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篇

来源:文书网 1.54W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篇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

《沉睡的人鱼之家》逻辑推理部分少之又少,如果称的上是逻辑推理的话。案件:“来人啦,一个小女孩溺水啦。”结案:“原来都是因为你(另一个小女孩)。”你看,如果你要在这本书中找「逻辑推理」,两句话就能说明白,难怪乎有些读者会认为这本书“内容空洞且沉长,拖沓至极”。

至于作者在书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中间部分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不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你对书中母亲的形象止于此的话,可以说不是因为你的阅读速度太快,就是可能你没有读完这本书。

书中的母亲对女儿是生是死的态度明显分为几个阶段,最初的不敢相信,到第一次同意捐赠女儿的器官,到好像看到女儿的手动了一下而不愿放弃,到摆弄女儿(就是这里,让人反感、不寒而栗),到质疑法律、社会对于脑死的鉴定,强迫他人承认自己的女儿没死,到坦然接受女儿的离去,到第二次同意捐赠。

这本书明显不是本格推理,而是抛出一个议题:“如何鉴定一个人的死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没有!作为读者的你,看完这本书思索过这个问题没有?有!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2

该怎么说呢,一个母亲拼尽全力不顾别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维持着一个别人都认为已经死去的女儿的命,用钱去买命。我也以为她可能疯了,不能从女儿死去的事实里缓过来,可是后来发现,这绝不只是对她自己心里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还活着,然后想尽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去让她的女儿存在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几乎永远没有苏醒的机会。

熏子真的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连孩子的父亲都不能像她这样爱。我在这个母亲身上看到了坚韧不屈。她偏执但是又显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她疯狂但是却又显示出惊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实也尽到了该有的责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决定。

? 作为一个遭受过这样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数人,在医生判断孩子为脑死亡时,就会接受事实吧。结局很耐人寻味,也可以判断出熏子的女儿当时也确实还活着,熏子作为一个母亲很尽力了,延续了女儿三年的命,没有因为任何人的话语行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儿。

? 所以最后移植了熏子女儿的心脏的小男孩说,捐赠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3

在2月最后一天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看完了这本书。一直觉得东野圭吾笔下的人心不可直视,无论是在《白夜行》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里,甚至是《时生》,都有那种,为了某个目标疯狂追逐不择手段的人。他常常用很平淡,很冷静,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笔触不动声色地讲述。当所有人都觉得你疯了,你还会不会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并且甘之如饴?这听起来有一种唐吉诃德式悲壮又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更加看不清楚,不再只是讲故事,东野圭吾在这个故事里谈到了一个很难抉择的命题。当命运摆在你眼前的两条路都通向难以捉摸的黑暗时,怎么走看起来似乎都是徒劳。

但这次的东野并没有残忍地将一切逼入绝境,他也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能勇敢地面对并且思考这个艰难的命题。当疯狂变成让人眼眶一热的爱与执着,连生死的沉重也开始变得温情。爱与死,善与生,给予与占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自我满足。也许风狂雨骤处,也有波恬浪静的风光。即使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也用有我们想要守护的东西,因为玫瑰的香气,来自那跳动的心脏的主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4

其实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几乎不能算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没有诡计,没有谋杀,甚至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欺骗。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单纯的只有爱。

小孩子的爱,青年人的爱,成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好奇之爱,骨肉之爱,背叛之爱,忏悔之爱;轮回有爱,陪伴有爱,沉默有爱,幡悟有爱。

芸芸众卿,皆为爱往,匆匆一世,皆由爱生。

打动我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固执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要面临那样艰难的抉择,如何取舍?是相信放手让她快获自由,还是紧抓不放舍不得此生相守?

当所有人劝你缘分已尽时,你是否还固执地相信孩子并未离开?

当大家觉着你无理取闹时,你是否还固执地保护无法替你辩解的孩子?

当最亲的人都要你放弃时,你是否还固执地坚持,不惜以死相逼?

当读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亲身边时,一度以为真情动地,苍天开眼。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没有之一。

尽管这部小说情节庞杂,人物众多,但主线故事相对简单,所以于事无补反显得累赘。最后结尾匆匆,首尾呼应是好,可接的颇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5

东野先生是个非常细腻的人吧!他的文字,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路人甲”,但剧情却并不会朝着我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让人惊喜,让人意外。或许是因为日本的礼仪文化,文中的每个人物的礼仪都恰到好处,进藤医生回答每个问题时的严谨,江藤先生不对其他父母行为说三道四的温暖等等,让人感觉既受到尊重,又不产生距离感。东野先生是个非常温暖的人吧?他给每个主人公都安排了最的结果,这大概也是读者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

或许我们都曾期待小女孩醒来,想象如果她死了熏子该有多痛苦,然而结局却并未展现熏子的痛苦和无望。因为她明白这时瑞穗已经死了,而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是啊,面对脑死的孩子,放手不是地狱,不放手也并非天堂。明知道没有意义,但父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这血脉与亲情,无论别人怎么说,都抱有一丝希望,等待无望的奇迹。如果将来我们的父母老了,到了那种“活着也没有意义的时候”,你会放弃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6

我认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我觉得幸福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只要你幸福,别人就无可置喙。

我们认为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样,我们也无意对无法接受脑死、持续照顾病人的人说三道四。因为对那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还活着。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种依靠电力来延续瑞穗的生命的方式很诡异。但是也可以理解作为母亲的熏子的想要好好守护心爱的女儿的心情。她一时间接受不了女儿的突然离开,这三年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跟女儿进行好好地告别。

在这本书里,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这也让我对脑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我仍认为,虽然心脏还能持续跳动,但是没有了灵魂,是算不得一个真正的人的。

这本书读来还是很过瘾的,中途一度毛骨悚然,脊背发凉,几处反转都很漂亮。一直以为瑞穗可以醒来,不过这个结局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充满着玫瑰香气的时刻,我读完了它。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7

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8

作者把我带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书中人性的刻画感觉很真实。

小女孩被家人照顾时发生了意外,怨谁?不怨谁?一家子都是什么心情?

父母还沉浸在小女孩意外事故的晴天霹雳中,却被医生拉来考虑器官捐献的事,捐不捐?怎么考虑?残忍不残忍?

给小女孩安装机器,不论是ABIS帮助呼吸,还是刺激大脑使手臂活动,都是一个不服输的母亲想要看到奇迹的努力,又有谁有资格去埋怨付出一切的母亲?

母亲假扮老师去帮助募捐,是怎样的心痛与无奈?

弟弟上学,母亲想让小女孩像正常人一样见证每个重要时刻,却意外发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坚持,举刀质问的那一刻是多么苍白无力和无助?

当女儿终于与母亲告别,母亲放下女儿也放下自己,是怎样的一种释然?

其实,别说母亲,直到作者写女儿站到母亲床前那一刻,我还是以为发生了奇迹。直到从爸爸的角度听到妈妈说女儿已逝,我才最终无奈叹息。原来奇迹并不是本书的本意。

其实看到开头的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结尾,这是一种怎样的宿命之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多一点温情么?

读完很沉重也很释然。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9

世界上的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之间似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瑞穗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心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跳动。

一开始我也误会了惠子,就像她周围的其他人一般,我也觉得惠子很疯狂,有点神经,她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为了维护自己逃避现实的玻璃心。

即使惠子出事后,惠子也拒绝医院的一切安排和脑死检查,她不是怯弱,而是坚信自己,坚信女儿的存在。可能是因为身为一个母亲与子女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联系彼此,她知道瑞穗还活着。为了瑞穗,她花费高昂的医药费冒险寻求尚不成熟医疗帮助,她细心学习病患的日常护理,研究医学相关知识,在别人看来很难很辛苦的事,她却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她知道总有一天瑞穗会离开,所以每年一月例行帮瑞穗拍好看的遗照。她从来没有疯,她也不自私,只是无人理解。当遇到千万人阻挡,她会拼了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

回想起来,惠子付出了太多,忍受了太多委屈。从来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如果我是惠子我可能早早就放弃或者崩溃了。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需要守护的东西。——惠子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

死亡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瞬间?对于脑死患者来着,他们真正的死亡时间要怎么定义?是被判定脑死的时刻,还是没有心跳的时刻?这本书被称为是继解忧杂货店之后东野圭吾的又一力作,虽说两本书都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少了一丝温情,更多的是残忍。

在读了这本书的一大半的时候,我和书中的人一样,以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愿面对事实,我也以为她对瑞穗的摆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

然而看到后面才明白真相。原来薰子一个人过的是这么的绝望。在别人看来,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别人以为她照顾的不过是一具尸体。然而在一位妈妈的眼里,那是她的女儿,在她心里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女儿。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真的屏蔽现实,薰子还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薰子居然现在自己对立的地位,强迫自己做正确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医生也应该果断的下达脑死判决,而不是犹豫不决,因为这会让很多的父母无法放弃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还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内心一定挣扎过无数次,也在同绝望做过无数次的斗争吧。书里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即使世界陷入疯狂也有我非守护不可的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她如此守护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

我在浏览器里输入:怎么才算活着?答案很多,大致包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享受那个过程,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要亲眼看看世界不同的风景……那么,瑞穗发生意外后的时间算不算活着?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故事链,意外发生时面临选择:脑死判定,做,还是不做?做了,捐献器官,或不捐献,家人留下短期的痛不欲生和永久的伤痛,还有没有照顾好孩子的自责。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儿子还需要照顾。不做,花费大量精力维持和照顾,自是甘愿,可能会消除自责和难过,周围人即使觉得瑞穗已死也要问候看望,在母亲面前假装。那当事人算是人?尸体?还是工具?算活着吗?

结局是,母亲因为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幻觉的场景终于释怀了女儿的不幸,同意做脑死判定并捐献器官,注意,此时女儿的情况与事故初发生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后两次判定均为脑死,器官帮助了四个孩子,女儿火化。那么回顾始末,这些折腾的意义是什么?收获呢?当事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无法苟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