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来源:文书网 2.57W

在初中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许多化学物质,那么关于酸碱盐的知识点你了解多少呢?这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 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初中化学知识

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初中化学易错知识

酸与金属

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原子的结构

易错点:原子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存在如下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例1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易错透视:对知识把握不准,不能确定原子的构成而错选A;没有想到有的氢原子没有中子而漏选B;原子、离子知识相混淆,认为核外电子数得失了,没有看清该题是关于原子的结构而错选C;认为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等于而漏选D。

解析: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只有质子,即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故A正确,B错误;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C正确,D不正确。

答案:BD

制取氧气

易错点:氧气制取的探究

氧气的制取不但是学习的重点,而且是考试热点,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的设计、错误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等。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