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狗》读后感推荐

来源:文书网 3.27W

凯恩说:“有人扮演英雄,因为他是怯懦的。有人扮演圣徒,因为他是凶恶的。有人扮演杀人犯,因为他有强烈的害人欲望。人们之所以欺骗,是因为生来便是说谎的。”

《城市与狗》读后感推荐

城市与狗》是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城市”指秘鲁社会,“狗”指军校学员。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打架斗殴”、“金钱交易”、“赌博”、“上课捣蛋”等丑恶行为,揭示出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处境,有相当大的震撼力。作者塑造了一个“中间人物”,他名叫阿尔贝托,为人不卑不亢,不欺负弱小,也不容强者欺负。在扞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阿尔贝托绝对不放弃斗争,这个人物是略萨的化身。在《城市与狗》里,阿尔贝托时而生活在社会上层(豪华住宅区),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混血种族学员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伪善、欺诈和糜烂的生活,也了解了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这两个极端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宁肯躲进文学天地,逃避“狗咬狗”的生活。这样,阿尔贝托就逐渐培养了这样一种能力:建造文学的城池,去抵挡“城市”喧嚣和“狗”们的狂吠;因为文学为个人的反抗提供了武器,也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生活”这一个词似乎很深奥,因为我们总是无法说清,然而它也是那么的简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着。我们一出生便拥有了家庭生活,因此家庭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一生。书中详致地描述了“美洲豹”、阿尔贝托、“奴隶”以及特莱莎的家庭环境。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这么说,他们的家庭都是不幸的。

对于“美洲豹”而言,家庭没有给他任何的保障,自从懂事的那时候起,母亲就一直得为生计而奔波。艰辛的生活让母亲有了太多的抱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抱怨政府的吝啬,抱怨父亲的愚昧。因为父亲的死,只得到一丁点的抚恤金,这令母亲超负荷地承担着这个家庭。于是母亲默许他和哥哥去偷,去抢,只要能够给她钱,她甚至可以失去做母亲的威严。家庭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哥哥。哥哥教会了他用暴力去争取一切,教会了他如何在暴力中取胜。而这也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得以生存下来。而哥哥的好朋友瘦子依盖拉斯作为一个引路人将他引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于是他有了第一次偷,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也有了第一次被背叛的滋味。他过早地进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在近乎残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学会了生存也有了自己的坚守的信念:忠义。由于亲眼目睹了伙伴被捕的情景,他恨透了背叛的人,而且也有了报复的心。那颗简简单单的纯粹的爱着特莱莎的心也只能被掩埋起来,为了生存,他离开了家,离开了特莱莎,也离开了童年。

与“美洲豹”一样,特莱莎也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嗜酒如命,并且不断地换女人,可是她依旧感激父亲,因为至少他还没有抛弃她,让她拥有一个所谓的家。后来父亲去世了,而母亲也去寻求自己的新生活,将她抛给了姑妈。从此以后,她和姑妈相依为命。

阿尔贝托则与他俩不同,他有家庭的.庇护,不必为生存而自立。他有一个可以让他的生活物质无忧的父亲,他也有一个对他无微不至的母亲。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因为父亲总是背着母亲去外边乱来,但是对于他而言,这一切都无所谓,他甚至于觉得母亲太固执于所谓的忠诚,他在乎的是能否从父亲那里拿到钱,然后如何用这钱去取乐。而对于父母司空见惯的争吵,他显得就像局外人一样无动于衷。面对越来越柔弱、苍老的母亲,他更喜欢父亲,“显得年轻、健康、精神饱满。在他的举止和言谈之中,有着某种难以抑制、急于表白的东西。”他一直以来认为父亲是不幸福的,可是突然他怀疑起来,“难道他很幸福?”难道像父亲这样也会幸福?父亲对于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亲的言语,父亲的行为仿佛又会在他身上显现。面对母亲的嚎啕,面对母亲的诅咒,父亲可以非常平静地说:“我要求绝对自由:我希望支配自己的生活。”

其他人物也有各自的英雄形象:“奴隶”善良而正直;灵巧的“诗人”不惜代价要给自己兄弟伸冤;在全班性的大背叛中,“博阿”仍毅然挺身支持自己兄弟;“卡瓦”1人承当所有责任,牺牲自己保全同伴;甘博亚在长官强大的压力下,还是狂热的坚持保有相当程度的理想性。这些“英雄”虽然都各有软弱的面向与失败的处境,仍散发着某种动人的光芒。

他们本来就是很简单,很单纯的小孩,想拥有自己的友情,爱情,亲情,可是生活帮他们安排了一条路。生活转了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美洲豹”与最初相恋的特莱莎结婚,阿尔贝托依照父亲的安排去美国留学,并且找到了一个相恋的女子。生活又安安静静地继续着,曾经以为永远也无法消融的阴暗记忆似乎也已渐渐淡忘,“许多事情回忆起来好像只是些电影里的片段罢了。他可以一整天都不想起‘奴隶’的脸。”只是,这消逝的生命,该谁来为他诉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