

皮影,在历史文献中确实有资料可证的,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载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之段落。

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另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市井,这一宋时盛景决非无源突降,它必然经过一段漫长的孕育萌芽、发展演进和成熟的前期历程,只是史料断档而已。若将这一前期历程,试上推为皮影戏成熟于极为崇尚文化艺术的盛唐,不无道理。进而再将起源时代上推至两汉并不为过。

这一推论与《搜神记》中“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说相合。故将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两千年前的西汉较为客观。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7

今天,县文化馆的一些人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皮影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的道具是驴皮材质的,如果改用牛羊皮,表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今天,县文化馆的一些人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的道具是驴皮材质的,如果改用牛羊皮,表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驴皮才能做出有透明质感的道具来。皮影戏的唱法主要分为两种:大嗓和小嗓。大嗓指男性的声音,小嗓指女性的声音。我们岫岩的皮影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男唱女腔。戏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文戏和武戏。文戏是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武戏则是关于打斗。今天县文化馆的表演人员为我们带来的就是文戏。

皮影戏开始了,这出戏的名字叫做《金斧头》。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帮东家砍柴,不小心半路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一位老爷爷出现了,先后给了他金斧头和银斧头,他都没有要,只要自己的那把。东家知道了这件事也去找老爷爷,想要骗斧头,可是恶有恶报,最终得到了恶果。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不要贪便宜,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8

一个人吃早饭的时候看了一部《一个人的皮影戏》。剧情不复杂,当地皮影戏艺人马千里,被村里干部包装申遗,先是用一瓶廉价的瓶装酒吸引村民看皮影戏,再进城演讲、演出,并花钱雇人当学徒。最后逼疯马千里,皮影戏淡出人们生活,只是留在了精美的画册里和厚厚的文人编撰的精装书籍里了。

村里大人们忙着打麻将娱乐;

小孩子在电视机前做作业

傻徒弟抛石迁怒电源变压器被呵斥;

学术报告会被提问的马千里云里雾里;

花钱雇来的学徒不要钱了离去;

疯了的马千里独自一人声嘶力竭地演唱着石敢当大战狼精的故事;

身穿新衣的马千里和牛们反常的叫声;

夜幕中小戏楼上一个敲着梆子的小孩子……

现代生活无情地改变了传统文化娱乐方式,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无情地粉碎了早已不合时宜的皮影戏。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挽留,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至于为什么,皮影在电影、电视、电脑、手机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皮影的表现方式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一个记忆了。就像一本精美制作的皮影工艺品,朋友送给我的,如今躺在柜橱的最下面,落满了灰尘,静静地等待它未知的命运。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9

我去成都的时候看了川剧,其中最喜欢看的就是变脸了。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面对猛兽,为了生存,把脸部用不同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

变脸手法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运气变脸。抹脸是抹去脸上的涂料,吹脸则是吹掉脸上撒的粉末;扯脸就是把脸谱一张一张扯下来;运气变脸可就厉害了,使用气功使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紫,一会儿红,一会儿白。

变脸中,我最喜欢的是喷火木偶变脸。一位女演员头上顶着一个木偶,女演员和木偶加起来约有2到3米高。演员时而动动木偶的右手,时而动动左手,有时还动动脚。“唰”,木偶一抬手,变脸了!“唰”,迅雷不及掩耳间,木偶的脸又变了一回!突然,舞台上的灯关了,木耳嘴里喷出一团熊熊大火,一下子照亮了整个剧场。太壮观啦!观众们都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欢呼,掌声久久不息!

川剧变脸真有趣啊,真不愧是我国传统一绝,我巴不得再多看几次呢!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10

有幸在师友的邀请下,在四川省歌舞剧院观看了四川省第四届川剧节系列剧目之一的优秀川剧——《还我河山》。该剧由四川省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演绎,在为时近两个小时的观剧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掌声、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剧末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引得全体观剧剧迷起立高歌嘹亮。纵观全剧,台词诙谐,舞台效果优美,人物演绎生动,不失为一台视觉盛宴。

整个剧目以“河山井”为剧情发展线索,“河山井”的买卖作为剧情的发展动力。从台词中得知,颜三慎租赁天祥堂的“河山井”八年,待到七年不出卤,传说中的宝井犹如一口废井。因此,全剧以颜三慎提前废约退井拉开序幕,不料刚退回去,“河山井”就钻出了盐卤,号称四川第一井,颜三慎栽了跟头,元气大伤。王余秀收回河山井,丈夫却在重庆大轰炸中丧生,为复仇,想卖井买飞机,不死心的颜三慎又想重新入手“河山井”,大家群情激愤筹备抗战,颜三慎成功买回“河山井”,而偏偏此时日军轰炸自贡,“河山井”被毁,至亲蒙难,愤然发动自贡商界捐金“买飞机,炸鬼子”。全剧生动的刻画了在国难面前,自贡盐商们在经历一番曲折心路历程,才意识到国家不是总统的国家,而是大家的国家,“河山井”亦祖国河山,“有国才有小家业”,抗战不再是军人们的抗战,而是“全民族抗战”,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都是抗战的一份子。

在人物塑造上,颜三慎、王余秀等盐商可谓民族意识的后知后觉者,颜三慎这一类人也许是中国传统本分商人的代表,“在商言商”,在盐工罢工时,处理起来有条不紊;在女儿丹桂面前,却没有那股商人的算计,尽是柔情,让捐钱便捐钱。纵然他们的人物性格多么复杂,多么和善。但在国难面前,他们却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作壁上观,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小家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大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殊不知国与家正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全民族抗战,任何人都概莫能外。令人欣慰,我们能看到后知后觉者的觉醒,王余秀在丈夫横死后,在亡灵的启示下,认识到中日战局就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毅然卖宝井,“买飞机,炸鬼子”;颜三慎也能在人生两大梦想(一是,得宝井;二是,女儿幸福成长)顷刻崩塌的时刻——幡然醒悟,“有国才有小家业”,带动自贡商界慷慨捐金,发出“买飞机,炸鬼子”的呐喊。

在此剧中,颜三慎女儿丹桂、卿老师、燊海等算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先知先觉者的代表,他们作为传统中国人的后代,接受新式教育,知识丰富,建立了理想人格,在无数先贤的引导下,民族意识已充分觉醒。丹桂生长在富贵家,却不安于享乐,在国难面前,认识到祖国即妈妈,家国一体,鼓动富豪父亲颜三慎捐款;卿老师作为抗战宣传的组织者,承受着未婚夫战死的伤痛,仍在为国家为全民族抗战奔走呼号;燊海更是在亡父之后,背母从军,随川军上前线,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这批先知先觉者,在国家危难前,没有退缩,依然走在前列,引领那些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人。

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遭受了无数次的灾难。无数先知先觉者发出国家意识的呼喊,人民的民族意识也有了一定觉醒,但在像四川等内地方圆,家国意识并未深入人心。无数人像颜三慎一样以为,以前国家是皇帝的,现在则是总统的,殊不知,家国早已是命运共同体。孙中山先生在面对国内的革命形势曾将人们分为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与不知不觉者,主张先知先觉唤醒后知后觉,从而带动不知不觉者。这样的判断,同样适用于剧中,正是丹桂、燊海等新式知识分子去砸破老旧人群的心理桎梏,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带动身边的人,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今日,我们同样要保持高度的民族自觉,居安思危,加强民族团结,努力构造家国命运共同体。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11

对于川剧的喜爱,由来已久,从小就特别迷恋那些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小姐丫鬟们的装扮,因为这种单纯的喜欢差点跟川剧结缘。

已经很久没有在现场看川剧了,今天真的有点小兴奋。

川剧《苍生在上》是继话剧《赵抃》之后又一部以地方官员为原型的舞台剧作品。虽然用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因为这两个主人翁身上有着那么多共同之处,所以看的时候会有些恍惚,感觉在说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都有一个对清官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他们心中都拥有“舍小我保大我”的崇高美德和信仰。

非常喜欢张鹏翮这个主角的扮演者,他吐字清晰准确,声音高亢洪亮,非常的富有穿透力,无论文场武场,他的唱腔、念白都表现得张弛有度,情绪精准,令人动容。

其中有几个泪点击中了我。

当张鹏翮听说灾民因为饥荒死掉了近三千人,那一声长长的,融进了惊讶的,痛惜的,几近哀鸣的高腔“啊———————”一出来,我瞬间泪奔了。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僚们能把“天下苍生”真正放在心中的少之又少。演员那发自肺腑的,令人肝肠寸断的长啸,完全把全场观众带进了戏里,被他塑造的这位令人景仰的总督那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彻底感动,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这种台上台下直接的情感呼应与交集,是看电影得不到的,非常震撼。

张鹏翮一心为民,不计个人得失。小人作祟,可怜他锒铛入狱。但是他依然戴罪治河,心系苍生。另一边,老父亲为了帮他还上那三十万担的粮食,变卖家产,穷苦潦倒而死,他全然不知。当演员一声高喊“炸坝”,我再次泪奔。这一声不仅喊出了他对"天灾人祸"的不屈!喊出了他对朝堂的忠诚,更喊出了他对黎明百姓那份重重的责任及拳拳赤子之心。

他对天对地有铮铮铁骨,对老父亲却有无限深情。正因为这位品格高洁的老父亲,百姓才得一如此清正廉洁的好官,乃民之大福气啊。当听说父亲病逝的噩耗,演员此刻一大段唱段都在讲诉父亲对儿的遵遵教诲,讲着哭着,哭着诉着。那凄婉柔情的唱腔,气若游丝的身段,一声声“爹爹”,是他对父亲的养育之恩无力回报的无奈和伤心,一声声“爹爹”是他对父亲教育他“堂堂做人,以民为先”的感激,一声声“爹爹”像一块块石头,重重地砸在观众的心上,令人感概唏嘘。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在利益面前,有人选择利己,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和人民在一起。没有天下苍生,哪来黄天厚土;没有天下苍生,哪来家国豪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唯有奉行“苍生在上”,做官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台上演出一气呵成,台下观戏百感交集。

为演员们的精彩演技喝彩,为高素质的观众点赞。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12

川剧《白露为霜》是由隆学义先生改编自《日出》的剧目,其改编的难度之大,想必看过原剧的朋友都深有感触。《日出》改编的难处,在于它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所表现的是整个社会,每一个人物都是其中的一份子。隆学义先生的改编将视点聚焦在陈白露一人的身上,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通过展现一人的悲剧来反衬社会的悲剧。为此,先生采用剪切角色、合并角色的方法,在精简剧情的基础上,用次要角色来突出陈白露的人物性格。

剧情开始时,陈白露的身影出现在一道铁网后,“芦苇花飞白,白露结清霜,清霜如女郎,女郎露水旁……”歌曲唱罢,正剧方才开始。然而这首歌曲已经为陈白露之后的命运作了铺垫。与之相应和,尾声时,陈白露的身影再次出现,只是身影逐渐远去,同样的歌曲再次响起。

正如之前所说,先生在改编中选择了深入刻画陈白露这一角色,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白露为霜》一剧中增加了两处与原剧完全不同的情节:

1、陈白露的少女时代;

2、陈白露女扮男装亲自寻找小东西。其中,在陈白露的少女时光中,袁先生采用《小放风筝》为背景乐,在增加了该剧的地域性同时,展现了尚且质朴单纯的白露与方达生相处时的美好。

观之此时单纯的白露,再结合剧中不断提及的“白霜”,“太阳出来,就化了”,我们不妨将隆学义先生所设置的“白露为霜”看作三个阶段:白露、白霜、霜化了,少女时代的陈白露尚且幼稚;进入欢唱,逢场作戏、寻欢作乐,白露结清霜;最终,意识彻底觉醒后的陈白露只说“太阳出来了,霜该化了”。

剧中的小东西、夜来香两个女性角色,则达到了为我们梳理陈白露命运的作用。小东西是唱着买花调出场,而后被人贩子抓去了;夜来香是作为金八爷手下的一条“狗”,来寻找小东西时出现在陈白露的房间,“这里我也曾住过”,而如今的丑陋面目、人老珠黄,便理所当然的失去了一切。她们两人,一个讲述了陈白露进入欢场的缘由,一个预示了陈白露的未来。

夜来香一角是原作中翠喜的改编,在原作中,翠喜已经彻底沦落为命运的奴隶,她极力学会顺从,只遵从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格言。而夜来香却与《日出》中翠喜本能的“善”所不同,她沉沦于最初短暂的繁华和落寞后的嫉恨之中。可以说,夜来香的自杀是她觉醒后的必然结局,而她的觉醒的阶段由作者通过她的两次“善意”进行表现。她的善意所见两次,一次是隐瞒小东西在陈白露房中,一次便是没有戳破陈白露的男扮女装。而最终,留下一句“都死了,就干净了”,也就此暗示了陈白露的结局。

夜来香在剧中所说,小东西最终会经历她自己和陈白露所经历的,踏上他们的覆辙。然而在剧中,小东西最终选择了“上吊”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所获得的,是一个干净的灵魂,她并未踏足“浑浊”。

隆学义先生对剧中的女性角色无疑充满了同情,他在对于她们的命运抉择上,都为她们安排了自己的觉醒之路。小东西初入时的自杀、陈白露繁华中的“气化”、夜来香末路上苟活后觉醒下“跳河”。这是旧社会底层女性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病态下的悲剧。女性的救赎之路漫漫,“芦苇花飞白,白露结清霜,清霜如女郎,女郎露水旁……”这唱的不仅是陈白露的人生,也是夜来香、小东西的,更是旧社会十八里洋场中忸怩风姿的女人们。

民间艺术观后感 篇13

一个人在霎时间中可以变出多种面目来,这可真是和京剧中一张面孔唱到底不同。川剧中最有名的就是它的变脸艺术,甚至不用唱词,光是变脸,就足以撑起一个舞台了。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高腔的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的脸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特定部位上,用手往脸上一抹,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