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来源:文书网 1.48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透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

7、学生汇报此刻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8、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拿出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己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

听课评析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是这堂课的难点。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 薄báo、 唇chún、 和huò、 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 韵yùn、 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XX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泉水》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

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本课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

【设计理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通过示范、设问、表演、声音等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营造一种“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激情和真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年龄学生和心理特征,教学中采用多元激励性评价用语,旨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本节课探索和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目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然、塔”两个生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难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课 型】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有关音乐及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幻灯片2)

丁冬 清泉 石缝 杜鹃 清脆 欢快 天然水塔

2、老师范读课文

3、师依据板书简单小结泉水去过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3)播放“泉水”声音。

2、,品味 “丁冬,丁冬”“弹琴”和“冲”感受泉水的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运用声音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重要词语的品读感受泉水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设境引读,通过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师相机板书:多

3、(出示幻灯片4)对比“人工水塔图”理解“天然水塔”。

4、书空生字“然”;田字格示范教写“塔”:提醒学生右下“合”。

【设计意图:情境引读,在读中感受泉水的“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在读中对比理解“天然水塔”的含义,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与熟记生字并正确书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5)播放“泉水”声音。

2、运用个别朗读与引导方式,品味比喻句领悟泉水的“清”一特点。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泉水“清”的特点,在个别朗读与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好文段。】

五。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品读泉水对果树说的话,体会“甜”

2、师引读:(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流进山腰流过平地流到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山谷,画眉鸟尽情唱,泉水说------齐读。

3、个别读、角色读、分组读,感受泉水的“美”

(板书: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品读泉水的语言,在朗读中感受泉水的无私奉献,在情境朗读中强化泉水“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的形象。】

七。检查背诵(出示幻灯片6)选背3456段

1、自由背诵全文

2、个别背诵(选择背诵内容)

【设计意图:再次整体感知全文,分层次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进行背诵。】

八。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出示幻灯片7)分角色朗读《泉水你到哪里去》

2、(出示幻灯片8)播放泉水的声音

3、(出示幻灯片9):泉水流到--------,她看到了--------,泉水说:“-------------”)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课外拓展朗读的引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5

《只有一个地球》微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案设计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

2.教材使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第一篇课文。

3.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信息网络手段查找介绍地球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条理,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悟。

3.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又多么脆弱。

三、教材及学习者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地球上可供人类生存的范围、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等角度说明不能再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已经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的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我们不能再破坏资源,一旦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现状,地球目前正面临的'危机,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介绍地球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变想象为形象,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美丽又渺小”。

2.活动探究法:利用百度搜索大量生动、逼真的影像,把“地球的美丽”、“人类生活范围很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无法移居别的星球”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教学设计6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zcs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二)能力目标

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词,会读儿歌。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汉语拼音兴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重点:zcs的发音,zicisi的整体认读和认识汉字。

三、教学难点:zcs的发音。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四线格小黑板,拼音卡片,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声母,记不记得是哪些?(学生说),今天我们继续声母。

二、学习声母zcs的认读

(一)学习声母z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一个女孩在黑板上写字)那个字的形状,就像声母z

2、板书z

3、学习z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z,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抵住上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稍离开,形成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

(2)认清形,z长什么样?Z象数字2。

(3)教儿歌,教儿歌,记忆

z的音和形写字zzz,小2就像zzz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二)学习声母c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干什么?(一只刺猬)刺猬组成了一个形状,就像声母c

2、板书c

3、学习c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c,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c的发音部位、方法跟z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

(2)认清形,c长什么样?一个左半圆。

(3)教儿歌,记忆c的音和形。刺猬ccc,一个半圆ccc。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三)学习声母s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一只蚕在吐丝)吐出的丝的形状,就像声母s

2、板书s

3、学习s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s,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

(2)认清形,s长什么样?半个8字就是s

(3)教儿歌,记忆s的音和形。蚕丝,半个8字就是s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看书,指着读。

(四)声母zcs巩固朗读

开火车游戏:第一个学生读ɡ,第二个读k依次读下去。

三、zcs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练习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没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别放过。

1、老师出示示一些拼音卡片,演示可以拼成的音节。

2、板书:zi---ɑ→zɑc---ɑ→cɑs---ɑ→sɑzezuzuocecucuosesusuozācásǎzàzūcúsǔcùzēcsěszuōcuósuǒzuò

3、老师让学生试读:一边读,遇到三拼音节,先说一下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看书,指着读

6、摘果子游戏,老师把音节卡片挂在一棵树上,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四、书写声母zcs

(一)书写指导声母z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横左斜横。

2、老师边写边讲:z占中间格,横左斜横,一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z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二)书写指导声母c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左半圆

2、老师边写边讲:c占中间格,左半圆,一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c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三)书写指导声母s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2、老师边写边讲:s占中间格,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一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s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通过看图,学习声母zcs认读。

2、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书写声母zcs

3、zcs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

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声母zcs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拼音。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zicisi的读音,只需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

(一)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

1、读准音:z——zi,,声母z带韵母i,紧挨在一起,它是整体认读音节音节zi还读“z”比声母z的音读长一些,响亮一些就是整体认读zi的音了

2、板书zi

3、认清字形:z——zi,声母z,整体认读音节zi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ci

1、读准音:c——ci,,声母c带韵母i,紧挨在一起,它是整体认读音节音节ci还读“c”,比声母c的音读长一些,响亮一些就是整体认读ci的音了

2、板书ci

3、认清字形:c——ci,声母c,整体认读音节ci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si

1、读准音:s——si,声母s带韵母i,紧挨在一起,它是整体认读音节音节si还读“s”,比声母s的音读长一些,响亮一些就是整体认读si的音了

2、板书si

3、认清字形:s——si,声母s,整体认读音节si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四)比较巩固zicisi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是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的,要整体识记,不可以拼读,zcs是声母

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四声

(一)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四声

1、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试读,结合手和动作。

2、老师指导读,看老师的手势。

3、朗读巩固zi的四声。标调i去掉点。

(1)学生齐读。顺读,打乱次序读(2)男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3)女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4)分行读。顺读,打乱次序读(5)指导看书读。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看书,指着读。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ci四声

1、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试读,结合手和动作。

2、老师指导读。看老师的手势。

3、朗读巩固ci的四声。

(1)学生齐读。顺读,打乱次序读(2)男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3)女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4)分行读。顺读,打乱次序读(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看书,指着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si四声

1、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试读,结合手和动作。

2、老师指导读。看老师的手势。

3、朗读巩固si的四声。

(1)学生齐读。顺读,打乱次序读(2)男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3)女生读。顺读,打乱次序读(4)分行读。顺读,打乱次序读(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看书,指着读。

(四)巩固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四声

找一找游戏:老师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四声卡片贴在黑板上,老师说拼音,学生找。

四、书写指导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四声

(一)书写指导整体认读音节zi及四声

1、老师边写边讲:zi占中上格,四声也占中上格,i要把点改成四声调。

2、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3、全体书写。

(二)写指导整体认读音节ci及四声

1、老师边写边讲:ci占中上格。四声也占中上格。

2、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3、全体书写。

(三)写指导整体认读音节si及四声

1、老师边写边讲:si占中上格。四声也占中上格。

2、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3、全体书写。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桥,比如:木桥,拱桥/石头桥……但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桥,它是一座生命的桥。(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并带着一个小问题去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小村庄里,洪水来临,党支部书记——也就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有序地过桥逃离,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板书:老汉,洪水,群众

2、是的,洪水来了,我们看到大屏幕,这是洪水来临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洪水汹涌澎湃,肆虐泛滥,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拟人)(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

三、精读品味

1、洪水如猛兽,死亡在逼近,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害怕么?(生:害怕)是的,这个村的村民也害怕了,求生的本能让大家惊慌失措逃跑,辣么,他们找到逃生的路了吗?哪位同学告诉我?

(北面一座窄窄的木桥)

2、大家想一想,如果村民们都自顾自往桥上走,大家能全部撤离么?(不能)

3、死亡的气息在逼近,大家都嫉妒恐慌,然而有一个人例外,那是谁?在这个生死关头他做了什么抉择?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

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老汉:临危不惧,不徇私情,威严,冷静,党员后离开——稳人心

3、可党员也是人,随着洪水涨到腰上,这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党员按耐不住了,那老汉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句段,圈画出老汉的动作(冲上前去,揪,吼,凶得像只豹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老汉的生气愤怒

4、这个小小的木桥终于承受不住洪水的攻击了,痛苦地呻吟着,洪水已经到了胸膛,所幸的是村民们都撤离了,只剩老汉和小伙子。他们互相谦让逃生的机会,然而,来不及了,无情的洪水把他们都卷走了。

5、故事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其实是什么关系?(生:父子)这个结局让我们意外,却更震撼。的确,老汉是党员,在人民群众的生死关头,老汉冷静地像一座山,而他严格要求儿子后又谦让生机,这更是父爱如山!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故事读完了,老汉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木桥塌了。但令一座桥却立了起来,这座桥就是——老汉!这更是哦像老汉这样的共产党员关心,爱护群众的生命桥!

五、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想对老汉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16、桥

临危不惧不徇私情无私奉献

(生命之桥)

老汉

洪水

群众

语文教学设计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识字课文和一个练习。《识字1》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勾画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分别从“气象、草木、动物、花朵”等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春天的特征,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多姿。《识字2》也是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足球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四组,第一组介绍了和足球相关的场地,第二、三组介绍了踢足球的动作和技巧,第四组介绍的观众反映。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增长知识。《识字3》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展示“舟、竹、石、泉、川、燕”

“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所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识字4》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显示了基本字“车”和不同偏旁所组成的字及所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和谐号快速飞奔的画面,表达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练习!》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口语交际这五方面内容。

1、晨 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诗歌顶针、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3.在诗歌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晨光中大自然变化的神奇、焕发的勃勃生机,愿意读、主动读更多的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变化和勃勃生机。

教学难点:

仿照第3小节说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第一教时:

课前预习:正确朗读课文,主动识字。

一、导入新课

1.字源识字认识“光”,教写“光”,认识“尚字头”。 2.完成课题板书:晨光(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伙伴互助

1.同桌分别读一遍课文,互相做小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2.出示PPT,课文中的生字词

同桌互相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伴帮助。

3.《晨光》是一首诗歌,你知道它有几个小节吗?你是怎样标出小节的?

你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三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读后,伙伴评价。根据朗读评价,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晨光图片:孩子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啦。谁被一一叫醒啦?

你愿意叫醒它们吗?你会用什么样的声音叫醒小伙伴?(指名朗读)

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晨光、风、树、鸟、云,并朗读。

晨光:晨光叫醒了风

风: 风叫醒了树

树:树叫醒了鸟

鸟: 鸟叫醒了云

云:(云会叫醒谁,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可以往下接着说。

同学们,这一小节写得有意思吗?你觉得哪里有意思?(初识“顶针”)

他们在叫醒对方时,会说些什么呢? 你能背诵第一小节吗?

四、字源识字,指导书写 田字格中有7个生字,我们已经会写“光”了,剩下的6个生字中,有两个字跟“光”有关,你找到吗? 字源识字:阳 亮

阳(认识新偏旁:双耳),重点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 亮:上紧下舒,中间宽,上下对正。

五、作业

1.习字册:光 阳 亮

2.给“光 阳 亮”找朋友

3.把第一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教时:

教学新课前,诵读《日有所诵》(一年级)金波的几篇诗歌。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背诵第1小节。

二、学习第2小节

1.云醒了,在做什么?

大海有什么变化?大海又在做什么?

大海怎么会把太阳“洗亮”?你是怎么理解的?

2.云“变成”雨滴,海水“变蓝”了,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吗?

3.变化很神奇,变化很美丽,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老师也来读一读)

4.学生看着PPT,根据画面背诵第2小节。

三、学习第3小节

1.升起来的太阳,睁着亮眼睛——学生齐读“望着树,望着花……”

2.太阳“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看到这一切,你觉得太阳心情会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呢?

3.“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你看到了吗?感受到了吗?

4.把你眼睛里的美丽世界跟大家说一说。 PPT: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 ),望着(),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自己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5.齐读第3小节

四、诵读,走近诗人,走进诗歌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金波爷爷,他为小朋友写了很多的诗歌和童话。PPT出示《日有所诵》中已诵读篇目及内容:《蝴蝶飞》《野牵牛》《小螳螂》《小枕头》《捏泥巴》学生诵读诗歌。

2.读完这些诗歌,你有什么话想对金波爷爷说。

3.感谢金波爷爷为我们写了这么多美妙的诗。孩子们,捧起书,让我们美美地再读《晨光》。

4.如果你喜欢金波爷爷的诗,可以读一读这本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

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感受,你也会发现世界的美丽,你也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五、字源识字,写字指导

1 .成:字源识字,认识“戈”字部。书空笔顺

起:学生说出起的偏旁。

处:教学偏旁,知道名称,正确写出“夂”。

2.教学半包围字的书写(左下包围)左下包围的字,应注意左边伸展,右边收缩,内外要靠得紧一些。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起”“处”,点评作业,继续练习。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38个、词语49个。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观察的习惯,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学习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2、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教学方法:

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二:加强小练笔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3、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13花钟

一、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发现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文稿。

2、学生课前观察的一天花儿开放时间的资料。

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7、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湿度温度光照

13花钟不同开放昆虫活动

时间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