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

来源:文书网 1.09W

《追风筝的人》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希望对您有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1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2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读后感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3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了。曾经看见同班同学在看,那时候没有太在意。直到这学期老师给我们发了阅读的材料里面有《追风筝的人》里面的片段,我开始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在读这本书之前已经被老师和同学剧透了剧情,但丝毫没有影响我读下去。几天前已经读完这本书,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以第一人称讲了阿米尔的故事。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与他家里的仆人哈桑有着亲密的关系。哈桑开口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是“阿米尔”。这句话戳中心窝,也暗示着他们两个人之间再也分不开的情谊,或者说,是哈桑对阿米尔永远也割舍不掉的情谊。但同时他们又是主仆关系,在阿米尔心中等级观念是存在的。但是,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他和哈桑原本美好的友谊关系就变得非常的尴尬。那场风筝比赛也是阿米尔一生中永远的痛,永远的伤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讲一下哈桑与爸爸的关系。哈桑的爸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做地毯生意,在当地受人尊敬。他对哈桑有着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哈桑能够继承他的兴趣爱好,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男子汉。令人惋惜的是哈桑并没有继承他爸爸任何男子汉的基因。他是一个自私并且懦弱的人,在与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且以为理所当然。阿米尔也有着强烈的妒忌心,因为父亲对哈桑超常的关怀使他觉得哈桑分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父亲的爱,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不让父亲带哈桑出门。所以,在那场盛大的风筝比赛中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得到父亲的肯定,在那场比赛中哈桑也对他说出了那句本书中令人最感动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结果阿米尔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冠军,因此也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和肯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桑为了帮阿米尔少爷追那只风筝被阿塞夫强奸了,最可恨的是阿米尔躲在墙后面目睹了,却没有施以援手。这发生的事真的很令人愤慨。并且由此引发了小说的后续发展。在风筝大赛后,阿米尔感到愧疚,他很希望哈桑能够和他述说这一切,这样他的内心就能好受一些。可是哈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并没有与他说很多话。阿米尔内心过不去,哈桑越是不说话,他内心越是愧疚,越是痛苦。他知道爸爸最讨厌的就是偷窃,于是做了一件事,诬陷哈桑偷窃。接着,哈桑和他父亲阿里离开了阿米尔家。看到这里,让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哈桑离开前爸爸的表情以及动作,爸爸请求阿里留下,并嚎啕大哭。甚至说:“求求你。”其实这里可以看出爸爸没有把阿里当成仆人,而是当成朋友。在爸爸看来,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接着,阿富汗国内发生战争,阿米尔和爸爸逃到了美国去生活。书里面也有很多部分在讲述阿米尔在美国上学,然后爸爸得了癌症,阿米尔娶了一位将军的女儿索拉雅这些事情。这里面有一个伏笔就是阿米尔和索拉雅没有孩子。正当阿米尔和他妻子在美国过着还不错的生活的时候,一个电话让隐藏在阿米尔心中的伤疤得以显现出来。同时,拉辛汗说的一句话“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让阿米尔思想很久,最终他决定回去。然而当他回去阿富汗的时候,everything had changed.不再是以前那个有着美好童年的阿富汗了,而是充满了恐惧、不安、惶恐的阿富汗。当阿米尔见到拉辛汗的时候,拉辛汗已经时日不多,即将离去。最让阿米尔震惊的是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当时心里极度复杂,有对父亲的不解,怨恨。对这个事实感到迷茫。他想到了父亲对他说的话(你的问题就是总有人为你挺身而出)。从小到大,哈桑为他挺身而出面对别人的欺负,爸爸为他挺身而出帮他提亲。现在他们都已不在,阿米尔也已经三十八岁了。他终于决定要挺身而出,走上了救赎的道路,就是去找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然而戏剧性的是,索拉博竟然在残忍而又可怕的塔利班手里,更令人无语的是那个塔利班就是阿塞夫。经历过一番打斗,阿米尔终于伤痕累累地带索拉博离开了那个可怕的地方。最后阿米尔带索拉博到了美国生活。在这本书的最后,阿米尔帮索拉博去追风筝,说出了小时候哈桑对他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接下来,我说下这本书令我感动的几个点。

第一个就是哈桑对阿米尔的那种友谊。他愿意为他去做任何事,即使阿米尔诬陷他,他也没有说什么。他一直是在默默地付出。在后来他给阿米尔的那封信里面可以看到虽然他和阿米尔几十年没见,他仍然牵挂着他,哈桑视阿米尔为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第二个是阿米尔的父亲。在逃去巴基斯坦的路上,被俄国兵拦住。俄国兵无耻地要求车上的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关系,他丈夫那时候很害怕。但是爸爸展现了硬汉精神,说出了“我吃一千颗子弹也不许他撒野。”那时候我完全被震撼到了,一个人能够为一个陌生人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第三个是阿米尔回去救索拉博的时候被阿塞夫打的场景。当阿米尔的肋骨一根根被打断,他没有哀嚎,而是大笑。他好像在这一时刻完成了他自我的救赎。以前哈桑为了他被强奸,现在他为了哈桑的儿子被打断肋骨,鼻梁。一切的不公平仿佛在这一刻化为乌有。一切的恩恩怨怨仿佛已经一笔勾销。

最后送大家一句: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我们要勇敢地去追,不顾一切。

热门标签