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范文

来源:文书网 3.26W

以唯美典雅的昆曲来演绎《牡丹亭》瑰丽的爱情传奇实在是妙不可言,《牡丹亭》在昆曲的曲调下才更有韵味。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范文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一

6.1在上海大剧院观看昆曲《牡丹亭》,座位在三层3排14座。看昆曲的想法源于蒋勋老师对于昆曲的描述:昆曲是戏曲里面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要求很高,同时要求“唱”和“做”,也许这就是他没落的原因。

之前没有接触过昆曲,这是我第一次看昆曲。对于戏曲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小时候家乡的黄梅戏,少不更事,以为戏曲就是咿咿呀呀的一通乱唱。

今天看这个昆曲倒是真的很惊艳,不仅有现场演员,还有现场的演奏者。

第一次接触昆曲,其实不太能判断表演的好坏,印象最深的是,花旦一人连演了三幕戏,中间不曾停过,大概有40分钟左右。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常人如果唱个40分钟的通俗歌曲估计早已累得趴下,她竟然还要连续延长难度如此之高的昆曲,其毅力以及唱功可见一斑。而且看这个青年花旦的简介,已经唱昆曲有十几个年头,并且不断得拜师学艺。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还能如此坚守自己的理想,实属不易。

演员表演的舞台前段有一段下沉的小小演奏厅。以前见识的黄梅戏中现场演奏的乐器只有单调的二胡跟锣,这个演奏厅却是包罗中国的很多的古典乐器:鼓、笛、笙、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小锣、铙钹、大锣。现场演奏的效果很好,虽然他们不属于观众观看的对象,但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小螺丝钉的角色,恪尽职守。

表演晚上7点一刻开场,9点中场休息,10点半结束。也许是因为表演不足以吸引人,很多人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悄然离场。我因为明天还要上班的缘故,也悄悄离场。

衷心得希望昆曲这种国粹可以不再没落,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并且喜欢上昆曲,给予昆曲创作者更多的鼓励。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二

她的男人姗姗来迟,让她等足了三年。

我们必须相信,某些人的命运,暗自有着奇妙的呼应和重合。虽然相隔万里,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行进着,冥冥中却息息相连,他们处境相似,心境相通。一旦相遇了,就会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在一起。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栏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丽娘春困,梦遇柳生折枝而来,腹有诗书千卷,面如潘安再世。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丽娘聊赖,待听到“如花美眷”四字,已是惊心动魄,“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忽然花落,丽娘惊醒,方晓南柯一梦,恹恹而起,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

三年后,贫病交加的柳梦梅流连梅花观,在园中太湖石缝中捡到一卷小轴,细细展开,原是一副女子行乐图。“成惊愕,似曾相识,向俺心头摸。待俺瞧,是画工临的,还是美人自手描的?问丹青何处娇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总天然意态难模,谁近得把春云淡破?想来画工怎能到此!多敢他自己能描会脱。

且住,细观他帧首之上,小字数行。呀,原来绝句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呀,此乃人间女子行乐图也。何言“不在梅边在柳边”?奇哉怪事哩!”

不在梅边在柳边……争个有些蹊跷。我姓柳名梅,上京赶考,此画中之诗,难不成说的竟是我?柳梦梅从此无意诗书,越想越觉得是自己,越觉得是自己内心就越欢呼雀跃。“拾的个人儿先庆贺,敢柳和梅有些瓜葛?小姐小姐,则被你有影无形看杀我。”好个憨书生,纵然梅边柳边,又与你何干。这番情意,却有些莫名其妙。他望着她,隔着世间迢迢的万水千山,而那丛目光,却在咫尺天涯,照在他的脸上。

“待小生很很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他爱上了她,却又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成天价儿地对着画像顶礼膜拜,在屋内唧唧哝哝地叫着、唤着,连睡梦里都不曾怠慢。

但使相见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又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思想,已昭昭也。

好一出昆曲,好一个牡丹亭。婉转精致,百转千回,风雅灵异。六百年来,大起大落。有时候热闹一点,有时候又安静下来,似灰烬中的余温,既无夺人眼目的炫光,又非烧尽的炭柴。走近它,就好似走近那不可思议的浪漫之中,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的亲近。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三

喜欢上了昆曲,特别是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就是无聊间翻到戏曲频道看到一位女演员似舞蹈似的表演,身段柔美细腻,眼神、手势都像极了从仕女图中走出的人物,再配上柔美的笛、萧、琵琶,喝着押韵的唱出千百年来在文人馆阁中字字研磨出的一个个曲牌的段子。在我心中只闪现出了一个词“惊艳”。原来戏曲也可以不这么热闹的吹鼓,不那么一板一眼的拿腔作调,真的可以这么让人静静的聆听牡丹的绽放。。。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WOW,文化遗产啊,离现在年轻人好远的一个词啊,但想来也是,昆曲可以流传六百多年足证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是符合我们国人的欣赏要求,是我们心中美的代表,只是今天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的心弦而已。

同时,我也觉得有点改变了我心中对于历史,对于传统的感觉,一说起历史和传统文化总让人想起那些刻板的正史和千年来被人恪守的严谨的儒家思想。可是一说到欧洲古典文化呢,我们会想起文艺复兴,会想起莎士比亚的很多浪漫的文学作品。白先勇先生排的青春版的《牡丹亭》长达九个小时,才看了一部分,就让我觉得这是“传统中流淌出的浪漫”。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故事虽然逃不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套路,但女主角追求爱情,出死入生,勇气十足,透过曲的形式字字句句透出情感,浪漫的气息就这样缓缓的流淌出来。。。

我们记得莎士比亚可是我们却忘了与他同时代的中国还出了一位汤显祖呢,他是这样活在国人的记忆里的:“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怎样流传的呢,欧洲人对剧作中的名句耳熟能详,就是初学英语的人人也要显两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著名的唱词,不过我想大多人不知道这句话,觉得耳熟的可能跟我一样是从王力宏的歌《在梅边》里听过,也许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太长、太厚重了,只能让这些优美的句子埋在传统文化的故纸堆里了。

曾几何时《牡丹亭》也是拥有许多超级粉丝的,有一条为昆曲研究者奉若至宝的史料,记录在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里:“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在读了《牡丹亭》以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前从松开的纤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它的这位读者俞二娘,也超越了生死,“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得知消息后,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我估计现在为明星疯狂能做出这样举动的人有,但因为戏文断肠而死的恐怕前有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再说说昆曲,说说水磨调吧,我觉得生活总是这样马不停蹄的向前赶,滴滴嗒嗒的秒针就像锣鼓点一样催着人们大步向前走,我们的流行音乐也是一样,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仿佛快节奏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代名词。而古典的昆曲成长于文人墨客的厅堂之中,萧与笛的声音单纯而悠远,仿佛只有江南那如画似梦般的园林可以承载,呷一口清茶也可以“但愿长醉不愿醒”,是在告诉你的身体和灵魂真的可以放松一下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